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潘守甫老师

2020-02-19 11:25丁培柱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学系物理系吉林大学

丁培柱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长春 130012)

1954年和1956年,潘守甫老师和我先后考入吉林大学(当时校名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我们初次相识在排球场上.潘老师1958 年毕业留物理系任教.我1961 年毕业留数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任教,承担物理系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辅导答疑、习题课、布置和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每周很多时间工作在物理系,跟潘老师接触机会很多,与潘老师越来越熟悉了.1969 年12 月,我们一家去舒兰县松花江边一农村插队落户,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几个月后,潘老师也去了柳河县农村插队落户.1977 年暑假,我从吉林省文教委得知,我在农村近八年没能调回吉林大学是因数学系革委会主任说我有历史问题,坚持我不能回吉林大学数学系,……潘老师得知我的情况后,冒着很大政治风险,在芶清泉老师的支持下向物理系党总支和革委会提出,从农村抽调我回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室工作,得到物理系党总支和革委会批准后,潘老师又向吉林大学校党委和革委会申请,得到学校和数学系多位老师和领导的支持,最后获得吉林大学校党委和革委会批准.1978年初,潘老师和邹广田老师又一起去农村接我们一家回吉林大学,当时天气严寒,松花江面还冰封着,我们就是乘坐着解放牌汽车从松花江冰面上过来的.我初到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室就得到老师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关心与照顾,让我和家人深感家的温暖和欢乐.潘老师考虑我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历,建议我由原子结构理论和计算入手,从微分方程逐步转到原子与分子物理;不久,潘老师将赵伊君、张志杰编著的《原子结构计算》推荐给我,成为我学习和转到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入门书.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生有两门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和群论,由潘老师和我承担,直到我们退休,这二十多年潘老师和我几乎天天在一起谈论教学、科研、……现在退休了,年纪大了,常常在看到影视和图书报刊中一些场景时触景生情想起这些经历,在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生动亲切的画面,就会想起潘老师,想起我们在一起时的温馨快乐,……

芶清泉老师自1940 年代读大学时就对原子与分子物理有浓厚兴趣,跟原子与分子物理结下不解之缘.原子与分子物理是国际上公认的物理学二级学科,但是在中国,直至1970 年代末原子与分子物理才真正成为物理学的二级学科.1970 年代中开始,芶老师带领潘守甫老师等多位中青年老师奔波于教育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找有关领导谈话,撰写报送有关材料,介绍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内涵、国内与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对国家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也尽力争取多位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经多年不懈努力至1970 年代末获得成功,得到教育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的肯定,国家正式批准原子与分子物理为物理学的二级学科,中国物理学会设置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芶清泉教授出任第一任主任委员,潘守甫老师任委员;1979 年吉林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芶清泉教授出任第一任所长,潘守甫老师出任多届副所长;之后又经教育部批准在吉林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后与四川大学合并)、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设立原子与分子物理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潘老师是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生导师;芶清泉教授创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编辑部设置在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潘老师长期担任副主编.自1970 年代末至今,中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教学和科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年青人才,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今年是潘守甫老师诞辰85 周年,谨以此文深切怀念潘守甫老师!

猜你喜欢
数学系物理系吉林大学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V-苯烯纳米管的逆基于度的拓扑指数
碳纳米锥的基于乘法度的拓扑指数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美国大学物理系早期教学体验课程改革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没关系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