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本里的中国》,许德友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
《账本里的中国》视角新颖,选题独特,以小见大,以账本这个微观视角切入,为我们解读了账本背后的故事,记录70年的时代变迁。每个家庭的账本,虽然不是精确的会计册,不是厚重的史书,但它是最真实的生活实录,是最能反映当时“市井百姓”生活的活生生的东西,不仅为自己记下了生活账,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作者通过账本故事,刻画时代变化,分析改革逻辑,把冰冷的数据变成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的文字。可信,可亲,可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可以怀旧,可以回味,读这些账本感到很亲切,勾起无限的回忆。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通过读这些账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感受时代的沧桑巨变,更加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在真实呈现账本故事的同时,本书有着深刻的立意,作者将整个国家发展的大时代变迁的逻辑,完整地糅合进了家庭发展变化的单元逻辑之中,从而折射出新中国70年人民奔向美好生活、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用视觉语言向大众读者讲图画的故事 刘英
《上海图话——百年插画艺术档案》,姜庆共、刘瑞樱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8月
这是一本以图为主的书,讲的也是关于图画的故事。书中收集了20世纪上海多位插画师、设计师的400余幅作品。风格各异的图片让人目不暇接,似乎每一幅都有自己的故事,而相关的文字夹在层层叠叠的图像间隙,有种被淹没的感觉。在这强烈的对比下,才意识到图像对于读者观感的冲击力是多么大。广告招贴画、电影海报本来就是为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作,而报纸上的漫画、书本中的插图更是读者首先会注目的内容。这些“吸睛指数”极高的图片聚集到一本书中,群英荟萃,又怎能不让人眼花缭乱。但细细地读过提纲挈领的十篇文章,再一一来看这些富有吸引力的画作,就明白作者是像书法中的集字一样,把这些单个的名家作品按一定规则编集起来,以表达自己的理念。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会有变化,作品因而异彩纷呈,但视觉语言带给大众读者的审美体验以及所引起的对美的思考、对视觉文化的思考,会始终以其直觀、形象的方式深入人心。
回归民间,致敬匠心 天孜
《燕园花事:一位植物学家眼中的北大》,汪劲武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有一位老者,他自毕业后,便经常拿着放大镜、尺子和笔记本,醉心于观察校园的一花一草,一边观看,一边记录。这一看,就是一个甲子。本书,是他为大众撰写的燕园草木笔记。书中将北大校园的植物分门别类,按照观赏性和显著性的高低,分别介绍植物的位置、特征、用途和识别方法。书中附有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和诗词,每个故事读来都趣味盎然。在作者的笔下,北大校园不仅是一个写满历史故事的求知之地,更是一座繁茂多彩的植物殿堂。半个世纪的沉迷与钻研,使本书文笔平实,举重若轻,读来看似不甚用力,但作者之力已透十分。百年的北大校园,一直都是学子和游客们的仰慕之地。下次探访燕园时,不妨带上这本书,在感受蓁蓁校园的青春气息与人文之蕴的同时,也找寻一下书中的花草。它们,与莘莘学子一同,见证了这座校园的春夏秋冬。
西出阳关的生命之书 管飞
《出塞书》,梁晓阳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8月
《出塞书》是一部题材独特并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小说,全书采用复调式结构,一方面追溯老一辈来新疆生活的沧桑往事,另一方面描述作者十几年问辗转于广西县城和新疆牧场之间的经历和感受。本书的上部以口述实录的方式,真实地还原了一个特殊群体被迫“出塞”的种种往事,再现了他们的苦难经历。在本书的下部,作者以沉郁苍凉的笔调,叙述了自己十几年里在广西和新疆之间南北往返,接近于新疆哈萨克牧民“转场”这种生活习俗的经历,可谓大开大合,意境辽阔。在这过程中,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亮相,中间又穿插叙述阿依父母家族以及各色人物等的生活现状和奋斗史,这样,就使得全书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从这些人的变迁成长与生存发展的轨迹中,看到了时代变化的印记,生命抗争的力量,从而较好地完成了从“小我”的家庭叙事向“大我”的人生追问的转变。并从两代人的磨难与追求中,窥视到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的底色。作者的灵魂始终行走于现实与往事、苦难与幸福、自然与人性之间。家族的故事,漂泊者的遭遇,山河岁月,生死爱恨,浓郁的诗情,强烈的命运感……这一切都在作者的笔下获得了真诚质朴、饱满细腻的书写。
百年感慨独钟情 刘英
《钟情一生》,裘山山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
一提起两栖动物,我们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就是青蛙,但我们对于青蛙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作家裘山山以《小蝌蚪找妈妈》的科学童话为切入点,通过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深入采访,讲述了以费梁、叶昌媛为代表的两栖爬行动物科学家的科研故事。他们是谁?有什么重要成果?就像许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那样,在没有被报道出来之前,几乎不为大众所知。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经过长期的、艰苦的付出,所得到的成果一般都是公开发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这些成果的重大意义却常常很难被大众理解。本书避开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介绍,而以科学家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为重点。对研究所的几代科学家之间学问传承的师恩深情,还有像费梁、叶昌媛这样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伉俪朴素而动人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对工作的热爱、在科研创新中的使命感、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以及不为名利所累的高尚人格。科学研究要以理服人,科学家的故事则更容易以情动人,这样的科普书可以让更多读者因情而入理,理解科研工作者,进而理解科学精神。
闲坐竹林,悠然古风 王天孜
《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赵良冶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9月
1869年4月1日,是一个值得被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法国生物学家兼神父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夹金山获得了一只黑白熊幼崽。自此,隐身茫茫林海的“竹林隐士”大熊猫进入人类的视野,它们数万年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中西方世界开始为之轰动,甚至疯狂。试想一下,亿万年来,多少凶猛健壮、曾称霸一方的生物都只剩下化石,圆嘟嘟胖乎乎呆萌萌的大熊猫却闲庭信步般地繁衍生息至今,其中的百转千回,有几人知晓?在《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这本书中,大熊猫的八百万年进化史、百年来大熊猫云谲波诡的现代化命运、大熊猫与人类交往的细节、“熊猫外交”的来龙去脉、中国熊猫保护事业的起承转合、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日常生活画面都一一呈现,足以满足世人对熊猫的所有好奇心。与大熊猫相比,人类或许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沧桑的世事缓慢而决绝地变迁,回望熊猫的过去、认清熊猫的现在、展望它们的未来,也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次深刻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