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星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定边718699
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又称为副结核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以牛羊等反刍动物顽固性腹泻、逐渐消瘦和肠黏膜显著增厚为主要临诊特征的慢性传染病。羊副结核多呈隐性感染,极易被误诊或忽视,加之本病潜伏期长、传播迅速,常给养羊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羊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控对于确保养羊场(户)的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副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短小杆菌,无运动能力,革兰氏染色阳性,主要存在于病羊肠系膜淋巴结、肠黏膜中,随病羊粪便排出体外后污染饮水、饲料、土壤及其周边环境。自然界中,该菌能够存活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之久,耐酸,对热敏感,5%甲醛、5%甲酚皂溶液于10 min 内能将其灭活。
不同年龄段的羊都能感染,以幼龄羊发病率最高,病羊作为主要传染源,可长期向场地和周边环境排菌,加大了本病的净化难度;健康羊摄入被病菌污染的乳汁、饮水和饲草料经消化道感染;本病无显著季节性,天气突变、饲养条件差时羊只易发病,常呈地方性或散发性流行。
发病初期,病羊体温可达40~41 ℃,精神颓废,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退,排水样腥臭稀粪,呈黄色或黑褐色,发病期间病羊顽固性腹泻,体重显著下降。随着病情的加重发展,患羊可视黏膜苍白,皮下、腹部和颌下明显水肿,骨骼肌萎缩,部分病羊出现咳嗽、气喘症状,发病后期病羊卧地不起,体温逐步趋于正常,终因衰竭死亡。
解剖病死羊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肠系膜淋巴结、消化道以及结肠、盲肠和回肠,以回肠黏膜增厚最为明显,同时形成脑回样的褶皱,膜淋巴结、消化道高度肿胀,心肌变软,肺气肿,有点状出血,其他脏器无显著病变。
无菌采集病死羊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和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成丛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短小杆菌;也可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琼脂扩散试验(AGID)等血清学诊断以及PCR 方法[1]。此外,临床上要做好本病与胃肠道寄生虫病(粪检中可见虫卵,胃肠道剖检可见寄生虫)、沙门菌病(通过实验室细菌学诊断,没有分离到沙门菌)和营养不良(病死羊剖检无肠黏膜增厚且形成脑回样褶皱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实验室检验以及鉴别诊断能够确诊羊副结核病。
1)羊副结核病无治疗价值,日常应以防控为主。对疫区羊只定期进行变态反应检测,及时淘汰变态反应呈阳性的羊只,同时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羊舍采用5%来苏儿彻底消毒。
2)坚持自繁自养能够有效降低羊病由外传入风险,引进羊只时必须进行隔离检疫,隔离期间认真观察羊群状态,看是否有异常情况,隔离饲养时间一般为40 d,经过隔离饲养确保引购羊只健康无病时方可混群。
3)强化羊舍消毒是防控本病的关键措施,及时清理羊只粪污,定期采用消毒剂对羊舍及饲养环境、饲具进行消毒,对羊场进出人员、车辆等进行严格限制与消毒,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的滋生和繁殖[2]。此外,在日常羊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要注意羊群养殖观察,掌握羊群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诊断,确诊疾病后要尽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
4)在羊养殖过程中要确保优质的日粮与洁净饮水供给,本病常发地区要注重对羊群补加干草料,并且适量配给骨粉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铁、铜、硒),同时保障养殖环境良好,圈舍通风干燥、饲养密度合理,减少不良应激因素,不仅能够使羊只具备良好的营养状态,而且可以增强羊只免疫力,从而有效抵御羊病发生。
羊副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散发性传染病,患病羊能够长期向养殖区域及其周边环境排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病发生地区的净化难度,严重影响羊场养殖效益。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对病羊进行扑杀处理[3],并且强化隔离检疫、严格消毒、净化等综合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羊副结核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