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之妙

2020-02-18 06:29石佳
戏剧之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雨花台情节

石佳

【摘 要】《荆钗记》作为四大南戏之一,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主线明确,主题清晰,内容紧凑,经久不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存在的问题,批判了封建恶势力对人民的残害,同时也从侧面歌颂了爱情的伟大。而徐昆作为清乾隆时期的山西剧作家,他所创作的传奇《雨花台》与《荆钗记》在情节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一脉相承,集中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以及对抗封建恶势力的决心。本文对两部作品的情节进行比较,分析其情节异同,并深层挖掘作品主题。

【关键词】《荆钗记》;《雨花台》;情节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020-02

一、作品概述

《雨花台》是徐昆早期的作品,是他对已故之友卢清宜的悼念,据崔桂林序所述“徐君后山,至情人也。其胸中有包纳万有之才,笔底有牢笼万物之态。与余朝夕居,时道卢子清宜之为人。无何,清宜呕血,殆。徐君哭尽,哀情未尽,复借优孟衣冠,补清立素志,按曲协调,作为是剧。”《雨花台》反映了徐昆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美好的愿望,也体现了他对仕途功名的追求。全剧共三十二出,写清乾隆帝西巡五台,卢清宜、郅慰夫、钟毓英三人欲向皇上献赋,以求功名。期间卢清宜偶遇林莺儿,郎才女貌,结为夫妻,成就一段佳话。不料好景不长,卢清宜在献赋途中遇狂风,将献给乾隆帝的诗赋撕成碎片,卢清宜吐血身亡。而林莺儿得知相公去世的消息,回想起曾经的山盟海誓不禁泪流满面。悲痛欲绝的林莺儿为了守住她与卢清宜的爱情和自己的忠贞选择了在雨花台投台自尽,幸好被达摩所救,而卢清宜也因其是玉京李贺转世,被文殊菩萨救下死而复生。但二人皆以为对方已故。被救的卢清宜寻林莺儿不得,心灰意冷,上京寻友并考取了状元。机缘巧合下,林莺儿与卢清宜重逢再续前缘,故事的结尾是他们同去雨花台酬谢神灵。

徐昆通过光怪陆离的神灵鬼怪来描写世俗的爱情,人情冷暖尚且如此,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拯救,体现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剧中两对才子佳人勇敢反抗封建礼教,敢于突破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的束缚,勇敢追求爱情,林莺儿可以为情而生为情而死,而福娘为了追求幸福敢于反抗父母之命,这本身就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其思想的进步。

《荆钗记》写永嘉书生王十朋家中十分困难,与其母二人相依为命,钱流行有一女名为钱玉莲,钱流行欲将其嫁与王十朋。富豪孙汝权垂涎玉莲的美貌,欲重金迎娶玉莲。玉莲毫不犹豫选择了十朋,她钟情于十朋,“虽贫,乃是才学之士。”摒弃孙汝权,“虽富,乃是奸诈之徒。”半年之后,十朋进京赶考,玉莲嘱咐“贪荣别娶娇艳”“到京师闲花野草慎勿沾染”。十朋果然不负众望,考中状元。十朋由于拒绝丞相的招婿,惹得丞相大怒,将十朋调到广东潮阳,并命其在京候命,不得回家。十朋只好修家书一封,告知已中状元。不料孙汝权伪造家书,家书变休书,谎称十朋已入赘相府,让玉莲另嫁他人。孙汝权找到玉莲继母,再逼玉莲嫁给他。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幸被新任福建安抚钱载和救起,收为义女,带至任所。一番波折后,十朋与玉莲终于得以团圆。《荆钗记》用“义夫”和“节妇”二词来形容王十朋和钱玉莲,王十朋在考取功名后,仍不忘糟糠之妻,在以为钱玉莲死后,仍将岳父接去共享荣华,他孝顺母亲与岳父母,对妻子忠贞不渝,衷心为国,这样的人物其实也是被理想化了的。

二、《荆钗记》与《雨花台》情节对比分析

(一)相似的情节安排

在《荆钗记》与《雨花台》中有一些相似的情节,例如自主的婚姻观、逼婚、女主人公为情自杀、夫妇二人皆以为对方已故、开科取士、最终大团圆的结局等。

《雨花台》第十出《情醉》巧借鸨母之口说道:“昨到桃花林下,偶见姓卢的郎君,四目相见,雨情俱投,归来忘寝废餐,竟有害相思的滋味,又喜卢郎与他朋友,俱来院中借宿,昨因鞍马劳顿,暂时安置客堂。今日备下酒筵,撺掇他与女儿合卺。”

林莺儿与卢清宜二人没有传统封建礼教所规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仅仅是因为桃花林下的偶遇,便自此私定了终身。

在十九出《投台》中,林莺儿以为卢清宜已死,鸨母便逼迫其改嫁,林莺儿因不愿改嫁他人而选择投身雨花台。

而在《荆钗记》中,钱玉莲宁愿与后母为敌也不愿嫁与奸诈之徒孙汝权。在二十六出《投江》中,得知王十朋已另娶丞相之女,钱玉莲宁愿投江也不愿改嫁给孙汝权。

这都体现出钱玉莲进步的婚姻观与爱情观,婚姻大事并非全凭父母做主,而是有着自己的决断与想法,即使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也坚守自己的原则,绝不改嫁他人。这与《雨花台》中的林莺儿有着相同的进步思想,她们的婚姻不再是附属于父母,而是将爱情作为婚姻选择的首要条件。她们勇敢、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利益,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有着不同凡响的识见、坚决果断的性格,以及对抗恶势力的反抗精神。

王十朋与卢清宜对于仕途功名的追求是贯穿这两部作品的主线,二人皆有远大的理想与报复,二人都是有才华的人,最终也都考取了状元。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始终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戴均衡在《桐乡书院四议》中对于科举考试这样描述:“自科举之法行,人期速效,十五而不应试,父兄以为不才;二十而不与胶庠,乡里得而贱之。”所以王十朋与卢清宜都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而二人在求取功名考取状元之后都没有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王十朋以已有家室为由,拒绝了丞相的招亲。

面对丞相“贵易交,富易妻”的所谓“人情之道”,王十朋用“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反驳回应丞相。面对丞相的威逼利诱,冒着得罪丞相的罪名,王十朋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丞相的招亲,这种品质实在难得。与《琵琶记》中娥皇女英式的大团圆结局相比,王十朋的做法似乎更加符合对“义”这个字的理解。这个被理想化了的人物对糟糠之妻有情有义,其中也包含了互相尊重、夫妻地位平等的进步思想。

与《荆钗记》相似的是,《雨花台》中的卢清宜虽壮志未酬身先死,可起死回生后,以为妻子已故,伤心不已。

(生哭介)哎呀林大姐呵,是我害了你了。

(南曲)(黄锺)【啄木儿】心中痛,眼泪流,鸾凤难重偕好逑。最可怜两夜夫妻,枉教他坠身崖搂林。大姐呵,烈心自天非人授,守贞可居名媛右。知你碎骨飘零何处岫罢罢罢。莺儿已死,恋此与益,闻得郅兄已趋京师,不免也到京师去罢。

在考取功名之后,卢清宜同样没有忘记自己的糟糠之妻。

(生向小生介)吾兄素常要配绝世佳人,今日可谓素愿不虚了,只是茫茫他乡,谁来与兄作伐。

好在天公作美,二人最终重逢。

两部作品也都是大团圆的结局,王十朋与钱玉莲得以重逢,而卢清宜与林莺儿也重续前缘同去雨花台酬谢神灵。作者借用大团圆的结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与诉求,传达美好的生活愿望——求得功名、婚姻美满,也反映了古代文人求取功名的艰辛。

(二)不同之處

徐昆所作《雨花台》,多借助神灵之力,使卢清宜起死回生,虽无丞相作梗,但也曾与莺儿阴阳两隔,神仙道化思想浓厚,可以说文章的重要情节都是靠神仙相救串联起来的。《荆钗记》虽无神灵,却也将人物过分理想化,塑造的王十朋是一个“全忠”“全孝”“全义”之人,他一心报国,侍奉老母,拒绝丞相招亲,绝不抛弃糟糠之妻,宁愿背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也不愿另取他人,是一个集所有美好品质于一身的理想化形象,这样一个理想化形象,正是观众内心所渴求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美好希望。

《荆钗记》的线索只有一条,即王十朋与钱玉莲从如何结亲到最终团圆,而《雨花台》有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主线写卢清宜与林莺儿的生死爱情故事,副线则是好友郅慰夫与福娘之间的情缘,情节曲折离奇,动人心弦。

三、结语

《荆钗记》与《雨花台》两部作品虽年代相差较远,但是都以科举考试、美好爱情为主要线索,情节安排合理,所表达和寄托的思想也相同,都表达了对封建黑暗恶势力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功成名就、家庭美满幸福的追求。

猜你喜欢
雨花台情节
常宴铭
瞻前·顾后·融会·贯通
——以“分式”为例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
徐昆及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