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刚, 曾玉祥, 潘成军, 王 雷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广东深圳518071)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服务社会和展示高校水平的窗口,实验室的数量和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1-2]。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近年来,随着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施,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实验场地面积和实验设备数量迅速增加,在获得众多科研成果的同时,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实验室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2013年4月,南京某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1死3伤。2015年12月,北京某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发生氢气泄漏导致爆炸,造成1名博士后实验人员身亡。2016年9月,上海某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由于实验爆燃导致2名研究生严重灼伤。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期间,发生爆炸,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身亡。这些实验室安全事故再次敲响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把实验室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长久以来,对高校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考核重心是科研项目和论文,教学论文和成果等客观指标,高校师生的关注点也是考核指标的完成和实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实验过程和实验室安全。同时,学校和院系对师生实验室安全的教育和培训不够系统和完善,从而导致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安全意识淡薄,个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所导致的事故占据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比重较大[3]。海恩法则[4]表明:发生1次重大安全事故,其后有29次小事故,300次发生事故的征兆,和1 000次事故隐患(见图1)。因此,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首先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不管是年代久远的老旧实验室,还是新建成实验室,普遍存在实验室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在实验室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就应从楼体结构,实验室分类(例如有机教学、科研实验室,无机教学、科研实验室,有机分析检测实验室,无机分析检测实验室等),室内供排水、强弱电、通风排气设施的布局安排,消防安全措施等方面,应做好全面考虑,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5-6]。一些老旧实验室仅能满足基本水电需求,但是水电供给位点少,功率不够,部分实验室人员自行接线用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实验室通风设施缺少,有些仅靠排气扇通风,排气效果差,尤其对于一些涉及产生粉尘或者使用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室,要特别注意增强和完善通风排气系统。很多实验室存在实验区和学习办公区混用现象,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气、挥发性溶剂、辐射和噪音等,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涉及的方面众多,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部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录》中关于实验室安全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有150余项。但调研表明[7],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层次不够清晰,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和数量差异较大,而且很多制度流于形式,二级单位对于不同类型实验室,没有给出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
实验废弃物是指在教学、科研及其他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已失去使用价值的气态、固态、半固态及液态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三废”(废气、废液、固废)物质,实验用剧毒物品,精神类、麻醉类及其他药品残留物,实验动物尸体及器官组织,病原体、放射性物品,以及实验耗材、橱柜、电器、生活垃圾等各类废弃物[8]。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所产生的实验室废弃物剧增。但是,大多数的实验室废气未经处理,直接通过排风系统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实验室污水和生活污水共管排放,对周围水体产生污染。在废液回收过程中,废液分类不够精细,甚至是混合收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也增加了废液回收处理的负担。
实验室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有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在校园中对安全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安全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安全意识淡薄的关键所在[9-10]。
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实验室安全意识,学校于2018年以“携手同行,守护安全”为主题举行了第一届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月活动,通过“东方仿真杯”首届华南地区化工安全与工程实践邀请赛、实验室安全展板宣传、实验室安全技术防护路演、实验室安全管理座谈等多形式、多内涵、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将安全知识和安全理念深入贯彻到师生的学习生活中,提高了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营造和培育了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学校的特点,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11-12]。近年来,教育部和环保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室安全的法律法规,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深圳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深圳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实验室“三废”处置管理办法”“深圳大学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剧毒化学品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等。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结合学校管理规定和学院学科特点,建立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材料学院实验室安全环境管理办法”“材料学院公共实验室使用规定”和“材料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并张贴上墙。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建立学校(管理机构)、二级单位、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13]。校设备处成立了实验室安全督导团,不定期对各学院实验室进行巡查,对于发现问题的学院进行全校通报整改。院教学实验中心每周进行一次安全巡查,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堆积的废旧纸箱,用完的试剂瓶和其他耗材和废液存储不当,以及线路乱接等,进行全院通告,责令各实验室限期整改。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是加强高校实验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14]。学校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高级培训班”和危险化学品管理培训,化学品购买须有持证人员经办。印发“深圳大学消防安全手册”和“深圳大学实验室安全指南”,使学生对于实验室内通识性的消防安全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另外,经常性组织“危化品中毒事故应急演练”和“火灾应急消防演练”,除了常见的海报宣传、讲座、演练等形式外,还运用了VR技术,增强了演练的兴趣性和参与度,有效提高了师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和消防安全意识。
对于刚入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一学年初举办实验室安全培训,对学生通识安全、化学品、用电、实验操作等相关领域的安全知识考核,巩固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所必须掌握的安全注意事项,为进入实验室做好安全准备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将不得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同时限制实验室仪器的预约使用。
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决不能任意排放和丢弃,必须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进行分类规范处理[14]。学院对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按要求安装了通风橱,对于使用挥发性溶剂和有气体产生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对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需要增加吸收处理装置,不可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于废液的处理,应根据其成分和特性,分类回收和处理[15],采用专用废液桶,在标签上标明废液的名称、编号、类别、所含主要污染物及数量等信息,统一收集后送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处理。对于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例如废旧药品瓶,碎玻璃,试剂袋,滴管,一次性手套,口罩等,必须分类存放在专用垃圾袋或垃圾桶内,贴好标签并标明相关信息。
学校在新建或改造实验室时,必须按照消防要求安装灭火系统、烟感报警器、消防水龙头等消防设施。学院所有实验室内都设置了专门安全消防区域,放置灭火器和灭火沙,以及急救箱,口罩和护目镜。在化学类实验室内增加毒品柜,防爆柜,紧急洗眼器等设施。在楼道内还安装了紧急淋洗装置。另外,学院在所有实验室内都安装门禁和监控,为实验室装上一层“隐形防护服”。对入学新生,学院统一发放实验服。通过以上完善基础安全设施,最大程度上为安全事故防护和应急处理做好保障。
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建设是高校管理中一项至关重要,长期而系统性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16-17]。通过倡导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增强高校师生安全意识;健全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依,责任明确;采用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和严格执行安全准入制度,提升师生的安全知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完善废弃物管理和实验室安全设施等手段,切实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建设水平,为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和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