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以教师要形成“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以情境创设为激发手段,以理性思考作为教学引领,以生活实践作为训练核心,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培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3-0047-02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德法交融、内外兼修,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执教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诉求。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需要有创新实践的意识,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进行融合性思考,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升级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的培养宗旨,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以“立德树人”作为执教理念
“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念,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核心素养含义中,已经将人的道德素养放置在重要地位,如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等,都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小学生思想单纯,而小学阶段正是道德素养培养的关键期,所以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学生提供适合度更高的教育对策,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儿歌《我有一双勤劳的双手》,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活动:“你了解爸爸妈妈吗?看大屏幕上的相关表格,你能够准确填写吗?”学生开始观察表格中的内容,并仔细填写。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在课堂展示阶段,很多学生都能准确填写相关的调查内容,如爸爸的生日、妈妈的工作情况、爸爸的爱好等。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触动,教师继续为学生布置任务:“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该如何帮助爸爸妈妈呢?每人都设计出一个行动方案。”于是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课堂教学进入新阶段。
在整个执教过程中,教师时时不忘向学生传递孝道,这无疑是“立德”的表现。学生年龄小,对父母缺少深层次的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展开教学调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对学生形成的影响是有效的、渐进的。
二、以创设情境作为激发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成为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如故事讲述、案例展示、多媒体展示、实地观察、信息搜集等,都属于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手段。由于学生对一些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有特殊敏感性,所以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心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实践中形成学科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传授适宜学法,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师课始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某地三个小男孩,私自去河里洗澡,结果都被淹死了。”学生看了视频后,都觉得很惋惜。教师以此展开教学调度:“我们面临的安全隐患有很多,如交通、游泳、火灾等,都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威胁,如何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呢?你对安全问题有什么个性看法呢?”学生开始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学顺利展开。有的学生认为,安全是第一位的,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确保安全,特别不能随便出游。也有的学生说,我们年龄太小,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没有家长陪同,千万不要去河边洗澡,或者去爬山。
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安全事故的新闻,对学生的心理形成深刻触动。学生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悲剧,自然会引起高度关注,这样就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三、以理性思考作为教学引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互动,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接受、吸纳、应用,完成学习认知的顺利内化。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力,教师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优化处理,精选问题的设计视角,抓住问题投放的时机,展开多元化的讨论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顺利形成正确认知。学生在学习实践也需要展开深度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考意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当你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有陌生人要你带路时,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大街上人很多,我可以给他讲清楚如何走,但不会为其带路。如果对方真的找不到,我可以找其他成人帮助。特别是警察,对这样的事情会热心帮助的。”“我虽不能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但不能没有戒心,不会随意跟他走的。我会让他求助其他成年人,这样就可以帮到他,也不会带来什么样的安全问题。”教师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我们都需要有防备之心。关键时候找警察,这是最为妥当的安排。”
这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讨论,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有效推动课堂顺利展开。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比较成功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问题调度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不仅能提升问题的针对性,而且要切准学生的思维脉络,这是问题调动成功的关键。
四、以生活实践作为训练核心
“实践出真知”,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生生活有更多的接轨点。因此,教师要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学科学习,形成更为牢固的学习认知。如社会调查、生活观察、实地考察、生活案例列举等,都属于生活实践的活动形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匹配性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感知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还较少,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生活认知做出教学应对,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发动效果。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升其学习品质,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实践操作之中,这样获得的教学效果会更为显著。例如,教学《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我们现在要走出教室,到校园中转一圈,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和铅笔,随时记录下学习的内容,回来进行集体展示,看谁学习到的东西最多,价值度最高。”学生听说要到校园里观察学习,顿时兴奋起来。在校园中观察时,教师跟进学生,对学校建筑的特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测量各种体育器材……在课堂学习成果展示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有介绍植物生长特点的,有介绍体育设施用法的,有介绍学校整体布局的……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验收评价,课堂学习被推向高潮。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不需要涉及太多内容,只要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探索永无止境。教师需要多思考、多实践、多反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唯有切准其思想情感脉络,掌握其学习规律,才能给予最为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