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某大学构建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20 04:09胡春平
医学与社会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宋 静 ,舒 涛,胡春平,杨 帆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30

医学是实践性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医学教育要主动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新要求,以创新促进教学改革,深化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培育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提升医学生的临床科研潜质,着力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在医学生中,八年制学生是我国最优秀且极具天赋的医学生,最具创新潜能。新形势下八年制医学人才的目标定位正逐步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医学科学家和领军人才”转变,因此需要积极构建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构建并有效运行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支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工作[1]。因此, 探索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和运作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的研究,但对于如何加强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此外,目前不少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成后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些创新平台建成后明显后继乏力,甚至名存实亡。因此,为了保障创新实践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高效合理的平台构建机制外,还应具备健全的平台运行保障机制和运行效果评价机制。只有通过机制的完善才能促进医学生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以创新驱动八年制这种精英医学教育发展,提高顶尖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实践缺乏平台的支撑

科学研究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学生参与科研一般都是根据导师课题进行相关研究,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由于缺乏公共实验室和开放式公共实验平台, 即使学生产生了新的想法,也会因为实验和实践环节的限制而无法正常开展研究。虽然国家对许多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但能利用这些实验室的学生并不多[2]。此外,还存在学生创新活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的创新活动基金项目等问题,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1.2 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手段

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存在用医学专业见习、实习取代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或者简单地凭借资料、信息以“纸上谈兵”的方式教育学生创新,未能实际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因而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授方式多为课堂教学,考核以书面考核的形式为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虽然学生会参加科研活动,但是主要是根据导师课题的方向进行相关研究,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学生缺乏主动创新的环境,不能自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因而也无法有效地激励医学生主动地开动脑筋去创新。在目前的培养过程中, 能让学生参与的竞赛、科研实创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并不是很多, 缺乏有效的自主创新活动载体。

1.3 创新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现阶段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的评价还缺乏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失真的现象较多,无法合理衡量学生创新的价值,这同样会影响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激励机制不健全也会影响学生和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在学业以及对就业有益的事情上,在缺乏足够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也会大大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效用无法在职称评定中体现,课外指导工作难以获得认可,使得教师也缺乏足够的参与动力。

2 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

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理念源于高等医学教育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该校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以八年制医学生为对象,通过搭建融合临床实践、临床技能竞赛和科学研究等不同载体的平台,以医学生创新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促进八年制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主动实践,达到有效提升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2.1 医学生创新活动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将医学生创新活动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面向临床组织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加强临床实践的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以提升学生临床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开设“临床思维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科研设计与科研写作”、“以科研为导向的学习”、“创新实践”等选修课程,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将“互联网+健康”和“人工智能+医疗”的最新知识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积极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在教学医院建立手术直播平台、影像资料平台,并实时更新学习资源。通过“经典手术资源自主学习”和 “医学影像资源自主学习”,营造有利于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平台,培养医学生针对不同病患形成个性化诊疗方案的思维能力,以基于临床实践问题的学习方式达到有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的网络技术共享资源,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创造性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建立持久可行的医学生实践教学机制,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举办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通过临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实现医学职业素养、临床思维和临床技术技能的全面考察。以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对医学生进行大量临床技能的培训,逐步形成院赛、校赛、省赛、分区赛、国赛五级临床技能培训和竞赛的分层选拔考核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创新潜能,让所有临床专业学生在大赛氛围下,比拼追赶,掌握临床知识和规范操作,培养临床思维和人文精神[3]。

2.2 医学生创新活动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依托临床教师的各级各类纵向横向课题,面向医学生开放科研项目申报,并给予指导。通过带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实验研究、撰写论文,训练学生科研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科研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研究和创新,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验研究中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科研思维能力[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瞄准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踊跃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医学生在课外科研探索的过程中,解决具体科学问题、验证科学假设,实验技能得到全面锻炼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5],从而促进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

定期组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论坛,邀请科研名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增强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医学生的创新热情。编写创新实践指导手册、科技创新指南等,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请、文献索引、实验流程图、临床研究方法等内容的详述,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参考和帮助,培养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依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医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立以临床问题的科研为导向,形成“名师指导、基金引导、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辅导模式,提升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运行机制

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但只有构建与创新实践平台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平台能够高效、规范与长效运行。

3.1 保障机制

3.1.1 人才保障机制。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型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会有效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创新。因此,应强化导师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培训,努力为平台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对教师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将创新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指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医学相关领域的人才做兼职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

平台实施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和申报创新项目,形成教师科研和学生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方共赢,从而形成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保障教师的参与热情,促进八年制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1.2 资金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是创新实践平台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无论是科研课题、实验室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需要资金的保障才能顺利运转,因此要建立完备的资金保障机制。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滚动投入,推动医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对创新实践平台提供资金的支持,在实验室设备维护、场地等方面做好硬件的基础工作,为学生的创意变为现实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此外,对于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提供版面费的报销。

3.2 评价机制

建立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医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具体、深层及持续跟踪评价, 以完善创新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保障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发展。一方面促使教师与学生反思项目实施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让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以进一步改进管理与服务工作[6]。因此,应科学构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平台建设质量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建立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机制。

3.2.1 对医学生发表论文或获奖情况的评价。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基于医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注重从医学实践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互联网+医学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内教学环节的引导、课外创新活动的锻炼和临床实践,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促进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创新探索。平台通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参加率、科研课题数量、发表论文或获奖情况等评价指标,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反应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质量与效果。

3.2.2 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度的评价,归根到底是考察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平台设计专门的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度评价表,评价指标为专业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德修养和责任、吃苦耐劳精神、实践动手能力[7],将评价结果动态化,以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组织医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以“催化”医学生知识内化,进而促进其转化,并形成创新能力[8]。

3.3 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生创新实践激励制度,制定医学生以及教师队伍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奖励措施与方案,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师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3.1 对教师的激励。平台对于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从支持政策上提供保障,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给予专业指导,对指导学生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对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对于创新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建立人才评价的“绿色通道”,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

3.3.2 对学生的激励。平台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在其奖学金评定、留校推荐中给予加分,建立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设立专项创新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从创新经费上提供保障,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推动医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对于申请了创新项目的学生,对创新项目给与经费支持。

4 结论

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孵化器。项目实施以来,该校医学生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逐年增加,科研项目获专利增多;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知识与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表明创新实践活动平台的建设有效推动了该校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是培养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石,本研究所构建的八年制医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将学科竞赛、临床实践和科研项目等多种实践途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与载体,为医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创新实践机会。

猜你喜欢
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