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显红 黄清松 胡悦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55;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3 华侨城湿地,广东 深圳 518055)
深圳于2014 年建立全国首家自然学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至今已建成7 所自然学校和13 家自然教育中心。从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各志愿服务组织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体系。深圳市义工联环保组3 000 名义工中约有200 ~400 名志愿者经常服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共招募11 期490 名志愿者,经常参加服务的志愿者约50 ~100 名;红树林基金会有300名志愿者,经常参加服务的志愿者约20 ~50 人;仙湖植物园自然学校近100 名志愿者中经常参加服务的约20 人。至今已累计有千余名志愿者活跃在深圳各个自然教育项目中。
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志愿者招募困难、培训师资薄弱、经费短缺、管理不到位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志愿者 “留不住、缺服务”的高流失率现象。2020 年初笔者开展了“志愿服务小调查”( 以下简称 “调查”),同步在 “OCT环保志愿教师大本营”“市直属生态环保组”“OCT青少年服务队”“OCT 暨大服务队” 等共约800 人的微信群里开展网络调查,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07 份,其中青少年志愿者48 人( 大学生39 人,初高中生9人)。根据调查结果,总结深圳自然学校志愿者培训经验,探索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的培育和激励机制。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自成立以来,携手环保志愿教师针对公众年龄和不同季节研发了红树课程、自然Fun 课程、小鸟课堂、小小探险家及零废弃等29 套多元化课程,并常年举办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及 “六一” 活动等重要环境纪念日活动,截止2019 年底累计开展教育活动近4 000 余场次,参与公众超百余万人次。
自然学校从无到有,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训也是从头开始。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从1 名专职人员起步,先行探索自然教育,历经6 年稳扎稳打的实践摸索和积累经验,现在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 “教育经理+ 培训专员+ 课程导师”的5 人专职教育团队。从团队导赏到课程设计,从流程优化到助教挑选,每次活动都井然有序,团队衔接配合度高。
开展细致的前期宣传工作,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等新媒体和公交、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展志愿者招募宣传。在调查中发现,“参加志愿服务的途径” 选择 “家人亲朋好友介绍” 或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的占68.1%,有近半数的青少年志愿者选择了 “家人亲朋好友介绍”。由此可见,身边人的榜样和新媒体已成为当下吸引公众成为志愿者的主流渠道。从发布招募公告、网上填写预报名表到召开首次见面会,每期都有近200 人参加见面说明会,最后按照双向选择的约定,择优录取40 人参加为期3 个月的培训,经过实习和考核后正式加入志愿者队伍。
以传输环保志愿教师的使命和任务、传输环保理念以及培养合格的志愿者为目的,采用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 柯内尔的“流水学习法”( 唤醒热忱、集中注意力、直接体验和分享感悟),制订目的明确、方法科学的培训方案。
举办开营仪式、传达契约精神,可以增强志愿者的学习信念。按照 “开营- 学习- 讨论- 分享-实习- 考核” 的顺序,在开营仪式上举行营前嘱托,用强烈的仪式感烘托契约精神的建立,让志愿者以“正念和空杯的心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尽情表达、分享和学习,用心将自然的美好带给身边人,带动身边的人观察自然、体验自然,进而爱护自然。
1.4.1 良好的开端开展趣味破冰游戏,如自然名介绍、生物接龙以及团队大冒险等,让志愿者尽快熟悉、进入角色,目的就是要想教会别人玩自然,得让自己先学会玩,让自己先嗨起来。
1.4.2 系统开展培训学习自然讲解员、华侨城湿地历史和红树林等知识,深入了解湿地生态展厅以及红树林的导赏内容,从1 个设计者的角度入手,考虑如何设计自然教育活动路线和内容,体验小组协作等。深度体验资源进化论、湿地破碎、契约建立、自然环境及问题介绍、湿地故事等,建立与自然的链接,了解生物之间的生态链关系,切身感受生态破坏对动植物的影响,引发志愿者思考。
1.4.3 提升自我初阶培训完成并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就正式成为1 名环保志愿教师,后续每个志愿者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各类自主进阶提升计划,如鸟类、植物类、生境类和理论提高类等。
配备专人负责志愿者管理,从报名到服务,包括日常服务志愿者的录入、活动召集、组织、出行、餐食等,减少大家的后顾之忧,增加志愿者的归属感。
不定期召募有特长、有经验的志愿者开设 “志愿者分享会” 专场,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每年9 月10 日举办感恩年会表彰志愿者;在每年1 次的 “湿地日” 活动、每月1 期 “公众讲堂” 等活动中都提供各类大伽培训机会;对公众开放每季度的光荣榜,增加志愿者的荣誉感;给志愿者发送感谢推文、节日问候,并对服务满8 次的志愿者发放入园优惠券等,彰显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
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志愿者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榜样的力量和新媒体已成为目前吸引大众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主流渠道,志愿者见面会分享亲身经历,让受众变成志愿者。吸引退休人员和自由职业参与志愿服务,确保有足够多的志愿者能够满足日常的志愿服务需求,避免发生志愿岗位“多岗无人理”“长空置” 的现象。鼓励退休人员、家庭全职人员和大中小学生等加入到自然教育志愿者行列,让深圳志愿者之城更有活力。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志愿者分级管理,一是为了针对不同级别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提升培训,二是为了激励志愿者能够持久地提供服务。提升志愿者管理机构级别,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长远规划,探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如引入职级称号,专( 兼) 职工作人员可享有专员、讲师( 培训师)、导师等称号;志愿者可享有三级(铜质、铜牌、桐花树)、二级( 银质、银牌、银叶树)、一级( 金质、金牌、金合欢) 等类似称号。所有志愿者都有逐级晋升的机会,增加志愿者的荣誉感。
强化督查评价,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设立有效的 “精神+ 物资” 的志愿者激励机制。给予志愿者分级、评优( 级别、档次) 等荣誉称号,适当给予志愿者经济补助或车费补贴,在志愿者分房、看病、升学、交通和旅游等民生方面给予照顾或倾斜;增加志愿者培训方面的吸引力,提供在高校接受培训的机会,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志愿者深造机制,让志愿者拥有荣誉感、归属感和满足感。不断摸索志愿者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志愿者的值勤管理、考核以及撤销资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自然教育管理机制。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自然教育组织将中小学生自然教育纳入学校责任险范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保险产品,对中小学生投保费用给予优惠。通过鼓励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志愿者开展活动,让自然教育活动无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将( 电子)图书、期刊、讲座以及数据库等各类资料集中加工入库,将各自然教育机构自建图书资料室纳入统一管理,打造自然教育线上、线下的学习平台。
至今,深圳7 所自然学校和13 家自然教育中心都有自己特有的志愿者培养方案,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成立6 年来的实践表明,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育和激励方面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的地方。
2019 年4 月,中国林学会和300 多家单位以及社会团体联手成立自然教育委员会( 自然教育总校),负责统筹、协调和服务全国各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这是首个范围最广泛的以自然教育为内容的跨界联盟,它激活了各类型保护地的社会公益和教育功能,为自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加快建设深圳自然教育总校,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由总校平台负责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的培育工作。
加快整合现有成熟自然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挖掘志愿者人才,重点培养授课讲师队伍( 刘玉株, 2018)。尽快开设自然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新生力量( 雍怡, 2019),邀请国内外同行交流讲学,介绍自然教育的先进经验。由自然教育总校统筹规划,选拔合适的讲师,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
由自然教育总校集中培训自然教育公共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各自然教育学校运营概况和主要基金会等。各自然教育学校将本学校的特色资源作为进阶学习的资质,让服务多、服务好的志愿者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加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志愿者人才培育与激励模式。提高自然教育学校的项目策划、筹备、执行和落实能力,充分利用基金会和政府专项资助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形成 “政府+ 自然教育学校+ 社会” 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从2014 年至今,华基金分别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合作,陆续在全国22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战略支持了4 批共56 所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推广自然学校建设的“三个一” 模式,为促进我国自然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优秀环境教育场所的示范作用。深圳应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典范、输出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加快 “走出去” 的步伐,输出自然学校品牌,扩大深圳在全国自然学校的影响力,为率先推动我国自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深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