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雨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在我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同时“增量扩张”的城市化蔓延模式也在城市中遗留了诸多的“城市病”。在近两年特大城市的总规中,城市未来的发展主题逐渐从城市扩张转向城市更新,优化城市内部各个版块,完善城市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立足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全城市社会效益,这一动向也预示了我国城市建设逐步转型升级为城市更新阶段。
而采石场则是过去城市化建设阶段的物化产物,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源。但因城市的蔓延扩张,促使本身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采石场逐渐成为城市中的点状因子,夹杂在城市的各个功能片区中,虽然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但是其带来的对人居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城市优化升级的道路。目前大城市都在逐步关闭城市边缘地带的采石场,强调城市优质发展的重要性。例如一度以工业发展为代表的武汉市,由政府出台禁令,关闭大量采石场,严格划定城市周边地区采矿区域与数量,同时加大对废弃采石场生态环境的治理。
废弃采石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位于城市外围由于资源枯竭或是政策的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停止开采作业,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严重,对于人居生存空间的负面影响处于有限范围内;二是由于城市蔓延,逐渐被城市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围的或是进入城市边缘区的采石场,这些废弃采石场曾经的开采作业破坏了区域内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且其产生的粉尘、噪音污染等问题对周边其他片区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降低人居环境质量。
且在采石作业关闭后,废弃采石场内部由于历年来的挖坡削边促使采石场内部表土剥离较严重,地内部仅余留小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开采面岩石裸露,降雨等天气因素则进一步的冲刷破损的岩层,容易导致产生水土流失、滑坡等问题。
同时因过去的开采大量生物迁出,残留的生物可生存空间小,生境狭窄,最终场地内部呈现物种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局面。且曾经粗放型的开采作业和运输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仍旧附着在植物、地面、建筑和其他人居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大量的石料、废渣堆积,为自然环境的自净过程增加负荷,压迫该地区生物的生存质量。
城市内部的废弃采石场因过去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求,逐渐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采石产业链。周边街道的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着采石业,发展出了大量的相关产业与相关从业人员。这些经济结构的主体依托采石场,转型能力较弱,一旦采石场废弃后,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则会被切断。而过去在采石场环境的制约下,其周边地区很难短期内形成大规模的替代型的支柱产业,最终导致区域的劳动力流失,人口结构不稳定,产业萎缩。
大部分废弃采石场因其开采运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污染问题等因素,导致其区位大多为城市边缘地带、偏远地区。这些区域现有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低。同时场地原有的工业信息要素,因与当下城市发展背格局不相符,在城市更新中极易被新城覆盖。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废弃采石场的再生不是简单的复绿工作,而是从生态、产业和社会等矛盾等方面入手,通过保护、改造、拆除和重建等城市更新的物化手法,与“场所精神”提炼,综合整治、转变功能、融入时代要素,盘活区域的发展动力。
其一,为区域提供生态效益,减少因开采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境质量,维持低区的生态系统稳定,保障生物的多样性。其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产业潜能,发展新型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三,满足区域居民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提高生活品质。其四,点亮区域名片。
以“超越多维度的生态网络构架”为场地再生的结构,从生态修复出发,考虑时序性变化,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以区域需求为再生方向,满足周边居民精神文化与生活需求;以相对稳定的产业为主导,完善城市区域经济的再生;以现代化片区为目标,打造一个立足当下时代背景的城市更新优质产物[1]。
立足生态角度,修复废弃采石场内部受损的生态环境现状,通过点、线、面、体的生态再生策略,建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衔接城市更新的步伐,以时间演替为维度,增加再生后的区域生态效益,满足人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3.1.1 点——生态湿地
废弃采石场过去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对地表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其中在废弃采石场内部常出现过度开采形成的低洼处。以这些低洼处打造生态湿地,盆地状下凹的地形在场地中形成了天然的汇水区,为湿地的建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源对于生命的涵养是不可缺少的,而场地中汇集的雨水受到废弃采石场环境的污染,需要进一步的净化处理。所以在采石场中建造生态湿地第一目标要对水体处理,加以多层次的生物栖息地营造,同时又可以景观与生态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生态湿地驳岸设计的时候保留一定区域的梯度性驳岸,保障因不同季节水位变化产生的动态性循环生态效益,这种季节性湿地可以为更多的生物提供优质的栖息地。湿地内部设计生态浮岛,形成一个随季节水位变化产生波动的浮岛空间,增加湿地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丰富水面景观层次。
3.1.2 线——雨洪调蓄系统
废弃采石场内部因开采导致地势落差大,表土剥离后雨水径流明显,且采石作业形成的低洼处较多,构建循环雨洪调蓄系统潜力大。雨洪调蓄系统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排水系统,呈网状结构。由道路排水系统和雨水渠组成,其中道路排水系统作为营造采石坑外部管网水环境的主体框架,采石坑内部主要以雨水渠的方式组建排水系统,因采石坑开采面岩层裸露,土层覆盖少,长期雨水冲刷易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所以在采石坑内部设计生态截水沟、排洪沟减少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同时汇水至人工湿地。第二部分打造循环净水系统,设计现有地形低洼处为生态净水池,通过初步沉淀和生物净化等方式,减少水中的污染物。再沟通采石坑内外两套水系统,以跌水、瀑布、溪流等水体景观的方式沟通净水池与人工湿地。第三部分整体调控,通过区域内大量植物景观修复,营造生态滞留地,通过植物群落的冠层滞留、土层疏渗和根基滞留,保证雨水滞留体系的构建,近一步完善场地雨洪调蓄系统,保证区域水资源储备量和水体质量[2]。
3.1.3 面——生态植物片区
采石坑内部植物修复需要与地表修复相结合,首先通过迹地绿化技术修复地表植被层。废弃采石场内部因开采作业导致现今岩石裸露,没有植被层,在此片区植物修复应该先采用客土回填的方式覆盖岩层,以耐贫瘠的先锋植物与与易存活的本土植物为主,增加回填土层的中的有机质,涵养土地,恢复土地的生态活性[3]。
其次,边坡岩层受雨水冲刷和风化作用,结构不稳定,这些区域往往在废弃采石场呈现大面的面状斑块,这些斑块因其不稳定性往往需要采用边坡挂网、生态石笼、混合喷播技术对植物进行修复,以达到固土和防滑坡的目的。而后,在废弃采石场雨洪调蓄系统的生态湿地、生态沟渠和水网部分种植挺水植物与水生植物,丰富场地中植物层级,为多类生物栖息提供场所。
同时,采石场植物修复要与周边环境的原生山林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增加更丰富的植物层次,可在现状林地基础上增加植物种类,形成更多种的生态林,增加林地生态稳定性。
3.1.4 体——多层次的空间
从宏观角度打造生态空间,以植物、生物、水系建立多系统的生态空间框架,渗入城市维度的空间格局中,突破原有地区空间内涵的单一性,对接城市规划格局。
从微观层面出发,废弃采石场开采过后场地内部原有空间形态被破坏,现存地形平坦,空间形态局限萎缩,不利于生物生存。而不稳定的地表岩层也为场地空间再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生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其一,对表土剥离的剖面可以采用台地式修复地形;其二,采用底泥填浅,堆坡造林的技术手段,加大竖向空间营造的差异性;其三,结合乔、灌、草的植物群落景观营造,在区域中对视线形成遮挡,打造多个幽闭区域,丰富空间横向层次。
评估区域工业文化价值,对工业遗址与工业痕迹保存较完整的废弃采石场进行工业游的产业调整,挖掘场地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提炼并深化文化内涵,进行旅游开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游客在旅游中也需要新形式的旅游和相关产品给予其体验和刺激,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不能满足当下需求[4]。而废弃采石场的工业游转型则可以通过遗留大量的工业文明产物,组织体验型游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中参与到工业历史、文化、生活等相关互动中,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体验工业文化魅力,铸造城市工业遗产旅游招牌。同时又以工业游带动区域餐饮、住宿、购物的发展,在工业游的前提下挖掘更多新型产业结构的模式为城市的发展地带来更多的机遇。
立足全国的视角,废弃采石场是时代的集中展现,是城市发展历史的产物。梳理场地语言,废弃采石场内部保留了大量完整的工业建筑、工业设备、采石痕迹以及采石残渣堆等,这些场地语言浓缩了工业文明发展历程,是城市建设的缩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碰撞的产物,同时也承载着区域居民的回忆与生活。
废弃采石场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这些场地信息为主题再生为区域教育科普公共服务设施,有助于提升区域居民精神空间品质。其一、修整原来的厂房改造成博物馆,回顾采石历史,凝练区域场所精神,通过影像资料的展示采石流程,传播采石知识,发展片区文化。其二、修建广场、主题公园等开放性空间。多数大城市内部由于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园、教学园区等结构的挤压,导致开放空间数量与规模无法跟上居民的需求,而废弃采石场因其开采的历史背景,场地呈现的较平坦开阔的地形,为公共开放空间的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且场地内遗留的废弃碎石可以作为建设原始材料,通过景观小品、壁画等方式反映采石工人的工作流程与生活,同时也为城市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提交居民生活品质。例如温州龙湾黄石山姿态雕塑公园就是由废弃采石场再生而成,目前这个开放性城市公园成为了龙湾区的核心景观系统,助推区域从区地理中心升级为中央活力区。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趋于雷同,城市已有建筑、交通和景观等物理空间的名片化改造难度大,最终导致城市的可识别性不高。面对这种城市现状,梳理当前废弃采石场区位要素,对废弃采石场的石壁进行安全加固,有选择的搭建城市展示平台,通过数字展示技术,以大体量的石壁为展示面,推广城市宣传,打造城市名片。
近年来,因城市更新而关闭的采石场越来越多,其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制约着城市发展。本文则从修复生态博物馆环境,构建区域多元化的产业链,满足区域精神与物质需求和打造城市名片等多个方向探索废弃采石场再生之路,以期为城市更新视域下的废弃采石场再生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