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与中国智慧*

2020-02-20 14:49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群众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22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忠实履职,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布局谋篇,开启了党和国家事业崭新的局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旨归,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是新时代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破解时代难题的理论指南。深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蕴及理论创见,有助于我们从更清晰的视角领会和体悟这一思想的核心要旨,真正掌握这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时代钥匙。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性,致力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刻揭示并积极回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新变化和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新机遇新挑战,着眼破解新矛盾,促进社会新发展,完整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解决方案,集全国智慧、举国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启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在这一见证中国社会发生伟大巨变的开拓进程中,我们党不仅要探寻解决时代课题的新方案,更要找出并理清攻克各种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革开放视作党的事业最大关切和工作重心。当代中国,广大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新的期待,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以更大的力量推进改革。怎样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先决条件和基础,都需要在问题中进行慎独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科学预见。回顾过去的实践,及时发现有可能引发新问题的因素,进一步探索事物发展的特定规律,由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习近平强调:“问题是一切创新的基石,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必须时刻倾听时代的呼声,及时回应时代的召唤,科学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问题,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理论创新。”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经过41年艰苦卓绝的改革发展,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日渐富足,但是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很棘手,在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困难和矛盾重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有效破解发展和改革中的难题和矛盾。在新的征程中要做出一番事业,要坚持问题导向性,敏锐地洞察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树立改革意识,向改革要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总能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新挑战,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我们考虑问题首先要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判断形势,深刻分析问题,从而把握和认识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最真实的呼声。”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理论是否科学正确、成效怎样取决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围绕解决现实问题,改革就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直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核心问题加以思考,大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矛盾。”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纷繁复杂、风险不同、性质各异新矛盾新问题。为了回应这些人民关切、举国瞩目的新矛盾新问题,习近平强调:“必须科学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促进事物的发展。”⑤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7。这就要求将矛盾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情严峻复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要求我们不能一把钥匙开所有锁,必须认真审视问题,深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在深入探索中不断进行反思、慎独、预见,强化问题意识,深刻反思问题产生的缘由,科学预判问题的未来走向,重视问题的预见性和反思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恪守正义的实践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全国人民投身深化改革的大潮,以勇立潮头、凝心聚力、共克时难的伟大实践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的实践篇章。不管是什么样的思想和理论都要受到所处时代的制约而以带有特定历史特征的方式出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重大的社会改革,决不能单纯继续过去中国社会发展的母版,也不能直接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方案,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不是教条,在考察、分析各国实际问题时,必须以各国的现实情况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动态发展着的,在发展中需要持续不断地吸收不同时代的新内容,以新的思想契合社会变革的需要,而统领全局的伟大思想就在实践中生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观点就是实践,从实践层面出发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正是唯物史观的一大特征。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关键也是实践性。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无论是伴随信息化、全球化产生的问题,还是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变化都比马克思的时代更深刻,也超出了经典作家们的设想,这是否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要不要丢弃马克思主义另辟蹊径?当然不能丢掉“老祖宗”。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和理论,而是指导我们分析和破解难题的方法,它在时代发展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吸纳新内容,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活动中动态发展。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波云诡谲,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交织,各种不和谐因素和矛盾严峻复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攻坚期,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正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更好地指导深化改革的实践。坚决反对在实践中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警惕丑化和边缘化马克思主义,更不能放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是任何思想之母,实践是一切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植根于这个时代的伟大实践,积极回应了当今时代的重大关切,总结和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改革开放41年,中国共产党人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对深化改革作出全盘完整的“顶层设计”,激发了全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生机和活力,即将把一个约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带进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创造出空前的业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其认识根源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坚定不稳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和执锐披坚的开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忘初心续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华章。“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老祖宗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干过,只有不断反复实践、认识、在实践,方能从实践过程中得到真知。”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我们改革发展是在任何先例都没有的情况下自己摸索出来的创举。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我们党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探索新鲜事物,脚踏实地从毫无经验走向有利于中国发展和改革的道路,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日益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不是思想家的“凭空设计”,也不是社会发展的“水到渠成”,而是我们党勇于将“事物发展行进”与“思想进程”进行历史结合,善于通过实践进程的表现升华为科学的规律性认识。改革开放使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刚刚过去的“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没有执锐披坚深化改革的探索实践,就不可能取得全局性、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更不可能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领导中国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锐意开拓,砥砺前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空前的建设成就,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读力,绽放出守正笃实的创新色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经历一百七十多年的岁月洗礼后依然保持勃勃生机,关键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在于其以守正笃实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全人类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重大课题,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指出:“开创历史需要立足现实的具体情况,但是实际情况是动态发展的,层出不穷的变化是常态。”③侯惠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5):5-12。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打破旧式思维,摒弃本本和教条,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和勇于开拓的创新品质,观大势,谋全局,从中国实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各项改革的发展规律,科学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其发展的阶段特征,直面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新矛盾新问题,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加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挂单销帐,逐个破除一切阻碍创新思想和创新体制机制的弊病。遵循规律谋划社会经济发展,以强烈的时代气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创新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反复提及创新,内涵丰富包括了制度、文化、理论科技创新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国家的全面创新,利用好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在时代风口上,以创新披荆斩棘,以创新开辟道路,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任何一个时代所生成的理论,当今这个时代的理论也不例外,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以时代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我们深刻体会到,41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验都与解放思想紧密相关,巨大的成就是在解放思想的洪流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产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重大理论和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本质上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向全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习近平善于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的思想,立足于时代要求,勇于发出思想之声,以科学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论断和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的巨大突破,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只有实事求是拓宽发展思路,以广阔的眼界推进实践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变革和大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与现实紧密结合,认真探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的理念和政策,回答重大的时代问题,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生机和活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的人民性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使命和永远不变的初心。初心不变,方得始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从接过历史赋予的接力棒,坚定信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确保全国人民能够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指明了公平正义的发展原则,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调动了举国上下的发展动力,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高风亮节的人民情怀。。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论是哪个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活跃在舞台之上,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重大的社会变革、王朝更迭、战争等历史事件。马克思始终以人民立场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为人类社会发展谋求良好的社会制度。习近平睿智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并强调:“在任何时期和任何阶段,人民群众都是创造历史的原始动力,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刻都要铭记唯物史观的这一道理。”①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8。把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持续提高人民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历史由人民群众所创造,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人民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必须执政为民。习近平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定信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程的真正英雄。毋庸置疑,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真正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道路符合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之所以人民和历史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在于,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执政地位人民赋予,一切执政都是为了人民,人民群众始终是执政党的力量源泉。当前,中国迈进了新时代,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必须高度重视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紧密联系群众,使人民群众成为助推中国走向强国的源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民生民祉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5。,中国共产党遵循群众路线,将实现人民的美好作为新时代执政的奋斗目标。我们党之所以在不同时期能够破解种种难题,不断推进我国的各项事业,关键在于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一切工作都向人民负责,始终坚守为民谋利的群众立场,向人民群众虔心学习,真正践行来自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切实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深化改革立足于人民最最收益的领域,在精准扶贫、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民生工程中真切倾听和回应了民声,切实破解了人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凸出问题,拉近了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巩固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群众的合力作用和主体性力量。恩格斯指出:“历史是在众多单个的意志彼此碰撞、无数力量相互交错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合力而创造出来的。”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可见历史是人民群众合力创造的结果。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劳动者充分发挥了才能,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人民群众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人民至上”的发展观引领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始终保持血脉联系,共同迎接发展中的一系列风险和问题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我们党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扎根于人民,厚植执政党的群众基础,高度重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竭尽全力使深化改革的成果公平、公正地惠及全国人民。习近平尤其强调:“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时刻将群众的冷暖装在心中,不断加强为民解忧的能力。”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4。我们党的执政效果不是由自己评判,批判尺度在于人民群众,执政成效和水平由人民说了算,人民群众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最高裁决者和评判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深刻阐述了人民在历史中的伟大作用,始终关注和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立足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从群众中汲取破解难题的智慧和力量,彰显了党和国家爱民、为民的炙热情怀,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可见,不忘初心的人民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出场”方式,习近平以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不忘初心的人民性增添了时代内容。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推动国际社会构建全球共治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摒弃了“修昔底德”陷进论、国际社会丛林法则等陈旧观念,创造性地回答了世界和中国发展中凸显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难题,为破解新时代人类发展中出现的时代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以宽广的全球视野为全人类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共治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中国智慧。

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的视域来分析,尽管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世界依然处于深刻变化、快速发展以及亟待调整的时代,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世界的整体命运将何去何从,这一重大的国际命题值得每一个政党和国家进行深刻思考。国际社会关于如何构建以及构建什么样的世界秩序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国的领导人就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在不同的阶段和历史时期也表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张。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思想,彰显了毛泽东超群的政治智慧,为世界秩序的重新调整提供了路径选择和崭新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国际秩序”,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进一步完善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内涵,强调要创造一个持久和平、公正合理、普遍繁荣的新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世界局势面临着大变革和大调整,胡锦涛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提出了“各国人民携手共建和谐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得到持续攀升,与各国的利益关系日益密切,世界各国的依存度和融合度空前加深。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怎样才能打破和超越零和博弈、国强必霸的世界旧秩序观,如何探寻一个世界各国都认同的能达到全世界共同繁荣的新方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预见到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更加紧密联系和高度包容的世界,世界各国人民需要交流互鉴、携手前行,始终秉承协商解决分歧、对话化解争端的现代化共治理念,齐心协力应对关涉人类命运和发展的共性问题。在迈向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的建设理念,旨在推动世界治理体系向公正合理、共享共建的全球共治迈进。这一建设理念与中国的发展战略相契合,目的在于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各项事业的稳定长久发展,也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务实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理念内在地有着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求同存异的包容,表明了各个国家尽管存在着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差别,但依然具有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可能性,世界各国彼此包容,缓解国家之间尖锐的利益矛盾,彼此包容体谅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和对立。这个极具中国气派、中国智慧和时代创造性的建设理念,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一个充满机会、公正、和平、稳定的未来世界的期待,试图探寻一个让全球共同携手维护世界稳定、共谋发展的可行方案,齐心协力建设一个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的世界。中国的发展证实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坚持不懈的努力必将收获喜人的丰硕成果。在中国建设模式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并加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阵营,秉承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发展理念,以及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等全球价值观,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合作共赢、促进各国人民幸福生活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包容的世界,营造共同和谐的氛围。

我国历来崇尚和衷共生、天下大同的中国智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理念更加“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担当和风范”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5。。在风险和机遇共同涌现的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于人类发展的制高点,着眼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望和根本利益,针对世界各国治理体系中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绘制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构想和宏伟蓝图,言简意赅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未来世界以及怎样建设”的时代课题,首次全方位论述中国对关涉全人类命运的时代命题的责任担当以及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国以积极包容的姿态,秉持共同协商、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全球共治理念,以中国话语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张,为构建动态均衡、持久稳定、共同繁荣的全球共治体系提供中国方案,彰显着中国智慧。

六、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紧密遵循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方面着力促进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和高质量的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着力夯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整肃党的精神面貌,不断纯洁党的政治生态,最大程度地挖潜和释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领导保证,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与此同时,站在全人类福祉的制高点上探索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课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构想和宏伟蓝图,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为国际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直面问题的导向性、恪守正义的实践性、守正笃实的创新性和立场坚定的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科学理论指针和行动纲领。换言之,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思想的领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鲜明镌刻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引航中国巨轮破浪前行的指南针和动力源,顺应了新时代要求,体现了全党共同的心声。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披星戴月,艰苦奋斗实干出来的,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一砖一瓦日积月累艰苦构建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