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陋室铭》为刘禹锡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名作,称得上古代散文的精品。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诗歌、散文在唐朝有了极大发展,其中诗歌达到了巅峰;散文有古文运动,也是成就辉煌。《陋室铭》兼融诗文之长,既采用散文形式写景、叙事,又以诗化语言抒情、议论。文章珠圆玉润、朗朗上口,富于音乐性,具有节奏感,运用比兴、对偶、白描、隐喻、用典、押韵等手法,塑造了生动形象,创造了优美意境,抒发了馥郁浓烈的诗情。文章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环境和主人心境,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清静高雅的心胸情怀。文章以“陋室”为主体,以“德馨”为灵魂,描述了一个室陋人不陋的故事,揭示了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辩证关系。全文以比兴开始,由室内所见之景,写到室中往来之人,进而道出室中所行之事,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陋室高士图。画面浑然一体,结构可分三层。第一层次点出文章的主旨:陋室不陋,唯吾德馨。文章由山、水、仙、龙入题,认为平凡的山、水,因仙、龙相伴而生灵秀;居处的简陋,因主人的品德高洁,不追名、不逐利而显得蓬荜生辉。第二层次是描写居室的环境和日常生活,生动形象地表明: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一是用对偶句写出陋室环境的幽静,春草绿色,生机盎然;二是写出陋室的往来之人,都为高雅之人,均非平庸之辈;三是写出室中主人的行为,随心所欲、弹琴读经,乐天知命、恬静自适;四是写出陋室的清洁,没有官场的嘈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次使用同类比附的写法,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以三国诸葛亮和西汉扬雄的居室作比附,最后以孔子语总结全文,强化陋室不陋、德者居之的题旨。
《陋室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最大的哲理就是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陋室铭》从三个维度论证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人生哲理作出了诠释。一是山与仙的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意思是,山不一定高大,只要有神仙就会有名望。在《陋室铭》中,仙是精神的隐喻,山是物质的隐喻,仙比山重要,山依仙而名。二是水与龙的关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水不一定深广,只要有蛟龙就会灵验。在刘禹锡看来,龙是精神的象征,水是物质的象征,龙比水重要,水因龙而灵。三是室与德的关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居处虽然简陋,凭着我的德行却能传播芳香。有德者居陋室,虽陋无妨,更会受到尊敬和尊重,否则,德不馨而居华室,也会受到鄙夷和谴责。在这里,室还象征着作者困窘的人生,德暗喻着作者傲视忧愁的气概和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陋室铭》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有精神、有道德,无论物质多么贫乏,居处多么恶劣,人生多么曲折,内心总是坦荡的,环境就是美好的,因而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阐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生的精神追求,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予以支持和涵养。《陋室铭》介绍了三种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到陋室来谈天论地的都是有学问的人,进出陋室的没有文盲和市侩之徒。人是社会的人,与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真正影响人品人格的,是朋友之间的交往。好的朋友,可以帮助提升和完善人品人格,反之则是损害。所以,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实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便是对自己有益;与偏执固陋的人为友,与虚情假意的人为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为友,就是对自己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既要重视交友,更要重视交益者之友。同时,读书学习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这就是“阅金经”。金经是用泥金书写的佛家经典,泥金是用金箔和胶水调和而成的金色颜料。对于塑造人品人格而言,读书学习是可靠、有效的途径,甚至比交友还重要。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你厌弃或你被它厌弃,但只有书卷,你不会厌弃它,它也不会厌弃你,真可谓:相看两不厌,唯有万卷书。与书卷为伴,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追求,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提升素质,从而达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外,弹琴也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即如《陋室铭》所言:“可以调素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认为琴棋书画既是修养身心的重要途径,又是修养身心的显著标志。农耕时代的读书人,都很注重琴棋书画的熏陶,人的灵魂在清雅的琴音中得到净化,在净化中追求精神的永恒。
《陋室铭》表白了高远的人生志向。志向是人的精神追求的成果,也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刘禹锡自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即“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有志者事竟成,因为有志,刘禹锡在第一次被贬之后,写下《砥石赋》:“雾尽披天,萍开见水。拭寒焰以破眦,击清音而振耳。故态复还,宝心再起。即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从这段话可知,刘禹锡把自己遭贬的不幸视为宝刀蒙垢,不以为耻,而要励志守节,不仅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劲节和待时而起的雄心,而且表现出自信旷达、傲骨铮铮的士大夫之风。因为有志,刘禹锡始终不向权贵和小人妥协;因为有志,刘禹锡即使身居陋室,仍然强烈地向往着建功立业;因为有志,刘禹锡能够内心平静、坦坦荡荡地面对陋室,不感到寒酸,不感到低人一等,因而《陋室铭》最后宣称:“孔子云: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只要我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无论居于何处,无论面对怎样恶劣的环境,都改变不了我的君子人格。
《古文观止》在编选《陋室铭》时指出:“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这是《陋室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教养的人。人的一生有很多追求,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分析,人生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精神追求却是无穷的。生活可以贫困,道德品质却只能高尚。从主体与客体的角度分析,人生无非有对内追求与对外追求两个取向。对内追求是立德,即人格的完善、道德的圆满、知识的充实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对外追求是立功,即事业的成功。对于主体能力而言,对内追求与对外追求是有区别的,对内追求是自身可以控制的,而对外追求受到机遇、条件、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则是不可控的。因此,任何想成为有道德和教养的人,都应注重对内的追求,淡化对外的追求。注重对内追求,是有德行的表现;淡化对外追求,实质是淡泊名利,也是有德行的表现。按照儒家修身的要求,对内追求有着丰富内涵,它是好学,是力行,是自省,是慎独,是养气。当然,对内追求与对外追求是互相联系的,一定意义上说,立德是立功的基础,立功是立德的外化和延伸。正确的人生选择,是要在塑造良好人格和完善道德品质过程中建立功勋、追求卓越、创造辉煌,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