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雁”于飞,差池其羽
——边寿民《芦雁图》之美

2020-02-18 09:29张传友张俊娜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芦苇

张传友,张俊娜

(青岛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等,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人。山阳边氏世代书香门第,但其父、祖两代均未取得功名。他青年时期一边私塾授课贴补家用,一边准备科举,在20岁时考取秀才。然而接连七赴乡闱均名落孙山,让他倍受打击,三十岁后遂绝意仕进壮游四方,一边结交友朋一边留心绘事;五十岁后修筑苇间书屋,远尘淡泊专心作画。69岁时,逝于寓所。

对于自己的人生,他自述:“士人外行骸而以性天为适,斥羶酪而以泉茗为味,寡田宅而以图书为富,远姬侍而以松石为玩,薄功利而以翰墨为能,即无钟鼎建树,亦自可千秋不朽,下神仙一等人也。”①细检与他相关的资料,会发现扬州八怪的有趣共性:他们中有意功名者,往往出身一般而有丰富的底层生活经历;他们攻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又雅好诗文书画,以郑燮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注重抒发性情,张扬自我个性,自然与主流官僚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以及思想境界是凿枘不入的,必然遭受官场排挤而陷入生活困顿,他们往往人到中年会产生时乖命舛的感觉。边寿民也大体如此:他好诗文,著有《苇间书屋词稿》《苇间老人题画集》,得以忝列“曲江十子”;书法宗钟繇,也颇为时人推重;绘事则花卉、翎毛、蔬果、山水皆能。相比八怪其中郑燮、金农、高凤翰等人晚年的饥寒困顿边寿民是洒脱的,他自视艺术人生是仅次于“神仙”逍遥的快乐生活方式,其人生道路应该是充实而幸福的。

山阳位于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南有洪泽湖、高邮湖,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气候兼具南北交融的特点。边寿民生活于碧水白苇间,自幼与芦雁为伴,喜欢看雁的一啄一饮、一憩一鸣。五十岁后营造的苇间书屋,他设计了专供观察芦雁的水上小亭——装有玻璃窗户的“莲叶仙舟”。每天最惬意的,莫过于晨昏之际闲坐苇间,驿动的心与芦雁相伴起舞。每逢春分前后,芦雁就要向北方飞去,这时的边寿民希望雁能够永远相伴左右。然而雁的每次离去,好似他的心情,渐渐抽离的情愫,时而忧郁,时而空虚,类似他漂泊的命运。这种与芦雁的移情心理,使得他笔下的芦雁灵性非凡,时人送他雅号“边芦雁”,好友高凤翰把他比作当代“边鸾”。据统计,他创作的芦雁图有一百余幅,代表作有《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寒江秋思图》《寒芦落雁图》《芦丛栖息图》《沙洲雁影图》《潇汀南雁图》等。

图1 《芦雁图》

边寿民的芦雁图,大体有两种风格:或泼墨写意,妙得芦雁飞鸣食宿种种情态;或淡墨勾出轮廓,然后干笔淡墨皴擦点染。他高标“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②,其画面构图、芦雁姿态以及笔墨设色无不体现出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多变扎实的技法功底与淡然高雅的文人审美意趣。

这幅《芦雁图》(图1)纵188cm,横111cm,创作于乾隆乙丑年(1745年),边寿民时年62岁,正是画技纯熟时的代表之作。根据解剖学的常识,芦雁的脊椎在胸椎以下是横生的,只有尾椎最后一部分向上翘起,与肌肉组成尾羽的支持构造。而芦雁翅膀的骨骼形成“之”字形三段曲折,其关节能使翅膀在同一水平面上折合、展开和上下鼓动。从中可以看出边寿民对芦雁解剖学特点把握准确,造型生动逼真。图中左上方为画家题跋,下部构图饱满,五只芦雁错落有致,芦苇与雁的相互映衬给画面增加了生气。画面右上位置仅有一只作向下俯冲状的芦雁,虽有大片留白,但整幅画面并不失衡,空白处似乎充满着一股张力。正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所言,“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的境界”③。留白是中国画产生意境的重要秘诀,承载着虚实相生的意象,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五只芦雁的整体组合呈三角构图,即金字塔式构图,三角形的稳固性与锐利自然给人一种稳重、向上之感。凌空孤雁与地面悠然自得的五雁之间,芦苇高低起伏,整体向右倾斜,纵横交错,试图要冲破这安稳的三角构图与平静的湖面,给雅静的画面增添一阵喧闹的声音,使得整幅画显得生机勃勃。

画面中的景物只有六只芦雁、风中芦苇以及吹皱的湖面三类物象,画家以虚实结合把它们精心组织为一幅完整的画面。中偏下描绘一丛芦苇被风吹得向右倾倒。高低错落的芦苇,姿态不一,有的轻抚大地;有的纤腰半弯,好似弱不禁风;还有几簇直挺腰杆,中流砥柱般毫不妥协。这些向右倾斜的芦苇成为联系画面其他物象的过渡。空中飞雁与陆地上越过芦苇抬头张望的一只产生互动。前者矫首展翅顾盼,作向下俯冲状,给人一股强劲的冲势,似欲降落于群体的怀抱,眼神中流露出某种寻到同伴的惊喜。苇间的几只芦雁,一只引颈仰头,一只回首相望,从他们的眼神和鸣叫中看到的是兴奋与急切。另三只芦雁一立两卧,一呈静态安卧湖面状,似乎红尘纷扰不萦于心,一只扭曲颈部,埋头啄食,一只则呈曲颈梳理式,修长的颈向后扭曲,梳理着自己身上的羽毛,在芦苇的映照下,优雅动人,婀娜多姿。

全图运笔自由舒放,体现出边寿民洒脱豪放的道家风骨。其中芦苇以枯笔重墨写成,苍劲爽利;芦花秃笔点染,蓬松自然,苇干、苇叶乃至苇花看似随意,实际成竹在胸,自信满满。远处芦苇淡墨干画略加皴擦,近处芦苇浓墨湿笔,整体纵横交错,虚实相映,前实后虚的透视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芦雁造形,则以粗笔泼墨涂抹,仅在喙间、足部略施赭黄,既丰富了色彩的变化,又与芦雁主体浓淡有致的水墨形成对比统一。这种大写意的泼墨芦雁,是边寿民独特的创造,可谓“落墨草草,神气迥出”,图中六只大雁,头部、翅膀以及身体尾部采用浓墨,芦雁颈部及身体中间部分淡墨处理,立体感极强。芦雁身上的羽毛仅用寥寥几笔点缀其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沼泽湖水的用墨稍淡,同样前浓后淡,前湿后干,皴擦结合,速速几笔成功展示平静的湖面。湖面与芦苇的前后互映,空间关系处理极其自然准确。画面题跋写道:“挥洒笑癫狂,老拙无他技,笔墨擅征长”,与画中物象两相印证,可以见出画家对笔墨的掌控达到了高度自由的境界。据记载,边氏用墨,擅加胶矾,对比同时期其他花鸟诸家的墨法,所言不虚。他的泼墨,并非信手随意游走,而是力度、速度疾徐有节,含蓄处能凝练,豪放处能放荡。

芦雁之所以成为边寿民最为善画的题材,与其文化含义有关。“郎才女貌姻缘系,比翼双飞连理结”,芦雁自古就是爱情的象征。先民观察到,如果芦雁情侣中有一只夭亡,另一只孤雁至死也不会再寻找新的伴侣。《汉乐府·艳歌行》中感叹,“悲鸿失良匹,俯仰恋俦侣,徘徊忘寝食,羽翼不能举”,多情善感的世人常借雁侣来比拟人间男女对爱情的忠诚④。金代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曰:“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一年年南飞北归,跨越数千公里的行程不离不弃,爱情的力量跨越了时空。现实中,边寿民一妻一妾,侍妾奉砚年轻活泼,红袖添香的温馨常常带给花甲之年的边氏极大生趣,两人相互偎依,犹如艳丽夏荷伴随枯衰秋苇,“秋水一何碧,芬叶美晴霜雨润”,他笔下的芦雁常常成为自我的小确幸。此图空中芦雁即将归巢,沼泽中一芦雁伸颈长望的,这种相互顾盼相互亲近带给观者家庭的温暖。中间两只,一只行将入眠,一只在旁警卫,另一幅作品的题画诗表达了对暮年将近而失侣的担忧:“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

当然,边寿民的情思绝不仅系于男女私情,他的芦雁图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惆怅。据统计,满清政权定鼎之后,科举选拔人才较之明代虽有进步,但考试内容更加僵化,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进入进士行列人数的逐年减少,导致大批中下层士子只能委身低级官吏,其生活水准甚至不能维持家庭温饱,八怪中高凤翰的子女就有在他上任之际病饿而死的记载。加之康乾盛世同时也是文字狱最为酷烈的时期,难以获得进身之阶的士子往往不能凭诗文书画赚取优渥生活的机会。边寿民以雁自喻,“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芦雁似乎是他的化身,或者倒过来,孤独的芦雁是他的前生,只能自慰自遣。画中几只芦雁仿佛逃离了外界的喧扰,安心于自我的小世界。它们或飞或栖或睡或鸣,似乎满足于安乐悠闲的瞬间,正如画家自己。左上方题跋,“不恋沈云菰米,不与栖鸿争食,天际任翱翔,偶爱芙蓉渚,栖息水云乡”,对眼下安稳生活的闲适与自足,归隐于风景清幽、水云弥漫的莲叶仙舟也很不错。然而“奋起双翼,几日到蒲湘?”这一芦雁根本无法胜任的远足,不正昭示观者,在此留恋的芦雁,难道不是可以一飞惊天的鸿鹄?

相较八大山人的《野塘双雁图》,第一眼往往被扭头觅食石上的大雁吸引,八大用极简练的笔墨,勾勒出大雁扭头的动态,笔墨线条的灵动,观者似乎可以透视雁的脖颈。一根墨线勾出造型,几点墨晕更是神来之笔,渲染雁羽柔软的质地。其白眼向人的双眸透露出的同样是一种不被世人所了解的孤独感。不同在于,八大的芦雁是被孤独与激愤控制住了全部,不着一丝世俗烟火气息;而边寿民笔下的芦雁,虽有孤独,但并不寂寞,红尘中的儿女情长与饮食冷暖仍旧给人强烈的入世感。笔墨上,朱耷更为洒脱淋漓,粗犷中带有画家激切真诚的情感,大手笔粗线条大写意;边氏则用笔谨细线条灵秀,为写中有工的小写意。从中也可以见出时代的转换,清初那种不合作的遗民精神已经消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浸于小我自适自娱自乐的狷介人格崛起。

时至今日,边寿民的《芦雁图》深受观众喜爱,得到广大艺术人士的学习临摹,时势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那种怀才不遇的环境没有了,禁锢知识传播的文字狱早就荡涤已尽,我们喜欢它,是因为芦雁代表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富足生活的肯定,对清雅审美的追求。近现代多有师法边寿民的画家,如张树臻,他在边寿民画芦雁之法基础上加以创新,人称“芦雁经”;还有得“江南水阔,漠北沙寒”气象的吴青霞,她笔下的芦雁大笔落墨,洒脱精准;另有号称“当代雁翁”的郑克明,他笔下的芦雁与边寿民颇有几分相似。我们也注意到,以芦雁作为素材的陶瓷、玉器等工艺品也蔚为大观,金代芦雁图瓷虎枕,明代嘉靖芦雁青花瓷,清代乾隆珐琅彩芦雁纹杯等,这些都采用芦雁纹进行创造。新的千年,我们期待,芦雁图仍能在传承美好寄托的文化基因基础上,新时代的艺术家们能创作出呼应新时代的更多佳作。

注释:

①丁志安,边寿民·边寿民论画手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附录题画诗).

②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45.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8.

④刘亢.中国花鸟画雁画寓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0.

猜你喜欢
芦苇
芦苇的慈悲
石磨豆腐
芦苇
与秋书
大树和芦苇
起风了
芦苇
看啊,芦苇
我家的芦苇塘
芦苇之乡的芦苇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