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龙
河北省张北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张北076450
鸭疫里莫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里莫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鸭疫里莫氏杆菌感染后可以引起心包炎、肝周炎及败血症等。由于鸭疫里莫氏杆菌很容易出现耐药,本病的诊断和防控十分严峻,2019年4月,某鸭场饲养的雏鸭感染鸭疫里莫氏杆菌,现介绍如下。
发病鸭场共有新生雏鸭2 000 只,发病鸭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眼半闭半睁,采食下降,眼鼻有黏性分泌物,流泪,排绿色稀便,走路不稳,卧地不起,发生抽搐死亡。
剖检病死雏鸭可见浆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呈土黄色,肝脏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膜,有针尖大小坏死点,胆囊肿大,肺部充血、出血,心包膜增厚,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肾脏有出血,有纤维素性脑膜炎。
无菌取病死鸭的病变部位组织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PCR 检测。
无菌取病死雏鸭的心、肝、脑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菌,单个或成双存在,同时接种麦康凯、普通琼脂和血液琼脂培养基,在37 ℃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分离菌在麦康凯和普通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光滑菌落,直径为1.0~1.5 mm。
按照参考文献[1]的方法分别对采集的临床病料和分离菌株进行鸭疫里莫氏杆菌的PCR 检测,PCR 扩增产物跑核酸电泳观察,结果显示扩增片段的大小为698 bp,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证明发病鸭感染鸭疫里莫氏杆菌。
用药敏片测定分离的鸭疫里莫氏杆菌对常见不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喹肟、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新霉素、恩诺沙星不敏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药物选择性治疗。
发生疫情后,对发病鸭立即隔离饲养,病鸭采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联合应用阿莫西林和氟苯尼考治疗。此外,同群健康鸭也应用药物预防,防止本病再次发生。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鸭场及周边环境用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1 次/d。经过积极治疗,发病鸭逐渐恢复健康,鸭场没有出现新发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鸭疫里莫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雏鸭易感,雏鸭感染后具有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2]。最急性型一般是2~4 周龄雏鸭,病程1~3 d,发病后死亡较快,死前表现为共济失调和角弓反张,有阵发性抽搐。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程在1 周以上,采食下降,消瘦,有运动障碍,头颈歪斜,发育不良,主要见于4~7 周龄稍大雏鸭。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做好养殖场的环境消毒,积极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发生疫情后养殖场更要彻底消毒,每周进行1~2 次的带鸭消毒,防止疫情再次复发。本病在我国的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区流行较广泛,可能与这些地区养鸭业较多,气候温暖湿润有关[3]。鸭疫里莫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临床上发病后应该尽早做出早期诊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由于一些菌株具有耐药性,可以联合应用2 种抗生素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鸭疫里莫氏杆菌病的防控还应该搞好养殖场的环境卫生,避免过度潮湿、拥挤,定期通风,母鸭在产前1 个月接种鸭疫里莫氏杆菌疫苗可以使雏鸭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一般保护期在10 d 左右,新生雏鸭在母源抗体保护期后也应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2~4 周龄的雏鸭最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做好防护,特别是在春天和冬天等疾病高发季节。一般在6~9日龄进行首免,2~3 周龄进行二次免疫[4]。鸭疫里莫氏杆菌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等传播,养殖场应该定期消毒,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流行。建议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饲养周期结束后应该空舍消毒3 周以上。坚持自繁自养,禁止从疫区引进种鸭和鸭苗,新引进的鸭苗要隔离饲养至少2 周以上,证明健康才能混合饲喂[5]。此外,给雏鸭饲喂优质饲料,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禁止饲喂霉变饲料,提高雏鸭抵抗力,这样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