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乐 宋 英 陶厚权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省杭州市 3004; 浙江省人民医院普外科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第三十二条标明:“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 《临床医学概论》是临床医学综合类入门课程,其内容由医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学等主要临床学科内容构成,并以阐述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主要适用于非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目前《临床医学概论》是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所有专业的公共限修课,在教学方法上已做了尝试,但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质量评价等方面与专业人才培模式有差距;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无法满足科学发展对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3]。因此,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1 简介《临床医学概论》的中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 (1)2017年美国Jeffrey C.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Young 三位科学家,获奖是由于阐明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发生机制;他们的理论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怎样让生物节律适应随地球自转而来的昼夜变化的[4]。(2)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5]。
1.2 拓展新型传染病知识 2013年3月底上海和安徽全球首先报告H7N9型禽流感,是新亚型流感病毒,被该病毒感染早期都有发热等症状, 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源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组。对其传染特点,尚在深入研究中。
2.1 筛选《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材 目前临床医学课程教材不少,专用于非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教材不多,价格偏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真调研,反复比较,选择了科学出版社西安交大刘淼主编的《临床医学概论》教材,价格较为低廉以减轻学生包袱,并自编了相应的讲义和教辅材料,提供给学生参考。
2.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划分教学模块,凸显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应用的紧密关联,也体现相关知识的整体完整性。设计教学内容,依据结构化和整合化要求,传授临床知识为主线,整合相关内容。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圈定自学或选修内容,使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医学教育的价值观,折射出临床医学发展和社会要求。以器官系统的常见病整合教学法——关注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与《临床医学概论》的密切关联性,教学内容设计上注意与基础医学课程的相关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教学, 首先讲述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结构;然后用生理学知识讲解心脏的基本功能、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接着学习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心衰、高血压、心肌缺血等发生的病因及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为相应的药物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讲解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相关药物及合理应用问题,这就是《临床医学概论》的任务。
2.3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素材 医学基本概念及需要记忆熟背的内容很多,又没有临床实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兴趣不浓,对所学内容无法进行记忆和消化,诱导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录像、实物模型展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感性认知和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2.4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接受,往往造成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受抑,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6]。
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展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方法的融合,以微教学视频(10min左右)为主要媒介,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或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学习资源库。翻转课堂即指将传统课堂翻转过来,教师在上课前将授课的主要内容,以知识点形式拍摄微视频上传, 学生课前自学微视频, 使重点、难点知识通俗易于理解,另外针对性更强,分别阐述重点、难点问题,对应不同的几个微视频和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需求有选择地学习(知识传授),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进行探讨、训练和解惑答疑 (知识内化)[7-9]。
《临床医学概论》总课时48学时,除采用自学讨论式,PBL教学法外,约半数授课内容采用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录制知识点为主的微视频28个,上传学校教学平台,学生们随时随地打开微课视频学习,分散的知识点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时间 “碎片化”[10],学习时间更显灵活, 同时视频教学可以使课程更加形象和直观,便于理解记忆。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学生能独立地去理解、把握、选取知识点。使学生的需要得到最大化满足,有利于各方面知识的掌握。
2.5 多媒体课件制作 设计多媒体课件注重科学性、可接受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内容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素材收集多应用图片或动画,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面向多数与因材施教相统一。
考核是检查学生把握课程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11]。传统的综结性考核方式诱导学生注重期末考试,考前突击复习,引发教学效率低下[12]。实施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体系创新性实践相协调的学习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统一,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力与知识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全方位评价体系。具体分为:(1)学习过程性评价:学习过程成绩构成的多样化,将教学过程中的预习、课堂讨论成绩、课堂典型病讨论,PPT制作,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教学互动;课后作业、课后网络互动交流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中,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思维潜能和创新能力。(2)态度评价: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上课考勤状况进行评价,占5%。(3)课前预习、课堂上小测试或答问成绩检查学生预习自学,知识掌握程度,占10%。(4)课堂病例讨论,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占25%。(5)课后作业 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课后网络互动交流,占10%。(6)期末考试评价:以教学知识点为内容,采用一页开卷方式,客观和明显地反映学生学习主动性,知识点的驾驭和创新能力,占50%;并对试卷进行分析,找出考试中的难点和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剖析,为今后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4.1 课程教学资料 教案、讲稿内容规范、质量高,相关内容更新及时;在学校、院教学督导组和领导听课记录中“优”“良”比例始终处于90%以上,试卷出题类型多样化,题量,难度适中,较好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阅卷严格标准化,试卷质量较高。学生的平时思考题和课堂讨论PPT,教师都认真修改,作业上交率达100%,作业质量优良。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4.2 学生成绩 学生综合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基本反映了实际的学习情况,通过3届学院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与教改前比较,学生成绩普遍提高。
4.3 综合评价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顺应了医学以综合化为主的发展趋势,较好地适应了药学本科生的培养需求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凸显了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了教学内容的交叉融合,为适时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提供了条件。“《临床医学概论》是这么多药学课程中最令人愉悦感兴趣的课”“上《临床医学概论》感觉很轻松很快乐并学到医学知识”“收获很大,感触很深,记忆强劲”,半数以上同学反映,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知识点简洁、互动良好、精悍短小,促进记忆。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药学3届本科生《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体系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创新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际应用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了《临床医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模式应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选用自学讨论式,PBL教学法,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法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希望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