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英
安徽省宣州市宣州区畜牧兽医管理局,安徽宣州242000
鸡安卡拉病是由安卡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以心包积水和肝脏发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新型传染病[1]。几乎所有日龄、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死亡率为30%~80%,鸡场一旦出现本病,短时间内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病原为安卡拉病毒,属于腺病毒的一种,尽管腺病毒在我国已经存在有30年以上,但安卡拉病毒则为首次出现,和之前的腺病毒相比,只是在血清学上有所变化,目前已经确定其为腺病毒I群四型。本病是近些年流行较为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行,南亚、中东、美洲等地是本病流行的重灾区。最早报道于20 世纪80年代,首发病例出现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的安卡拉地区,故而得名。我国首次发现是2013年底在山东呈地方流行,之后2014-2019年,河北、陕西、河南、东北以及南方多省都相继有报道,尤其危害雏鸡和青年鸡,种鸡和产蛋期的蛋鸡也有报道,只是发病率较低。
感染鸡前期无任何临床表现,发病后突然倒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竖立,粪便呈黄色,神经症状明显,2 只脚呈划水样。部分鸡伴发呼吸道症状,经常甩鼻、呼吸加快加深,全身缺氧,肺部听诊有啰音。鸡群抗应激能力明显降低,很容易发生猝死,甚至有时驱赶鸡群时有些感染鸡就会突然倒地死亡。对病死鸡进行剖检,主要病变集中在心脏和肝脏部位,心肌柔软,心包有大量积液,呈透明黄色或淡褐色,发病时间久的鸡呈胶冻样[2]。肝脏肿大,充血,质地变脆,表面有渗出,色泽灰暗,部分区域有坏死。肾脏苍白缺血,有时为条状出血,肺淤血,呈暗红色,有的鸡肌腺胃也有出血,肠道内壁充血出血。
预防本病需加强雏鸡引入的管理,定期科学对鸡场进行消毒,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管理。
安卡拉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感染雏鸡,故种鸡场一定要加强本病的防控,定期进行疾病检疫。商品鸡场在引雏时,一定要从正规的非疫区鸡场引入,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在疫情警报解除前禁止发生业务往来。雏鸡在运输前,车辆和笼具必须严格消毒,装卸过程不可暴力,入雏后做好鸡舍温湿度管理,先用葡萄糖水和电解多维开口,便于及时补充能量和减缓运输应激,之后用广谱抗生素饮水,防止肠道病的发生。
除了垂直传播外,本病也能经水平方式扩散,舍饲鸡场一定要控制饲养密度,随着鸡日龄的增长不断调整笼具空间,以减少鸡与鸡之间的接触频率。加强鸡舍通风管理,每周不低于2 次的带鸡消毒,消毒剂可采用稀碘溶液。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必须在专属通道喷雾消毒后才允许进入,消毒剂可采用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雾化消毒时间不能低于60 s。鸡场内环境定期撒生石灰或喷洒2%火碱溶液消毒。鸡出栏后,空舍期间所有笼具、饲喂器具、鞋帽衣物等都要统一消毒,以便下批鸡备用。
完善管理制度,所有场内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安卡拉病专业技术培训,懂得常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加强人员流动的管控,养殖一线人员尽量少出入屠宰场、家禽交易市场等家禽集中的场所。中小型养殖场应向管理规范的大型养殖场学习,多派人员进行疫病防控管理经验交流,全面做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腺病毒抗体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由于抗体本质是球蛋白,口服容易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降解破坏,故临床必须采用注射的方法治疗[3]。本病由于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一旦心包积液产生,完全消除的时间很长,建议鸡群发现病鸡后,除了感染鸡之外,鸡场所有鸡都使用抗体进行防治。抗体注射后会在血液和组织液中第一时间和病毒发生中和作用,已经感染发病的病鸡,可显著提高存活率,对于隐性感染鸡可及时制止疾病的发展,从而降低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鸡场在治疗过程中反应使用效果不一,发病程度相似的鸡,有的注射后很快恢复,有的鸡则继续死亡,笔者分析主要和药物使用不当以及免疫时操作规范程度有关。抗体制剂属于生物制品类,保存需冷藏,注射前务必在38 ℃的水浴中预温,防止温度过低对注射部位造成刺激。另外,用前一定要摇匀,确保给药均匀,操作过程中动作需轻柔,防止应激过大导致感染鸡猝死。除了抗体治疗外,还可配合清肺、强心和利尿药,以缩短疗程。
本病对于我国养鸡业来讲是一种新的传染病,由于前期没有防控经验,突然的出现给多个鸡场造成了恐慌。很多地方动物疫病防控部门也对当地的流行进行监控和警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本病的蔓延,但完全将其遏制和净化的难度非常大。对于本病,养鸡场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加强环境消毒,不断完善本场的生物安全建设体系,制定严格的疫病防控制度,从而将本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