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社建
“七有”“五性”是什么
“七有”是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在所居、弱有所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体现了以人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五性”是指反映市民需求的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五个方面,是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2018年1月12日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提出的。
“七有”“五性”需求集中反映了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两者都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围绕“七有”“五性”需求,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既能准确反映当前阶段全市民生发展状况,又能统筹调动市区街乡政府部门更加聚焦群众关切开展好工作,是北京市面临的现实问题。抓“七有”“五性”工作,就是抓民生保障,是北京市继“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以后,社会建设领域的又一重大创新。
“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投入使用
2019年9月11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社会评价13个领域,按照一个领域1~2个指标,设置了16大项、25小项监测指标。监测评价工作每半年开展一次,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七有”“五性”领域发展情况和社会评价相等权重的方法计算综合指数,即“七有”“五性”涉及的12个领域权重占50%,社会评价领域占50%。
2019年11月22日,蔡奇在西城区检查2019年重要民生實事项目落实情况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尽责,用好“七有”“五性”监测评价结果,补短板、强弱项,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
“幼有所育”要深入挖潜,合理布局,多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支持各方增加幼教供给;
“学有所教”要加强中小学优质资源建设和师资培养;
“劳有所得”要抓好就业,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病有所医”要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老有所养”要实行居家为主、医养结合,办好家庭养老、临时托养、养老机构“三张床”;
“住有所居”要加强保障房供给,优化选址,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弱有所扶”要加大对低收入户和特困家庭的扶助力度,关心关爱残疾人,完善无障碍设施;
“便利性”要落实便民店发展措施,补齐便民服务设施;
“宜居性”要加强物业服务,解决停车难等问题;
“多样性”要不断增加在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方面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
“公正性”要维护好群众合法权利;
“安全性”要抓好基层治理,增强群众安全感。
同时,要以解决市民“七有”“五性”需求为导向,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要把“七有”“五性”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担当的“试金石”。
围绕“七有”“五性”需求抓好民生保障工作,已成为各区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主线。2019年12月11日,北京市14个分区规划全文正式发布。各分区都围绕 “七有”“五性”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区域特点作出了民生安排。
14个分区规划中,区域的发展福祉清晰明确,为未来的民生发展勾勒出一张写有“获得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