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达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肩负着传承工匠精神,为国家培养工匠人才的重任。2017 年第33个教师节前夕,李克强总理访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曾说,“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你们毕业后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希望你们既像老师一样传授职业之技,又像师傅一样传承工匠之魂,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1]。可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打造一支工匠之师,是实现职业院校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
我校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以化工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自建校起化工类专业即为学院的龙头专业。在69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面向吉林石油化工支柱产业,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建设专业,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形成了涵盖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安全环保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全产业链的特色专业集群。历史的积淀与新时代创新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优秀成果,2019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被评选为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10余年里,学院不断加大对化工类专业的投资力度,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已经建成了基础、仿真、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系列化的校内实训基地。现有校内化工实训基地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吉林省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吉林省公共实训基地”、“吉林省本科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吉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一是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计划:自2015年7月学校下发《教师企业生产实践管理办法》以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统筹规划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结合各专业教学实际需求、教师本人专业特长精选企业为每位教师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优选吉化集团、松原石化、康奈尔药业等具有典型行业代表性,并且接受毕业生比较多学生认可度高的企业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考核监督指挥棒作用,对教师企业实践的全过程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二是承担国培、省培项目: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特色鲜明,建设成效显著,连续多年承担了国家级师资培训项目。先后承办了化工总控工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国培项目,通过承担国培项目使师资队伍的教育能力得到全面的检验和提升。
三是完善培训体制:一方面学院具有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多年来形成了完善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目前已经开展了八期的校本培训,累计培训教师180余人。另一方面化工与材料技术学院对新教师实施导师制,导师既要负责指导“徒弟”课堂教学如何做、教案如何做等内容提升“徒弟”的教学水平,又要传递新时代职教理念,传授技术技能等,帮助新教师尽早的成为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
一是有效利用物质激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哲学层面规律,在师资队伍培养上依然适用。有效的物质激励是保障层级制度,是基础性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制度。为此,学校印发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博士津贴考核办法》《职称评聘实施条例》《学生竞赛管理办法》《教科研项目(课题)奖励办法》《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办法》等,在物质分配上向有能力、有贡献,勇于创新和突破的教师倾斜。
二是强调价值认同激励:认同激励是高层次的激励,相比物质激励认同激励更能激发个人潜能。学校印发了《教职工培训进修管理办法》《教学名师遴选办法》《师德标兵遴选办法》《师德考核方案》《育人优秀评选办法》《职工年度考核实施方案》等,在认同激励上向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教师倾斜,培树模范典型。
一是打造化工行业名师:专业群中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带头人、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3名带头人都是石油化工行业教学名师。2019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被评为吉林省第十五批享受省政府津贴人员(省突专家),同时,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名师在以老带新、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团队文化传承和创新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引进长白山技能名师:工业分析专业引进具有多年吉化工作经验并在全国分析大赛获奖的学院优秀毕业生作为专职教师,并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长白山技能名师。
三是注重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我校共有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7个,其中有3个属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分别为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工业分析教学团队、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团队。
四是聘请企业名师成立大师工作室:为了更好的传承工匠精神,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从吉化集团聘请了三名技能大师作为客座教授,成为年轻教师的导师。通过大师带徒弟的方式感受更多的工匠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
一是推进精品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省级优秀课程6门、精品课程4门。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历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师资队伍对知识技能点“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和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2016年起学校精选10个试点专业开展“知识、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所有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学校第一批立项改革的专业,通过近4年的改革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得到了行业内容认可。通过教学改革,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和角色,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改革研究中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同时,2017年起,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8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形成了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拉近专任教师与企业间的距离,企业文化对提升教师工匠精神起到了助推作用。
一是注重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核心能力之一,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组织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说课展示、公开课、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以显现的方式以点带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学院分梯队、多次组织了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教师近两年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化工技术专业群主要参加国家级分析工比赛、应用化工技术比赛,连续多年取得国家大赛二等奖以上成绩。通过指导学生竞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水平。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正如专家所说那样,我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工匠制度[3]。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摇篮,必须从学校层面建立相对完善的工匠制度,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强化顶层设计和价值引导,建立健全教师引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培树典型,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强化监督和考核,发挥激励考核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工匠之师营造沃土。
二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职业教育的“五对接”充分说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需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动态。同时,教师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是注重实践和创新: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慢慢融入到教师的血液中。因此,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到专业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精品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国家级技能大赛及科技创新等活动中,在实践中锻炼队伍。
“工匠精神”不能速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长期的历史积淀。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积累才能最终形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经过多年的探索正逐步形成一套完成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结构,为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