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妹又喜迁新居了。算起来这应该是她第三次搬家了。第一次是二十三年前,从农村老家搬到城里,住进了三间平房。第二次是从平房搬进了小区八十平方米的楼房。而今,又搬进了高档小区一百三十平方米的电梯洋房。
我和爱人得知此消息,便操持着择一良辰吉日和妹妹们一起去给大妹“温锅子”。我们两口子思来想去,还真是犯愁了,大妹家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没啥可送的,还是“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吧。三妹买了两条大鲤鱼,妈妈淘换来一包火柴和一些五谷杂粮,爱人买来两块大发糕,取个吉利、图个喜庆。
九月初八这天,我们赶早一同来到了大妹家。大家笑逐颜开,拱手贺喜,随即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宽敞明亮的客厅,阳光充足的卧室,亮得耀眼。典雅的厨卫,一尘不染。站在阳台上极目远眺,家乡美景尽收眼底,如此广阔的视野,令人心旷神怡。楼房的设计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实用。看着这新居,大家乐得合不拢嘴,人人赞不绝口。大家坐下来,嗑着瓜子,吃着水果,唠着嗑儿。爸妈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不住地笑,看着闺女搬进如此高档的电梯洋房,那自豪的神情布满了二老写满沧桑的脸,那声声发自内心的祈福与祝愿,句句都透着亲情的力量。妈妈招呼着二妹,把五谷杂粮一把一把地洒在每个房间的床上,那一粒粒饱含着祝福的粮食,昭示着主人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中午,大妹夫在一家酒店安排了丰盛的宴席。
“温锅子”是我们老家的一项挺重要的习俗。又称为“温居”“暖房”,也有叫“添囤”的。这种风俗源于何时,起于何地,我无从查考,只是记得我小的時候,没少跟着妈妈去“温锅子”。在我的记忆中,这种风俗对一般的乡亲们来说,大都是在兄弟分家,或者闺女出嫁后分家另过的时候举行的仪式。后来,慢慢演变成盖了新房搬进去,亲戚朋友携带礼品前来庆贺,主人设宴款待的习俗。其实,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饱含着亲情,质朴而深厚的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俗话说“树大了分叉,孩子大了分家”,结了婚分家另过在我们老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经济条件都很差,生活拮据,一般的庄户人家是没有钱给每个儿子都盖新房的。即使是分家,能住得上新房的,全庄也不过一两户。闺女出嫁了,分家了,大多是分到间半旧房,或者两间厢房。与婆婆公公或妯娌住对面屋的比比皆是。分到的其他财产更是寥寥无几,几只碗,几双筷子,两口缸,勉强能糊口的一两口袋粮食,随身的衣服,铺盖。尤其是哥们儿多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
分了家,娘家人就开始张罗着给姑奶奶“温锅子”了。亲的近的,大家凑在一起,商量着置办些东西,使的用的,吃的喝的。条件好的家庭多帮点儿,差的也尽力,目的只有一个,帮着姑奶奶把日子过起来。有几样东西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规定动作,是必须带过去的。像鞭炮、火柴……
我至今记得跟妈妈到姑姑家“温锅子”的情景。那天,我们一行十几个人,都穿上了过年的衣服,虽不是崭新的,但绝对没有补丁。婶子大妈、侄男侄女的,个个都挺精神,不能给姑奶奶丢脸不是?妈妈借了辆“大白杆”,后架上结结实实地绑上了两个八棱筐,里面装满了各类物品。一大瓦盆早已经发了的面,有十几斤重,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棒子、高粱、黄豆、绿豆、芝麻、谷子、大麦、小麦,这粮食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样,反正统称为“五谷杂粮”,象征性地装了一个布袋子。各家有拿鸡鸭的,有拿大米白面的,有买来锅碗瓢盆的,箩子、马勺,火柴、鞭炮,还有就是爸爸托人弄了几斤肉票,从供销社买来几斤猪肉。至于其他的东西,我实在是记不清了。
姑姑听到了动静,一家人出来迎接。我在姑姑家门口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一阵子。妈妈拿把柴火,用火柴点着,塞进灶膛,红彤彤的火焰蹦跳着,舔舐着锅底,灶膛里一片光明。大家来到里屋,妈妈把那五谷杂粮一把一把地洒在姑姑的炕上,口中念念有词,叨叨咕咕的,我也没听清楚说的是啥,应该都是祝愿姑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平安的!
美好的祝福,温暖着亲人的心,无私的帮助,述说着人情冷暖。幸福的泪花,一直在姑姑的眼眶里打转……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乡亲们的居住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盖新房、搬新家的庄户越来越多。但那时候的房子大都是里生外熟的,外面看上去是砖瓦结构的,里面用的是土坯。木料也是自力更生东拼西凑的。室内的装修更为简陋,墙皮用掺了麦秸子的石灰泥抹一遍,然后再用白灰粉刷一层。开始的时候,墙壁发黄发暗,一股子生石灰味,呛得人流眼泪。等干透了才变得白亮了。这时候,“温锅子”的重点转移到喜迁新居了。我家的新房是在一九七八年盖的,一家七口终于告别了住窄窄一间房的历史,搬进了三间新瓦房。当时一家人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简直是莫大的幸福。我记得我们搬家后的第四天,“温锅子”的亲戚来了好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姥姥舅舅、兄弟姐妹、三亲四友、街坊邻居……亲人们带来很多礼物,有的还给了红包。热热闹闹整整一天。这血浓于水的亲情,给了我们无尽的动力,激励着我们不懈地奋斗,一年又一年,谱写着我们绚丽多彩的人生。
国富民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村子里的老房子几乎消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是豁亮的深宅大院,高高的红砖大瓦房。而“温锅子”这浓浓的乡风民俗却一直延续着。
二〇一五年,我也是第三次乔迁,搬进了平房改造分得的电梯洋房。当时,亲戚、朋友、同学闻讯赶来了,有的送来餐具,有的送来茶具,有的送来厨具,还有的送来字画……更多的是来自微信的祝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温锅子”这一带着浓浓的人情味的乡风民俗,便是具体表现。它不在于形式,也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体现的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民族精神,为梦想共同奋斗的中国精神,“一个也不能少”的责任担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温锅子”仪式结束后,新宅子不再是空空落落的房子,成了充满了人间温情的家。入住新宅子的人也成了真正的家的主人。“温锅子”的习俗增进了亲朋之间的感情,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快乐幸福!
作者简介:石绍辉,笔名老石头,天津宝坻人。有100余篇作品散见于《秦柳》《宝坻报》《天津教育报》《中国乡村》等报刊。系《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