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学术思想浅析

2020-02-20 04:36张超瑞彭榕华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医案李氏李健

张超瑞 彭榕华

【引文格式】张超瑞,彭榕华.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学术思想浅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0,44(1):52-55.

摘要:福建名医李健颐临证经验丰富,著作颇丰。其《临证医案笔记》中记录了140余则医案,书中按照疾病类型分为六章,分别为:瘟疫病、温病、心肺病、腸胃病、杂病和妇女病。通过分析书中医案体现的辨证思路、选方用药等,可以归纳总结出李健颐善治痘疹、鼠疫等传染病,善用下法,重视误诊医案,勤于总结等学术思想。

关键词: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传染病;下法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1-0052-04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1.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Brief Discussion on Academic Thoughts of Lin Zheng Yi An Bi Ji Written by LI Jian-yi

ZHANG Chao-rui, PENG Rong-hua*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China)

Abstract: Fujian famous TCM doctor LI Jian-yi has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rich works. His book Lin Zheng Yi An Bi Ji records 140 medical cases.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diseases, the book is classified into six chapters: plague cardiopulmonary disease,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miscellaneous disease, an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thought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selection reflected in the medical cases of the book,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e academic thoughts as following: LI Jian-yi is skilled in trea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pimples and plague, good at using purgative metho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medical cases being misdiagnosed, and diligent in summarizing.

Key words: LI Jian-yi; Lin Zheng Yi An Bi Ji; infectious diseases; purgative method

福建名医李健颐出生于中医世家,后继承家学,博闻强记,熟读经典,尊古而不泥古,著作颇丰。《临证医案笔记》是李健颐行医生涯后期的著作,书中记载医案种类繁多,并详细记录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选方用药,较全面地反映出李氏的学术思想。其在治疗传染病、危急重症及运用下法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于临床诊疗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李健颐的生平及其著作《临证医案笔记》进行梳理归纳,进而总结书中的学术特色及其对医学的贡献。

1  李健颐生平简介及思想渊源

李健颐(1893-1967年),字孝仁,号梦仙,原籍晋江县池店乡,早年随其父李昭明前往平潭县。李健颐记述其父精通医术,“医理精明,治病多奇效”。李健颐早年随父学医,在其父影响下博览群书,20余岁便在平潭县城广德春药店开堂坐诊。

20世纪30年代,莆田地区鼠疫流行,李氏在治疗鼠疫的过程中,对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凉血解毒汤进行了21次化裁,最终研制出治疗鼠疫的特效方——二一解毒汤,并独创了二一解毒注射液,疗效颇佳。李氏根据自己治疗鼠疫的经验写成了《鼠疫治疗全书》。

李氏勤求古训,追本溯源,熟读中医经典书籍。他在《现代医药月刊》《医药卫生月刊》等医学杂志发表的《金匮百合病之研究》《伤寒与温病的鉴别》等文章涉及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与剖析,在《诸病皆由于伤寒之原理》中提出:“《伤寒》一书,是为治外感之启迪,开杂病之源委。医者岂可不研究乎?”[1]

作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李氏早期发表的文章中充分体现出“衷中参西”的思想,如他在《论五脏》中解释肝胆脏腑时提出:“肝者,干也,谓其好动而干犯他脏,其质为人体肉部分泌之大脉。……酿出胆汁。由输胆管而入胆囊,又能创造出一种多糖料,以养身体。”[1]33以中医为主体并融合当时先进的西医知识,是这一时期李氏所写文章的一大特色。

除从医之外,李氏还热衷于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著作颇丰。除上述提及的《鼠疫治疗全书》外,在1949年之前李氏亦在多个中医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有“铁笔”之称。1949年后李氏陆续编纂《内经知要浅注》《四诊概要》《临证医案笔记》《内经知要白话解》等著作。

2  《临证医案笔记》内容简介

《临证医案笔记》一书于1961年出版[2],现存版本为福建省中医研究所铅印本。李氏从其行医数十年积累的千余病案中抽取理法方药完备者,重新编修,分门别类,辑成一册。《临证医案笔记》成书于李氏从医生涯后期,当时其学术体系等已经自成一体,已成为名满福建的名医。

本书中记载140余则医案,按照疾病分类,共分为6章,计42门。第一章瘟疫病类32则,第二章温病类23则,第三章心肺病类17则,第四章肠胃病类21则,其他肝脾肾膀胱三焦诸病34则,列入第五章杂病类,第六章妇女病类13则。凡小儿病,散载各案中,不另立一章。每一类又分数门,书后附带医话20则。书中医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症状、诊断、治疗及愈后调养等记载详尽,可以全面地体现出李氏的治疗思路。此外,书中还记载了不少失败的案例经验,包括他医误诊误治和李氏本人的失败病案,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3  《临证医案笔记》的学术特色

3.1  善治痘疹、鼠疫等传染病

《临证医案笔记》痘疹门中收录治疗痘疹的医案9则,为医案数量最多的门类,李氏对此病的重视可见一斑。书中“痘疹”所指为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原名为“虏疮”“豌豆疮”,指单一的天花疾病,宋金元时期混同于麻疹、水痘等其他出疹性疾病,统称为“疹疮”“痘疮”。明代时诸出疹性疾病不再混淆,天花的名称是“痘疮”“痘症”。清代时出现“天花”这一俗名[3]。李氏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临床,提出痘疹的分期与证型的辨别尤为重要。他将痘疹分为发热、出痘、起胀、灌浆、收靥、落痂6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另外,在治疗痘疹时李氏十分重视气血脾胃的养护,补脾胃之气血以助痘之蒸长,认为痘疮借血之护养,赖气之蒸变,又靠脾之栽培,肺之呼吸。故血足则无枯燥灰黑之患,气足则无空疮倒塌之灾,脾健则无泄泻腹胀之虞,肺旺则无隐伏不起之忧。书中记载一则病案:蔡某,女,20岁,素来体弱,脾胃虚寒,感染痘疹后痘发不起,前医投以豆腐、生虾等寒凉之品,变为虚泻,以致痘陷不能起胀。此时病人发痘二三日,遍布全身,顶尖凹陷,色白不红,精神不振,腹泻清水,一日十余次,脉微细,舌苔白湿。李氏认为该患者体虚又误投豆腐、生虾等寒凉之物,致脾气虚而痘陷不起,当补脾健胃止泻,进而调补气血,气血旺则痘可蒸长而成脓,遂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一钱五分,茯苓三钱,白术二钱,淮山药五钱,桔梗两钱,莲子三钱,扁豆三钱,砂仁两钱,生甘草五分,当归身一钱五分,白芍二钱,川芎七分。三剂泻止痘起,再与三豆饮(《世医得效方》:黑豆、绿豆、赤小豆)加淮山药、茯苓、金银花等,以善其后。此法为欲木之长、当培其土之意。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在世界历史上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1884年通过海路从广东省传入厦门,直到1952年才被消灭,共肆虐68年,成为近代福建地区最主要的传染病。据《福建省鼠疫流行史》统计,近代福建鼠疫共发病825 512次,死亡712 466人[4]。鼠疫流行期间,李氏其父查阅清代罗汝兰编写的《鼠疫汇编》等书,结合患者的症状,诊断为鼠疫,并投以解毒活血汤,效如桴鼓。李氏将其父与自己多年治疗鼠疫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集各家之長,最终完成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鼠疫治疗书籍——《鼠疫治疗全书》。在选方用药方面,李氏在罗汝兰《鼠疫汇编》的鼠疫经验方与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解毒活血汤的基础上加减,结合各家学说,如张锡纯的重用石膏的思路,“遵余师愚用重剂急服法”和“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等,创立了治疗鼠疫的特效方——二一解毒汤和二一解毒注射液,取得不错的疗效。二一解毒汤中石膏用量达3~4两(民国至1986年之间,中药计量每两约为31.25 g)加大黄清泄阳明火热,荆芥直入血分,解血中毒质化为汗,加雄黄、冰片通脉络闭塞,佐桃仁散瘀血,生地黄、金银花清热解毒,紫草、板蓝根、浙贝母解毒散结,连翘、甘草和中退热。

3.2  尊古不泥古,推陈出新

李氏熟读经典,尊崇各家。但对于书中记载的医理仍会辩证看待,尊古而不泥古。如对于霍乱的认识,王孟英《霍乱论》中将霍乱分为寒霍乱与热霍乱,但大部分是热霍乱,病因是感受“毒臭”疫邪,暑热蒸淫所致,可由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排泄物等分辨出。寒霍乱是由于起卧受凉、过食生冷等阴阳之气乱于肠胃等原因造成。对于热霍乱,王孟英分别用胃苓汤、桂苓甘露饮、燃照汤、蚕矢汤等治疗,寒霍乱则用藿香正气散、平胃散或理中汤、四逆汤等[5]。然而,李氏在临床实践后提出霍乱并不是一种纯寒或纯热之证,且用药大相径庭。每遇此证,千钧一发之际,常先受其乱,故用药宜寒热兼顾。在《临证医案笔记》霍乱门所载医案中,李氏主张寒热并用,以晚蚕砂、黄芩、滑石、干姜、鲜芦根、吴茱萸、黄连、半夏、竹茹、泽泻等,配以黄土水、盐水各半,频频服下,急救回阳,育阴扶正,兼以补血中之水分,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3.3  善用下法,药量讲究

李氏在《临证医案笔记》中记载了诸多运用下法治疗传染病、伤食、神志病等的医案。如在鼠疫门“鼠疫热炽”中记载:患者因感染鼠疫又误服柴胡、当归等温热之品,导致邪热炽盛,脉数神昏,舌黑齿焦,苔起芒刺。李氏认为当予“釜底抽薪”之法,遂投以二一解毒汤,方中重用大黄一两,石膏四两,急煎急服,数剂后热退神清。整个治疗过程该患者累计服用石膏九斤余,大黄十余两,可见石膏、大黄治疗热证犹如神丹。李氏认为前人所言南方之地不宜用石膏为荒谬之谈。在瘟疫门“疫毒热伏”病案中,用下法治疗患者感触暑热,兼触疫毒传入三焦,大热口渴,时有谵语,舌苔黑绛,唇齿枯焦。李氏诊断此为少阴阳明合病也,因暑热与疫毒传入阳明,表里俱热,继而热传心包,神昏谵语,应当先泄阳明之火,则心包之邪自清矣,遂投以护胃承气汤合白虎汤加减:大黄五钱,知母六钱,石膏四两,元参一两,麦冬八钱,生地黄八钱,牡丹皮三钱,人中黄一钱五分,金银花四钱,连翘三钱,安宫牛黄丸一枚冲服,服药后泻出黑便甚多,数剂而愈。

4  《临证医案笔记》的医学贡献

4.1  治疗传染病,中医确有优势

纵观历史长河,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因素。鼠疫、流感在欧洲曾导致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丧生。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初衷也是感于瘟疫的流行,导致“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没有死亡人数超过千万的瘟疫,证明了中医在保护中华民族安全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清代出现了以叶天士、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派,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理论。20世纪50年代蒲辅周用中医治疗流行性乙脑,治愈了160余人,效如桴鼓。以及21世纪初期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氏在《临证医案笔记》中记载了大量治疗鼠疫、痘疹、霍乱等传染病的医案,且大部分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面对鼠疫,李氏总结前人经验并创立二一解毒汤,方中重用石膏、大黄以清泄阳明邪火;治疗痘疹,李氏根据患者各时期的特点,准确辨证用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寒热并用治疗霍乱,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急症上确有优势。

4.2  正视过失,勤于总结

历代医家收录之医案,治愈者居多,误治或不治者非常少。《临证医案笔记》中不仅记载了许多治愈医案,还收录了近30则误治医案,不仅涉及其他医家误治医案,还包括李氏的误治记录。如暑温门“暑温误服增液而坏”中,面对患者有阳明证,李氏因固执医书所讲,该下不下,踌躇不前,导致不治,其意识到读书片面之害。李氏在《临证医案笔记》中记载失败医案,正视失误不回避,让后来学者防微杜渐,更有学习的意义。

5  结语

李健颐是近代名满福建的名医,颇有建树,他一生重视临床实践,勤于总结,留下大量颇有价值的著作,在推动中医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咪咪.李健颐医学论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0.

[2] 李健颐.临症医案笔记[M].福州:福建省中医研究所,1961.

[3] 黄颖.天花病名演变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6):456-458.

[4] 楊明新.近代福建鼠疫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5] 郑洪.中医论治霍乱的寒热之争[J].浙江中医杂志,2005(12):507-509.

(收稿日期:2019-09-25)

(修回日期:2019-10-10;编辑:郑宏)

猜你喜欢
医案李氏李健
文言文练习
李健作品
李健:音乐诗人,白马王爷 主持
李健美术作品六幅
知县奇断田产案
谈谈三国史上的江油关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例
类风湿关节炎并寰枢关节脱位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