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连儒
[摘 要] 在实现中国梦的视域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但民办高校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正制约其前进步伐。这些痼疾凸显为办学理念和定位不明确、学科专业结构不协调、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多元性教师结构不稳定、实践教学体系不到位、现行评价机制不合理,等等。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进程中的问题和冲突,才能使民办高校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机制;突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1-0012-03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大变革时代,民办高校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遭遇着巨大挑战,只有认清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突出问题,才能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进程中的问题和冲突,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 办学理念和定位不明確,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不到位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不单单是转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先进、办学定位要准确、教育目标要明晰。但目前民办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首要困境就是办学理念和定位不准确,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不到位。
第一,民办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育目标不明晰。观念是变革的先导,指导思想正确和教育目标明晰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首要前提。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管理、指导的原则,应用型大学与传统学术型大学是不同类型但等值的高等学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属于国家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度化的产物;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职能和使命,这是制度设计层面的要求。目前,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等多重因素,民办高校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方向模糊、教育目标不明晰问题突出:在社会视野中,对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发展民办高校缺少期待;在政府的视野里,对民办高校发展缺乏政策保障和长远规划,常常使其陷入不正当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囧境;尤其在个别的地方政府视野中,对民办高校存在着严重的“权宜论”“补充论”等荒谬主张和错误认识,往往制造各种政策歧视,形成制度排斥的多重怪象和歪曲解读。
第二,办学理念偏差较大,缺少对“社会担当”的坚守。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的灵魂,不仅决定着学校的办学风貌,更会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收到不同的办学效果,先进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的社会担当,就是要根植社会、引领地方,不仅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还是民众的道德高地、良心城堡和精神家园。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存在截然不同的办学理念:有的以公益为宗旨,将学校当教育办,坚守“引领社会”的责任;但很多民办高校是以营利为目的,将学校当企业办;两种不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办学模式和效果。一部分民办高校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公益性办学、教育家办教育,坚守社会担当和育人为本的初衷,构建了科学有效的服务地方体系,学校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但很多民办高校违背高等教育规律,功利化办学,办学理念偏差较大,应用型人才价值追求明显缺位。
第三,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顶层设计落实不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是非传统类型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其鲜明特点。由于独特的教育属性,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基本为地方型、应用型、教学型普通高校,主要不是为学生实现学术理想搭建成长平台,而是在使学生熟练掌握高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上成为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但办学过程中由于办学历史、教育体制等多因素影响,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有的缺乏独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其教育实践并未摆脱专业教育的影响,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稍做修改,打着应用型教育的旗号传授普通教育的知识,很少考虑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有的缺乏对校企合作机制本质的了解,模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虽然重视传授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也将自己的办学定位靠近了区域经济,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锻造;有的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很好,但顶层设计不能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质量保障和学生管理体系等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落实不够,体现不明显。
二 学科专业结构不协调,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匹配
结构协调内容优化的学科专业结构,是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依凭,更是保证毕业生快速适应社会要求、推动行业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明显问题是:学科专业结构不协调,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匹配,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凸显:一方面,不论是多科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甚至文科类大学,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趋同性过高,表现出惊人的“默契”和相似,仍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过于强调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分布不够合理,跨度过大,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不够,使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形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学校缺乏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更不利于长远发展。
第二,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性不强,缺乏行业依托和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由于我国高校没有国家统一的学科专业结构标准,导致一些民办高校缺乏科学论证,学科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社会需求距离过大,紧贴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要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不够完善;同时缺乏对社会所需人才的实际调查,脱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盲目性,使学生的应用技能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毕业后很难快速适应和胜任实际工作,结果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还有大量地存在着短期效益现象,脱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而盲目增设学科专业,尤其是无视随着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结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的现状,无法实现与产业结构和需求的对接,因而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反映出其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状态。
第三,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特色而规范的学科专业结构,明显表现出浅薄的心态。一方面,个性化和创新性不足,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优势与特色不明显,优势学科缺乏创新,核心专业缺乏特色,核心专业群缺乏整体设计;另一方面,错位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没有形成,培养规格比较模糊,学科专业方向与市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结合不紧密,很多学科专业或低水平重复开发、或简单模仿照搬老牌高校,或缺乏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忽视内涵建设而形式主义盛行,背离了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符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严重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再一方面,缺乏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没有过程系统化的整体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等数据分析进行前瞻性的学科优化和专业调整。
三 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
人才培养方案集中地反映着教育的价值理念,鲜明地凸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关键性作用。目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未形成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时代性、前沿性,缺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大局意识;违背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不能突出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很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性,不能把能力提高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自主性、长远性,很难强化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连续性、多样性,不能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二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过程单一化趋势明显。忽视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动态变化特征,不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恰当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而这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造成其培养目标单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生源整体素质较低,往往是考生的无奈选择或希望渺茫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缺乏对学生自身需求的考虑,未考虑不同行业间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区别,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动态适应,缺乏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计划,用统一标准培育所有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不能多措并举锻造综合应用型人才,又不能因地制宜打造特质应用型人才。
三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缺乏科学设计,对课程结构体系缺乏优化重构。部分民办高校起点低、困难多,忽视内涵建设,尤其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具体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忽视责任担当、创新意识、核心能力的综合培养,无法实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共同发展的目标;忽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无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对课程结构体系缺乏优化重构,既不能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又不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优化重构动态课程结构,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主要社会需求缺乏调研分析,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设计。开放性和应用性是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特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是校企合作机制发展的有效途径。但部分民办高校不能进行对区域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基础上的就业导向教育,因而失去了针对性和定向性优势;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设计,忽视实践性和应用性最鲜明特点,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构建,对实践教学项目没有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的时数、比重和内容随机性很大,使校企合作机制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决定性环节落空。
四 多元性教师结构不稳定,“双师素质”师资不足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来看,目前民办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最重要的软件——师资力量仍是较为薄弱的,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不多、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其综合特征,多元性教师结构不稳定、“双师素质”师资不足问题明显突出。
第一,教师结构不合理、多元性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方面,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不但总体数量偏少、生师比例偏高,而且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兼职比例、专业结构和行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现象,不能很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从性别结构看,男少女多,很多民办高校男女教师比例达1:1.5以上;从年龄结构看,退休返聘年龄偏大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学骨干短缺;从职称和学历结构看,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短缺;从专兼职比例看,兼职教师比例过大,很多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比例超过30%,但来自企业界的兼职教师太少;从专业结构看,师资队伍特色不明显,专业分布极不均衡,理工类资源比较紧张,师范类资源非常充足甚至过剩;从行业经验看,“双师素质”教师非常缺乏且不均衡,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教师少之甚少,青年教师多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缺乏行業工程背景,没有企业实践经历。
第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突出,“双师素质”师资不足。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关键条件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师资力量,这是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关键困境。首先,“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提法比较多,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实践中分歧较大。由于认识不清晰、认定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师资队伍建设就难免有些片面和混乱。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培养渠道不畅通,引进机制不灵活。就目前情况看,民办高校师资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但由于经费有限,为降低办学成本,整体上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养方面仍然投入不足,教师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培训的机会十分难得。再次,缺乏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福利享受等方面,既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认可和鼓励“双师型”教师的价值,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和支持“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职称评聘主要以科研成果为条件,将“双师型”教师作为职称评聘的优先条件的高校几乎没有,导致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多出理论成果,不愿将精力投入到实践中。
五 实践教学体系不到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但目前大多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不仅体现在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不高,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集中实习岗位缺乏,分散实习比例偏高,更重要的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系统设计和举措,产学研合作教育广度深度不够,对地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不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法规缺位,尚未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也未建成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赢受益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大学生简单地到企业完成实习任务,也不是依赖于人际关系的随机行为,而是涉及政府、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的规范、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尽管目前我国对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高度重视,政府对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只偏重于政策的制定而没有实质投入,对合作缺乏前期的科学设计、中期的具体监督、后期的政策推进。
第二,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系统设计和举措,对地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不足。民办高校既追求社会效益,又追求经济效益,在培养职业岗位需求人才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功利性,常常使合作陷于“校热企冷”状态。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地方经济缺乏吸引力。由于忽视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情况,育人理念与地方经济发展用人观念有分歧、人才培养标准与地方需求标准不协调、实践环节与地方生产环境相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为其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民办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对地方经济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发展重点等不能充分理解,难以把握区域经济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于一般民办高校机构精简,很少设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专门协调机构;加之科研能力不强、研发和成果转化实力不足、对地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生共赢”。
第三,受市场经济影响,地方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不愿承担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责任。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向社会输出人才为目标,由于二者合作的目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使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地方行业企业中很难落实到位。
总之,在实现中国梦的视域下,民办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遭遇着巨大的突出问题。只有切实剔除这些痼疾,解决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使民辦高校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6-23.
[3]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news.sina.com.cn/richtalk/news/china/9902/022512.html.
(责任编辑: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