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遗”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2020-02-20 04:37乔丹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丹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材料,并使得历史课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因此,历史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爱国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课堂;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03-001

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张,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是非常有意义并且非常重要的。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

在历史课堂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教育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相关的联系,在历史课堂中,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历史教学内容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起学生的保护意愿。比如宝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西府皮影、宝鸡剪纸、千阳八打棍等,这些非物质遗产中,宝鸡地区的学生几乎都听过、见过,甚至亲身实践过。因此宝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宝鸡地区的历史课堂中,既体现出了地域性的特征,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因此,历史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爱家乡、爱国意识,发展成为一个有情怀、有历史素养的人。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将历史课程内容加以丰富,使其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身边的事物相联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培养。

二、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一些非遗项目点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点赞非遗项目,总书记关怀的话语和行动极大的鼓舞了我們,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备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学历史融合,对于学生爱国意识和热爱传统文化意识的树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能探寻历史踪迹,认识历史原貌,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首先需要历史教师对其起源、内容和发展历程有较深入的了解,使“静态”的书籍和博物馆资源鲜活起来,还可以向民间传承者请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定群众基础[1]。历史教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源与信息适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祖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渗透“非遗”教育,可以使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优势互补,对中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有利于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如今的教育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性历史教学,首要的是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内容丰富精彩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才能提升。宝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历史课堂相融合。这样的话,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丰富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2]。通过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契合点,将其运用于历史课堂中,对目前内容框架略显单调的历史教材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教学课外教学资源的一类,也可以增加历史课堂的厚度和趣味性,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进而有利于历史教育目标实现。由于历史课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只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与历史相关的文化,才能使教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非遗”引入历史课堂中,可以活跃教学气氛,丰富历史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青年一代似乎不愿意再秉承其民族的传统,视本土为“落后”。一些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不多,有的同学甚至还没听说过这一概念,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认同感了。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途经对中学生进行“非遗”教育。历史课中融入“非遗”教育有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文化自觉,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而主动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因此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背景下就面临消亡的命运。因此必须以青年学生为起点,逐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结合,在学校教学活动的支持下,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非遗”保护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从青年学生入手,中学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豪感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世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微》[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5

[2]李晟.《基于旅游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激励机制研究——以传统手工艺技能为例》[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