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源于不全面

2020-02-19 12:04冀璇
参花(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分析

摘要:《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他搜集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故事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幽默的叙述告诉人们许多充满韵味的人生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影响极为深远。本文着重对《狼来了》《狐狸与葡萄》《农夫与蛇》三则寓言分析,揭示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伊索寓言》 追述 分析 当代意义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会不断丰富,人在每个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可以肯定的是,让一个6岁的儿童和一位20岁的青年共同读一个故事,他们得到的结论肯定有不同的地方。从生物学、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现象无论如何都是符合逻辑的,比起强迫一个孩子去产生成年人才会有的想法,不如顺其自然,等到他的阅历足够丰富之后,认识事物的角度方式或者方法自然会改变。而在这种现象之外,任何人在分析事物的时候,若是产生了片面的观点,那一定源于他分析得不够全面,我们需要做的是全面地解读材料,关注到每一个细节,而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产生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在浏览了不同学者对于寓言故事的解读后,发现他们并没有全面地去分析故事所带来的启示,而为了产生新的观点,他们便否定其他人的观点,这着实可笑,因为我们不是在参加辩论赛。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首先来了解《狼来了》的故事: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从故事讲述者的立场和意图来说,是要教育儿童“不撒谎”,这也是故事试图突出的道德主题。放羊娃几次欺骗农夫们,导致最后即使狼真的来了,人们也不再相信他了,结果导致他的许多羊都被咬死了。有学者说道,“从讲述者讲述故事的过程或结构来看,这种立场和意图及其合理性都是通过故事的负面结果来表达与实现的。”他在文章中强调“通过负面结果来表达与实现”是不合理的,并且举了一些例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跟孩子说:“你要听话,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在学校里,老师会在各种各样的考试前对学生说:“同学们不要作弊,作弊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直至开除。”通过这种方式来阻止不道德行为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容易让人产生“假如不被发现,就不会受到惩罚”的想法。

在笔者看来,他还是分析得过于片面了。这则寓言故事本身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撒谎者会丧失人们对他的信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普遍逻辑,撒多次谎会,撒一次谎也会,即使农夫们还是去看放羊娃,不代表他们仍然信任他,作者省略了农夫其实已经不那么信任放羊娃的事实,他们之所以再次上当,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大于怀疑。任何一种行为、任何一次谎言,必然会带来影响。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表面现象然后钻牛角尖,不正当的行为必然会带来负面结果是毋庸置疑的,这并没有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看到,为什么撒谎会带来不信任;为什么不听话会招人讨厌;为什么作弊会带来惩罚;为什么贪腐会入狱。所有的这一切不外乎一点:这样的行为确实产生了不良影响。撒谎者欺骗了被骗者,不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焦虑,作弊的学生对不作弊的学生而得的成绩是不公平的。不是说不被发现会怎样,而是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这是不公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的。

第二则故事是《狐狸与葡萄》: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不能否定的是,作者在此是不赞同狐狸的行为的,他觉得狐狸应该更加努力够到葡萄,而不是为失败找借口。其实这个故事的结果还是应该分两方面来看待,关键在于“狐狸是否真的无论如何都吃不到葡萄”。第一种看法是,其实狐狸再努力想想办法它就能吃到葡萄,但是它却放弃了,狐狸不仅不找失败的原因,还告诉自己葡萄根本就是酸的,不吃也罢。这无法不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失败,反而自我安慰那个目标根本没意义,然后安心地放弃了努力。寓言作者也在告诉人们,我们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应该堂而皇之地安慰自己放弃目标这个简单的道理。第二种看法是,其实狐狸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够得到葡萄,那么在這种情况下,它的这种自我安慰无疑是正确的,让它不再那么沮丧,更不会陷入极端导致不良后果。

第三则故事是《农夫与蛇》: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完集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农夫临死之前后悔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这种报应啊。”

这个故事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农夫到底该不该救蛇呢?”如果不该,那他就缺少了同情心;说该,可是农夫被蛇咬死了。作者在此挑明了本质所在,农夫的浅薄见识使他最终失去了生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情节,在主人公派和老虎最终上岸之后,派期待着老虎会留下来与他做伴,或者表现出感谢他的行为,但事实是,老虎径直走了,没有回头看他一眼,这时候,派哭了。相信许多观众看到这一幕都难免觉得有些心酸,他们在一起经历了这么多,最后老虎却不带任何感情地离开了。但仔细一想,那可是老虎啊,它本身是动物而非人,自然不可能和人一样,而且老虎也不是群居动物,它们往往独居。他们可以一起相处这么久,一方面是因为派杀不掉它后来也不忍心杀掉它,另一方面是由于老虎也杀不掉派。农夫和派一样忽略了这两个动物的本质,导致了最后的结局。作者在此并未否定同情心,让人产生误导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本身片面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不问青红皂白地同情一个陌生人,是愚蠢的表现。这才是《农夫与蛇》告诉我们的道理。《农夫与蛇》的故事可以讲,但不要在讲的时候大肆渲染,导致同情心被抑制,甚至被扼杀。同时,在讲《农夫与蛇》的故事时,一定要强调:同情心换来的不都是恶报。而且要让人们思考:有智慧再加上同情心,会不会得到农夫的结果?严格地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对的,“帮人之心也不可无”。

《伊索寓言》是一部优秀的寓言故事集,在阅读这些故事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全面解读故事情节,不能为了迎合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就断章取义,对人产生误导,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片面的解读会对读者产生消极的影响,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让人更加理性。

(作者简介:冀璇,女,本科在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