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局与创新深化

2020-02-18 02:52:34胥和平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
安徽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变革体系科技

文/胥和平(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成为深层经济社会变革力量,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国际竞争格局和形势更加复杂,面临贸易、技术、产业、文化、治理等多方面挑战,深层的原因是科技创新的变局,创新和转型成为时代命题。

一、产业变革是全球变局深层力量

未来十年,是产业变革的十年。产业发展规律发生变化,新型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并成为产业变革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将重塑生活形态、重建商业价值,重新定义产业(要素、资本、消费、定价)。目前,很多产业处在技术路线变革的拐点,产业创新正在深化。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形态等重大命题,研究其内在机制。

二、产业创新深化新趋势

2006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在当时中国研发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研院所体制转向市场机制等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市场化的力量不断成长,产业创新和转型成为新趋势。因此,应从以“企业”为主体转向以“产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聚焦创新资源,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具有特色、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则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当前,研究创新问题,应聚焦产业创新规律和产业深化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四类技术的研发、产业化规律完全不同,要深入到技术和产业内部,研究技术体系演化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等已开始通过相关政策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引导。

三、区域创新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心城市、创新密集区、大区域创新区、边缘城市面临不同的挑战。区域发展开始分化,一些发展基础好的城市快速发展,同时很多地方面临发展困境,成为收缩性城市、收缩性区域。区域竞争呈现新态势,集中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创新环境等方面。由于地方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前沿技术应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变得更为关键。因此,应结合发展实践,重新思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完善两种力量联合作用的机制,重新构建区域创新功能和发展功能。

四、区域创新深化关注的问题

区域创新的深化,应把科技、创新、产业、社会、城市建设、环境发展和国际合作等融合起来思考。尤其是长三角这样大的创新密集区,区域创新深化问题更为突出,应围绕在重点产业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政策。具体,包括下列重点内容。第一,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新引领发展。应培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宏观发展中找到区域发展定位。第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到了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时期,亮点很多但短板也很明显,因此提升系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第三,区域创新要以产业为中心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在创新体系的中观构造上。在宏观层面上,有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军民融合、知识转移等;在微观层面上,有企业创新活动;在中观层面上,关注的是区域、板块、产业等,这是目前最薄弱也是最需要创新发展的地方。第四,大力培育市场化科研主体和创新主体。大力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大力调动市场化资源,让数据、创客、风险投资等新的要素在区域里迅速聚集起来。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机构。新型科研机构是由资本和市场支撑发展的,这是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最主要的特征。第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高水平谋划创新发展体系,就必须包括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产业创新问题、创新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2050 年,我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因此,长三角应承担相应基础科学发展任务。长三角在空间布局上应提出建设高水平的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成果交易扩散中心。第六,建立高质量科技创新载体。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两种机制,建设创新密集区、创新企业群、创新网络平台、新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工程(产业、生态、社会)等,聚集资源,形成品牌,发挥导向作用。第七,积极应对世界竞争。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要积极应对,适应新的竞争态势。积极参与或引导世界科技创新布局,包括科学前沿、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各种新型交流的途径和机制,进一步扩大国际科学合作,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猜你喜欢
变革体系科技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变革开始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7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