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力群艺术思想的人民性

2020-02-19 07:34王楠
火花 2020年2期

王楠

力群先生的艺术道路

力群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践行者,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始人。

《流民》

力群先生1912年出生于山西灵石县。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期间放弃并参与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积极倡导艺术与人民生活相结合的进步思想。1933年春发起并参加成立了“木铃木刻研究会”,通过木刻学习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生迈开了木刻创作的第一步,随后他在艺专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为一名红色艺术家。力群在思想上追随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曾向他介绍了一些外国木刻家,如德国的梅菲尔德、珂勒惠支,苏联的法沃尔斯基、克拉甫钦柯等,先生丰富了木刻技法知识。在最初的几年里,他创作了《病》《三个受难的青年》《拾垃圾的孩子》《采叶》《流民》,表现了作者对最底层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对三座大山压迫的无比愤恨,起到了唤起民众的作用。1933年力群等三名青年因创作进步木刻作品,被反动当局逮捕,1935年出狱。鲁迅先生曾愤然写成《写于深秋中》一文,尖锐地揭露了反动派对三个青年的迫害和对新兴木刻的摧残。出狱后的力群仍然执刀创作,以此作为对敌人的回答。这期间,鲁迅先生曾通过书信对力群的版画创作进行指导。1936年苏联版画在中国展览,对力群的创作影响很大,他在较长时期里向苏联版画学习,《鲁迅像》《武装走私》《收获》等是他此时创作的作品。1940年初,力群先生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担任美术教员,次年11月,力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参与者,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受鼓舞,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木刻作品,如《饮》《打窑洞》《帮助抗属锄草》《伐木》(烧炭组画之一)《延安鲁艺校景》《丰衣足食图》《朱总司令像》《贺龙同志像》等。先生创作的这些作品,表现了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流露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艺术形式也逐渐从欧化风格中解放出来,刻法多采用阳线,使画面变得更加明朗。他于1944年创作的木刻《丰衣足食图》,是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之后,根据他同时创作的一幅年画刻制而成的,作品人物造型纯朴完整,情绪乐观,构图饱满,色彩明快热烈,富有我国民间木版年画和民间剪纸的特点,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民族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是先生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他创作上的突破。可以讲,延安和晋绥时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是力群先生走向成熟的奠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力群先生的题材范围扩大,除了表现人民生活外,还创作了很多富于意境的木刻风景、静物画。1961年和1964年,他前后两次到宁夏和山东农村采风,创作了《春夜》《浪稻季节》《宁夏之春》《耧声响遍黄河岸》《林茂羊肥》等一批新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农村的新面貌,刻画了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的朴实形象,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演变。力群先生力求以多种多样的健康向上的作品来满足人民新的精神需求,如《百合花》《瓜叶菊》《北京雪景》《帘外歌声》《太行山风景》《黎明》都是作者“动于情”的作品,它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1969年底,力群从中央美院“牛棚”解放回到了家乡山西。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得以平反。1978年恢复工作后,他壮志满怀,创作了《周总理像》等作品。特别在党的三中全会之后,他那被压抑多年的创作热情像喷泉一样迸发出来,陆续创作了《天山之夏》《新城在望》《清泉》《春风》《鹿园》《林间》《夏风》《春到洞庭湖》和《北国早春》等一批崭新的作品。

力群先生80年的艺术道路,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是对艺术方向和现实主义创作规律的由不明确到明确,在作品形式风格探索上的由欧化到追求民族风味,在师造化方面的由机械地如实描写到强调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力群艺术思想的人民性

1992年力群先生被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可谓当之无愧。

《丰衣足食图》

他在98岁高龄时曾经为年轻画家题写:“每位文学艺术家,心中都应有人民。”力群先生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抒情性,有人称其是刻在木板上的抒情诗,我完全赞同,不再赘言。他的作品更重要的一个特质是人民性。人民性是力群版画的价值取向及主要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挚的人民情感、鲜明的艺术主张,使他的版画创作在版画史上独放异彩。力群的艺术价值取向始终是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密不可分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思想使他的艺术有着独特的价值。

力群先生题写

力群的艺术思想是有根源的,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是在山西的乡村度过的。山乡的朴实民俗,饶有情趣的祭祀活动,以及庙宇、学校及家庭中淳朴的民间艺术,包括他的启蒙老师————二爷爷教他的山乡书画等,使他自幼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这些承袭着远古的文化血脉与骨髓,使他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心理素质。之后,尽管也接受过西方式的美术教育,受到苏欧版画的影响,但都没有动摇他的根基。到了陕北,更是与农民的审美趣味一拍即合,他对农民及乡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最乐于表现农村题材,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表现最多和最好的,都是农村题材。从30年代的《采叶》《收获》,到40年代的《饮》《丰衣足食图》,以至50年代进城以后,他都心系农村,心系农民,一有机会便下乡深入生活,创作出《黎明》《春夜》《林茂羊肥》等许多优秀的作品。直到晚年,他仍把艺术的视角对准大自然,《清泉》《春到洞庭湖》《林间》等,都洋溢着一股淳朴的山野气息。

农村题材犹如一条主干,贯穿于他60年的创作历程。再次,在审美情趣方面,力群的审美情趣是与农民相通的,其实他本人就有几分农民的气质,如纯朴、勤劳。他喜欢淳朴的美及稚拙的美,爱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他一直认为“民间艺术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创作中,尤其是先生建国后的作品中,无论是造型还是套色版画的色彩都颇有农民的情趣,农民的憨厚、善良、质朴的品质,农民的生活境况、生存方式、苦乐心态等,都得到了自然而真切的描绘。如《采叶》中的情节,打开了读者想象的闸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广阔现实图景。《丰衣足食》中农民的自得其乐,以及《饮》中那位北方农民憨厚、朴实的性格,质朴强健的美等,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画家肯定的审美判断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情趣。

在价值取向方面,如果说力群建国前的作品注重艺术的社会功能价值、教化功能,建国后则更注重艺术的朴素审美价值和人文情感抒发,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只要认真品读力群的小说及怀旧的散文,都能从中感受到其艺术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力群先生是一位已故的践行者。本世纪初,面对某些浮躁现象,他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大声疾呼:艺术家的作品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买得起。说得真好!我们要向力群先生学习!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