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喜利
[摘 要] 在农村学校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个人或团体偏离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被排挤的现象,这种“边缘人”现象不仅有违教育公平,也不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尤其是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学更需要针对课堂“边缘人”现状,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对课堂“边缘人”进行有效的转化。
[关键词] 核心素养;边缘人;农村学校;转化策略
农村学校的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要么对学习缺乏自信,在课堂上以沉默的姿态进行学习,要么过于自卑,主动脱离学习团体,还有的学生则是一味从中,所以容易隐身或被忽视,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中,由于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学生的构成和生活背景比较复杂,所以更容易出现“边缘人”现象,教师需要在有效了解“边缘人”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
一、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状分析
首先,农村学校的教学中,“边缘人”是大量存在的,这是因为农村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差异较大,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也相对复杂,所以班级当中经常出现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课堂上也就容易成为“边缘人”。其次,农村学校课堂上的“边缘人”多存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能力差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问题,他们的精力常常没有放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再次,农村学校课堂上的“边缘人”多数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比较差,对于班级学习活动喜欢隐身,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参加班级活动的态度,常常显得比较散漫,缺乏有效的学习规划。此外,农村学校课堂上的“边缘人”很多都缺乏学习信心,而且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在课堂上很少会主动回答问题,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大部分时间都会选择“沉默”,容易偏离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核心素养下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转化策略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农村学校课堂教学需要更加关注学生“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并与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群体给予特殊的关注,制定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
1.转变理念,加强对“边缘人”的教学引导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農村学校的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等功利思想的引导,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被边缘化。而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教育者需要转变自身落后的教育理念,要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将他们看成是平等的个体,通过教学激励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维的开拓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例如,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都缺乏信心,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边缘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让学生在提升自身写作素质的同时,不断反思自身的不足,实现班级“边缘人”角色的有效转变。
2.丰富方法,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文化
班级中,班级文化作为隐性的元素,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转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丰富班级管理方法,积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实现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一方面,教师要尊重班级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积极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转变他们的“边缘人”处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建学习互助小组,组织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进行主动交流,让“边缘人”学生可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进而增强边缘学生的集体存在感和荣誉感。
3.合理分配,促进教学资源的公平利用
在公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教师要让边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获取更多的回答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层次化的问题,适当放慢“脚步”,为边缘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新座位编排方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经常进行座位的调换,转变以往优秀学生占据有利位置的做法,体现对“边缘人”的关注,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总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农村学校教学需要教师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合理的配置,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提高“边缘人”的学习兴趣和班级存在感,使他们能主动融入班集体中,感受到教师和班集体的关爱,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竹平.关系建构:班级活动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命题[J].江苏教育,2019(15).
[2]靖国平,刘雪梅.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23).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