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调查研究

2020-02-17 10:39杜爽
关键词:赤峰市赤峰被调查者

杜爽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获取了赤峰籍90年代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析得出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最终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地区就业、创业政策方面的建议,引导赤峰籍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择业和就业。

关键词:90后;赤峰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1-0066-04

从目前人口发展状况来看,90年代初期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完成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阶段的学业,90年代末期出生的大学毕业生也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教育。这个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90后”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且更加独立,择业的情况较之以往有所不同,本地区现有的就业、创业政策需要根据该群体的特点及时做出调整,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影响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因素,对引导这批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实现自身良好发展,吸引和留住人才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以赤峰籍并曾就读于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为样本代表,进行抽样调查,并运用SPSS数据分析法进行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除无效问卷外,回收有效问卷181份,问卷回收率为90.5%。

本次调查中共调查来自12个省(自治区)市的25所高校的赤峰籍大学毕业生,其中男生65人,女生116人,男女性别比约为5:9。从样本的民族比例来看,汉族为81.8%,蒙古族为14.9%,其他少数民族占比相对较小。从样本的年龄来看,21-23岁占比为45.9%;24-26岁占比29.8%;18-20岁和27-28岁占比均为12.2%。从样本的学历来看,本科学历为68%,高职大专和硕士分别为26.5%和5.5%。从样本的大学所学专业来看,经济类占34.8%,工学或者理学占比30.4%,管理类18.2%。从样本的生源地来看,来自旗县城区的为35.9%,旗县农村和市中心城区均为23.8%,市郊或农村均为16.6%。

一、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个人因素

将个人因素分为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地意愿、薪酬待遇意愿和未来意愿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1.就业地意愿

对于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来说,较为理想的就业地为国内其他省会城市和其他地市级城市以及赤峰市,分别占比26%、24.3%和20.4%;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实际就业地与理想就业地的选择基本一致。

调查中发现21.5%的调查对象选择回到生源地就业。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地选择的重视程度高且相对客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的作出选择。值得注意的是,28.7%的毕业生认为与其说选择就业地不如说选择的是工作,如果工作有足够吸引力,就不会过多考虑就业地对自身的影响。

2.薪酬待遇

调查中发现有70.7%的被调查者属于初次就业,对于收入和福利较为看重,收入和福利成为影响就业地选择的重要因素。目前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对收入和福利的预期趋于理性,39.2%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能够达到预期,且很知足”;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26.5%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不能达到预期,仅够勉强维持生活”,未来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则这些被调查者的就业地选择将会发生变化。

3.未来意愿

调查中20.4%的被调查者表示十分愿意去基层就业或创业,64.6%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看工作性质再决定”,说明基层工作对于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吸引力不强,但类似基层公务员这样的岗位对于部分“90后”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吸引力。

对已经在外地就业的142位被调查者进一步调查后发现,39.2%和34.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回到赤峰市就业”和“未来会看情况而定”,说明现阶段赤峰市对于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有局限性。

(二)家庭因素

“90后”大学毕业生的成长过程相对顺利,大多数人能够拥有较为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慰藉,所以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64.1%的调查对象表示家庭在自己择业时进行了干预,其中“干预并起作用”的达到42.0%。通过表1的卡方检验可以发现性别在家庭干预这一问题上显著性较强,女性被调查者往往会受到比男性被调查者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干预。

虽然“90后”普遍比较在意自己的个人意愿,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观念对其内在的影响,34.8%的被调查者认为短期内不会受到类似“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的影响,但是未来会考虑;22.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观念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最终选择,对比表1卡方检验可以发现调查对象年龄越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越多,会直接影响选择结果。

(三)城市综合因素

调查中发现城市中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因素会对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近,调查对象表示就会对该城市产生更多好感,更容易适应,也就有更多可能定居此地。

赤峰籍“90后”大學毕业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还会深入了解就业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就业环境等。被调查者会在就业初期重点关注城市的房价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等,当在该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开始对比物价水平、医疗资源情况和城市气候条件等。

(四)行业及职业因素

被调查者中现在从事教师或公务员等工作的约为9.4%,企业职工为72.4%,自由职业或创业者接近10%。然而44.2%的被调查者想要成为公务员、教师、军人,说明部分从事企业职工等工作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职业与理想职业有差距,甚至对现职业或自己心存不满,这些人未来有较大可能调整职业方向。

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行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机会两因素对自身就业地的选择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职业发展机会这一因素关乎自身能否有上升空间。部分调查对象表示之所以不留在赤峰市工作,是因为所从事的行业在赤峰市难有发展,如果回乡就业意味着需要重新规划职业方向。

三、调查结论

(一)就业地选择具有一定偏好性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到赤峰籍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是在赤峰市接受的高等教育,那么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有相当大的比例会继续留在赤峰市工作;而在赤峰市以外的城市就读大学的,也有较大的比例最终会留在学校所在地。说明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在最初进行高考志愿选择时对所选择的大学、大学所在地存在一定的偏好性,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这种偏好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最终在就业地选择时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薪酬待遇受到重点关注

调查中发现初次就业的被调查者对于工作的收入和福利部分更加在意。部分被调查者对于自身能力与就业市场要求之间并未建立明确、清晰的认识,普遍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应该获得更高的报酬,而现在的待遇偏低。

(三)就业地选择受限于现实情况

毕业于赤峰市各高职院校的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基本会留在赤峰市工作。大部分已在外地就业的毕业生对未来是否回赤峰市工作的态度仍然摇摆不定,表示需要权衡薪酬待遇、行业发展、个人职业规划、家庭因素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即便有很好的基层就业机会,仍然不会贸然决定,而是会深度考虑这一基层工作的性质等。

(四)性别差异导致不同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均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干预,且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干预能够起作用。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安稳的生活方式,同时其所在的家庭也更倾向于对其就业地的选择进行深度干预。

(五)年龄差异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同

类似“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对于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仍然产生影响,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尤其是年龄处于27-28岁的被调查者,更多的会产生“父母渐老,而我不在”等想法,从而会考虑未来甚至近期回到赤峰市就业。

(六)生活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更希望体验熟悉且体面的生活方式。通过访谈了解到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调查对象就业地的选择,比如一些被调查者表示大学四年虽然是在南方城市度过的,但因为诸如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跟自身的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在北方城市就业。较大比例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体面规律”的生活方式,而普遍认知的“体面规律”往往是跟一些特定职业相联系的,比如公务员等体制内的职业;说明调查对象在进行就业地选择时,生活方式和职业的选择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七)体制内工作显较强吸引力

大部分已就业的调查对象目前主要在各类企业从事会计、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但他们并不安于现状,希望未来進入到体制内,端起“铁饭碗”。一方面说明体制内的工作以其稳定等优势获得了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另外也说明赤峰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部分行业的发展前景受限,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需进一步发挥赤峰市地区经济优势,明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吸引适宜赤峰市未来发展趋势的企业入驻,形成地区行业特色,进而实现行业集聚效应,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并留住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可以吸引外地就业的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的回流。

在制定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赤峰籍“90后”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特点;可以借鉴山东省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对于立志扎根基层创业或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明确其上升路径和方向,每年面向基层遴选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失业保险,拓宽教育培训渠道,控制地区房价水平,完善公共交通网,有助于吸引并留住人才。

(二)学校层面

赤峰市高职院校需明确发展定位,建立“创新+创业”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特色,达到提高本地区的生源质量并实现地区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探索新兴专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本地优势企业提供人才的同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落地生根”。

本地区各类院校的招生、就业工作要形成合力,一方面在招生时要尽可能宣传特色专业,吸引人才;另外要在开展就业工作时,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学生、学校、人才市场三方的共建、共享。

(三)家庭层面

“90后”大学毕业生所在的家庭应尽早对其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沟通,尽量避免就业时出现父母对子女的强制干预或者子女对父母故意隐瞒等情况。

父母需要端正态度,尽可能摒弃诸如“国外工作比国内工作厉害”“孩子在一线城市工作最牛”等虚荣想法。首先,明确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次,深度分析子女的性格、专业等是否能够适应和胜任国外或一线城市的工作;最后,尊重子女的想法。子女要避免在就业时出现逃避心理和虚荣心理,学会跟自己做朋友,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及时跟父母、老师沟通,制定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图。

(四)个人层面

调查中发现赤峰籍“90后”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好逸恶劳”的想法,喜欢收入高、稳定、体面的工作,但对于自己未来如何发展又没有清晰的思路;面对父母的干预常处于“先接受、再埋怨”的状态。所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要及时调整心态,勇于承担责任,对于父母的一些强制干预要勇于说“不”,对于自己做出的人生选择不要埋怨、抱怨;及时反思、跟家人沟通,明确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让自己在择业、就业时更加理性、客观。

——————————

参考文献:

〔1〕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01):62-69.

〔2〕张凤林.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辽宁数据的理论分析和政策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10,(09):106-113.

〔3〕周俊波、岳昌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4,(08):64-70.

〔4〕周石.“80后”員工职业观分析[J].管理世界,2009,(04):84-85.

〔5〕朱生玉、周晓磊.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期望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西部十省份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118-121.

〔6〕周烁.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5)167-169.

〔7〕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06):88-95.

〔8〕刘小强.人才教育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0,(12):24-31.

〔9〕赖德胜.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09):66-67.

〔10〕马頔.长春市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Choice of the Graduates

of Chifeng Post-90s

DU Shua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By way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obtains information about the employment choice of college graduates born in the 1990s in chifeng.Through the information data collation and analysis,ge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choice.Finally put forward attractive regional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e them to change their employment concepts, be able to choose a reasonable career and employment.

Keywords: Post-90s; Chifeng; Graduates; Employment Choice

猜你喜欢
赤峰市赤峰被调查者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赤峰市通联站站长——刘国良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