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牙儿》是老舍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代入式笔触,为读者全程展示了一个旧社会女子从幼年的纯真懵懂到成年的辛酸悲苦。小说通篇的风格与老舍后期幽默调侃又辛辣讽刺的笔调有所不同,是以散文诗似的语言,以既模糊朦胧又情真意切的形象与角度,完成了对一个女人一生浓缩精炼又完整细腻的展现。本文将选择现实性的切入角度,试图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在黑暗中写出共性的人性、人情与命运。
关键词:《月牙儿》意象 生存
一、关于时代揭露与个体生存的并述
《月牙儿》这篇小说第一次刊载是在1935年,它脱胎于老舍曾经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明湖》,它是人到中年的老舍把自己这部被战火销毁的长篇小说重新提炼书写的结果。因此,不论曾经的长篇小说落脚点在哪里,这部《月牙儿》却不仅仅是对旧社会苦难的书写这项单一的表达,我们甚至在满纸的辛酸与压迫中,看到了跨越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的人性、情感与命运。这或许是这部小说除了揭露、批判之外,更加动人和叫人难以忘怀的地方,也是属于作者和作者写作的那个当下的一种独特的抒怀。
由此,我们可以在这部短短的小说里,看到作者揭露的黑暗与苦难、内心为之掙扎的彷徨与迷失,甚至能看到一个中年人对幼年、青年、中年的一种经历,对母亲、父亲情感的某种记忆,甚至对自我生活感悟的一种映射。
二、关于小说细节里的绝望与希望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战乱的旧社会一个女孩从幼年、青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她从一个不愿在苦难中低头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姑娘,到一点点被生活逼迫而走上堕落和自我毁灭的道路,最终被关押在监狱里时,却反而悲凉地认为这是与外面一样的世界,因此生出“自己只是想活着,那么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的感觉。作者通篇并没有写主人公的名字,甚至没有母亲、恩人、路人的名字,但是整个故事却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它的悲剧和无奈刻画得细腻又真实。
小说主人公第一次见到月牙儿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那时她只有七岁,小说里这样描述当时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这里由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对自己样貌的描写,表现了一个被妈妈打扮过的戴着小小帽子的小姑娘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她的母亲其实是一个不仅勤劳而且对生活有着热爱的母亲形象。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小女孩身后的门里那些药、烟和眼泪,那是妈妈的现实境况,也是小女孩现在只能察觉却还不能完全体会的现实。而这个幼年小姑娘的形象,像极了她们母女内心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化身,它被挡在现实的门外面,藏在幼年或者成年的她们现在或者曾经的内心最深处,这是帽子上那些“小小的花”所传达出的隐隐的味道。但她终于因为肚子饿而不得不哭了,但她的哭声没有盖过母亲的哭声。于是,我们随着作者自然切换的笔锋,一下子又回到了母女两个悲惨的现实中来。
在小说的前期,女儿的形象是善良、坚强、懂事的;而母亲则是艰难、苦闷却又勤恳耐劳。但这种母慈子孝终于没有办法解决两个人生活下去的现实问题。尽管母亲已经很辛苦了,她洗臭袜子、当掉家里能当的全部东西,还是无法维持两个人起码的生存,所以后来母亲选择了改嫁,好在继父对母亲和自己都很好。故事到这里,主人公和母亲所面临的一切苦难,似乎都还有一些微弱的转机。如果故事就此为止其实并不算太绝望,母亲还喜欢戴花,而“我”还可以上学。那时候,我会记得记忆里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时月牙儿很凉、很寒,但却很少看见了。说明这个时候的苦难,也成了更深的记忆,而现实是还过得去的日子。当然,这种日子与之后比起来,可算得上是万分的幸福了。不过,这是作者写作的巧妙处,写少年时便以少年人的角度,只叫人再回看时唏嘘感叹。
小说的中期,继父消失了。这里并没有给这个人物一个明确的描述,却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分离的必然性。因为它勾勒出了一个生活漂泊动荡的时代,那么这个继父的角色可能面临的死亡、消失、出走有无数种可能,也都是现实的可能。而母亲由此开始做暗娼,年轻的主人公因为自尊自爱和接受的教育,心里渐渐与母亲有了隔阂。于是,故事开始了主人公经历苦难,一点点明白、理解、最后谅解母亲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不仅通过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和阴暗,同时也用一条叙述的线索揭示了成长中子女与长辈从依附、反叛到理解、体谅的过程。它实际也在浓缩讲述了每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是悲伤还是快乐,总归是一个慢慢经历,然后慢慢理解的过程。这是小说的又一个现实性的体现,即它不光现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特有的黑暗与绝望,也完整提炼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走过的一种人生体味。同时,这一点也令小说的现实性具备了更加打动人心的地方,令阅读者更加明白和感受到那个可能并不曾亲身经历过的时代。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主人公已经从一个历经磨难却怀有希望而与生活苦苦抗争的人,变成了一个堕落又安于现状的人。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她不但理解了母亲,还从母亲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这其实是对时代悲剧的一种揭示,在那个时代,这些没有依靠的女人,都只能面对残酷而简单的生存规则,并没有其他办法。这种唯一性的出路,就是不同时代的差别了。在现代社会,读者依然可以真切感受到监狱里主人公的绝望、堕落和残存不灭的对生的渴望。这正是因为小说反映时代,又加入了超越时代的人性,有对困境的挣扎、对生存的迫切、对现实的妥协和对希望的向往。
主人公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监狱在她的眼里是“使人坚信人类没有起色”的“好地方”。但她依旧不想出去了,因为觉得“世界比这儿强不了许多”。因此,这里的描写表明,她已经放弃了希望,只是单纯地想活着而已。但最后的结尾处,却又写道:“我又看见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多久没见到它了!妈妈干什么呢?我想起来一切。”这又使读者觉得,作者在此处埋下了一颗最后的希望,这个希望不是关于社会、不是关于时代,只是关于人心。在那内心最深处,妈妈是她的情感牵绊,就像前文所讲,她觉得和妈妈在一起的那些年,是真的活过。所以,这里体现出对母亲情感的无法割舍。最后见到的月牙儿,也不再是最初出现时薄凉的希望的代表,反而是记忆深处关于过去的回忆扎根在心里,那个回忆里有她有过希望、温馨甚至懵懂的岁月。所以,这是一个关于人始终向往美好的结局,也是一个旧社会始终赋予不了希望的悲歌。
三、关于“月牙儿”的意象简析
小说题目《月牙儿》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意象,它在不同时期代表了主人公不同的心情、境况。小说第一部分即点明:月牙儿是主人公看到的月牙儿。第二部分才开始写明月牙儿第一次出现是在“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在那天晚上去世了。这说明,这是主人公明确的悲伤意识的一个开始,不同于以往过于年幼不懂感知,也不同于生活里那些日复一日的苦难。紧接着,主人公经历了为父亲上坟、去当铺无果、妈妈辛苦劳作而依然不能养活母女两个,然后母亲不得已改嫁。至此,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个月牙儿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年少时的自己所经历的每一段苦难节点的缩影。
继父对我们很好,所以月牙儿没有出现。然而“我”的生活正像月牙儿,有微弱的希望时很快就被黑暗吞灭。继父消失了,母亲做了暗娼。而主人公这时竟然会恨妈妈,并最终和妈妈分道扬镳,而在她的世界里月牙儿消失了,只剩黑暗。而后,和妈妈分离、独自生活,主人公的世界里都没有月牙儿出现了。这时候,她不是因為短暂的安稳而忘记了那个凉薄的月牙儿,而是埋头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感伤的余地。在她找到工作的时候,她又看见了月牙儿。由此也可以看出,月牙儿在代表悲伤的时候,其实也代表着残存的希望。
主人公的后期生活彻底陷入了悲剧,做情妇、暗娼甚至入狱,这期间她又没有看到她的月牙儿。于是,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苦难已经令她疲于应付,无暇去顾及天上的月亮了。这也是这个角色彻底走入现实的一段故事。而在狱中,月牙儿最后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讽刺,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给她喘息机会的地方,竟然是监狱。同时,也如上文所析,这个月牙儿连同母亲形象的出现,显示了主人公心底对于温情与希望最深的渴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老舍这篇小说《月牙儿》其实既是对旧社会黑暗的批判,也是对当时社会中黑暗人性的一种揭露,但他又借由一个小小的月牙儿,一缕微弱的亮光,在完整诠释了一个女子从幼年到中年,从单纯、自强、充满希望到世故、堕落、安于现状的同时,指出了人心底对于希望的一种不灭的渴求的本能,虽然前方充满无奈和苦痛,却也憧憬无尽黑暗里的一道微弱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中短篇小说集——我这一辈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
[2]范亦豪.论《月牙儿》及其在老舍创作史中的地位[J].文学评论,1984(08).
[3]李玲.《月牙儿》的苦难意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7).
[4]闫顺玲.女人是月亮——解读《月牙儿》[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作者简介:赵惠合宜,女,在职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