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亮
(山西路桥集团晋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6)
研究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如下价值:第一,降低大体积混凝土下陷、开裂等现象发生几率,使该构件质量得到保障,满足房屋建筑工程承建需求;第二,通过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减少房屋建筑工程后期运维养护成本,使工程效益得到保障;第三,在研究进程中明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缺陷,总结该技术实践经验,为助推该技术研究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为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探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建材质量差。大体积混凝土生产制造配比要求较高,若砂石、水泥、粉煤灰、添加剂、水等质量及参数配比不合规,将直接影响该构件稳定性。多数房屋建筑工程在选购商品混凝土时被短期效益诱惑,未能关注其质量并做好试验工作,同时现场运输存储存在问题,无法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质量。
2.管理质量差。大体积混凝土对拌合、振捣、浇筑、运输、采购及存储均有一定要求,需在房屋建筑施工进程中加强管理,然而当前有些施工现场为节约开支压缩管理成本,使大体积混凝土各个施工环节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承建任务。
3.技术质量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涉及诸多技术,如浇筑技术、养护技术、拌和等技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受设计方案、现场管控、技术参数等因素影响,造成技术流程不合规,技术标准达不到等问题,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有效性[1]。
1.采购。采购是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质量的源头,一旦混凝土原料采购欠佳将直接降低构件质量,为此需加强采购管控,根据国家标准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在成本管理条件下选购优质混凝土。针对商品混凝土需在入场前进行试验与抽检,待试验合规后方可运用有关建材,同时采购、试验等材料需妥善保管,为日后技术追责提供依据。
2.管理。首先,加强设计管理,根据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生产配比管理、技术流程管理、工艺参数管理、质量检验等管理工作,确保技术体系健全,技术标准合规;其次,加强人员管理,通过岗前培训、岗上监管、岗后奖惩,助力施工人员树立质量意识,在安全生产基础上关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标准性、安全性、有效性;最后,加强监理管控,从第三方视角出发约束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行为,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科学高效[2]。
1.科学选材控制质量。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性能有选择性的掺加添加剂,如将煤灰加入其中,旨在增强大体积混凝土构件承压性,生产用水需清澈无杂质等,根据房屋建筑工程所在地温度、降水等自然因素合理选材,使构件抗裂能力更强。在生产混凝土构件过程中需控制其温度,规避水化热对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当前商品混凝土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但人们仍应明晰混凝土配比及建材选择对大体积构件质量存在的影响,旨在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有效性。
2.有效应用浇筑技术。在合理配比及试验前提下得到浇筑原料,如选用5—20mm 粒径石子,以<2%为标准控制砂中泥的含量,炼石水泥型号为525 号,水170kg 等。为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更优,构件不会出现裂缝,需采用层级浇筑技术手段,控制各层浇筑时间,在浇筑中缓慢振捣,释放结构内的气泡,混凝土初凝应>8h,搭接时间应为<5h,同时根据浇筑需求计算流向、次序、宽度、厚度、长度等参数。在承台上独立完成浇筑任务,以6m 为标准规设每台输送泵的控制范围,可运用一次到顶、薄层浇筑、一个坡度浇筑技术。
3.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养护工作。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工艺复杂,水化热较大约为25℃左右,容易出现温度形变问题,同时面积过大容易因受力不均出现裂缝问题,为此需做好养护工作。根据养护环境选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例如冬季可运用保温养护技术措施,在混凝土外侧盖上保温材料,延长散热时间,使大体积混凝土抗拉强度大于温差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避免出现贯穿裂缝;针对浇筑不久构件因其凝固硬化且水化速度快,需为有关构件提供保湿条件,通过适量洒水避免出现干缩裂缝。做好测温工作,以500—800mm 为标准,在构件中部、底部、表面选择测温点,在温度上升时以2—4h 为基准测温,在温度下降时间隔8h测温,并测量空间内的温度,为选择科学高效养护技术措施提供依据,同时需做好养护数据记录建档工作[3]。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提高相关构件质量,满足该工程建设需求等积极意义,为此需做好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确保技术人员能够根据管理需求妥善运用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保障建材质量,有效运用浇筑技术、配比试验技术、养护等技术手段,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效果更优,在确保房屋建筑工程如期竣工验收且质量达标前提下,相关构件使用寿命更长,有效削减运维成本,继而使房屋建筑工程综合效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