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畜牧兽医站 618100)
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口疮病,羔羊感染后表现更为严重,全球所有养羊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过本病的报道,我国主要在西北牧区流行。 本病毒除了羊之外,对人也能产生感染,故本病人畜共患,危害较大[1]。 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防控本病,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传染性脓疱病毒又称羊口疮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遗传物质为双股的DNA,表面有脂类复合物组合而成的囊膜,大小约为200~350nm×125~175nm。对外界不良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含有病毒的皮肤结痂在太阳直射条件下经过2d 仍具有传染性,对低温的耐受力非常强,冬季羊圈里的皮肤碎屑物中的病毒在第二年春天仍存活, 干燥的病料在冰箱内能保存3 年以上,但该病毒对热敏感,90℃的环境中不到2min 即可被杀灭。 不同实验室交叉免疫试验表明,病毒在自然界中是以多型性存在的。
本病在秋季最容易流行,绵羊和山羊都能感染,以3~6 月龄的羔羊发病最多,羊群中发现感染羊后可很快传至全群,一般以地方流行为主[2]。 除了羊之外,骆驼、猫等动物也能感染,人接触感染羊的病料组织后也能发生感染, 主要经皮肤黏膜和体表伤口进行传播。 由于该病毒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故发生本病的羊场如果不进行彻底净化, 该病可在羊群中存在很多年而不消失,每一批羊都会发生本病。 人的感染多是因为和病羊发生了近距离接触,挤奶工、兽医、放牧员、皮毛加工厂工人、屠宰场工人、活羊运输司机等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人与人之间也能发生传播。
本病潜伏期因感染途径和羊日龄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短则3d,长的可达一周以上。 根据发病的具体部位,本病可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三种。
3.1 唇形 唇形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病灶主要集中在口角和上唇部位,起初可在鼻头发现小的红色斑点,之后很快形成较大的结节,最后演化为水疱和脓疱,脓疱逐渐扩大,小脓疱发生融合转变为大脓疱,外观呈现黄色或棕色,破溃后形成结痂。如果感染不严重或未出现继发感染,这种结痂多会逐渐扩大、加厚,最后干燥脱落而恢复正常。 如果感染严重,口唇部位会出现丘疹、水疱、脓疱,最后融合皲裂,局部疼痛,影响采食,病羊因衰竭而死。
3.2 蹄型 蹄型只在绵羊上发生,常表现单个蹄患病,也有几个蹄同时出现感染的。 蹄叉、蹄壳或皮肤黏膜表面有水疱或脓疱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病羊无法走路,共济失调,喜卧地,采食和饮水均受到影响,机体逐渐衰弱,放牧羊群常出现掉队,很容易造成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
3.3 外阴型 本型临床非常少见,主要发生于母羊,表现阴门处经常流出粘性或脓性的分泌物,阴唇红肿,局部疼痛,周围皮肤有溃疡灶,乳房和乳头局部也有脓疱、烂斑、结痂等出现。 少部分公羊也能感染,表现阴鞘肿胀,阴茎头及周围黏膜有小脓疱和溃疡灶分布,一般不会发生死亡。
免疫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在本病流行的地区,可使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加强羊皮肤黏膜的保护,尽量不在有大量带刺植物存在的灌木丛中放牧,防止皮肤被划伤。 皮肤出现伤口时,第一时间消毒,涂抹紫药水或碘伏溶液,防止病毒通过伤口传染。 羔羊皮肤较嫩,口腔黏膜非常脆弱,在出牙时很容易形成外伤,饲喂草料时一定将其中的芒刺清理干净。 加强饲料营养,尤其防止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因为上述两种物质一旦缺乏就会造成羊出现啃土、啃墙的行为,从而很容易造成口唇的受伤。 每天对羊群进行细心观察,发现口唇、蹄部或外阴部位有水疱或脓疱的第一时间隔离,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如果确诊是本病感染一定对大群紧急免疫。 同时,对全场彻底进行一周的净化消毒,羊舍、运动场、过道等都是重点消毒的地方,消毒前先将粪便、尘土等清理干净,之后用0.2%的过硫酸氢钾溶液或0.1%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全场喷雾消毒,不留死角。
本病一般不会造成感染羊的死亡, 但会对生产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病羊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3]。 对病灶部位用75%酒精消毒后,局部涂抹5%的碘甘油或5%的土霉素软膏,每天涂抹3~4次。 蹄子溃烂导致无法行走的,可对蹄部清疮后,涂抹松馏油,每日2 次,直至病羊能自行走动。 如果四肢蹄子都有感染,且严重影响病羊的采食和饮水,可将其四肢蹄子浸泡在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时间维持1min,每天浸泡1 次,直至完全康复。
本病人畜共患,一线兽医人员、饲养员及畜制品加工人员在接触病羊及其器官组织时一定要小心,自身多加防护。 对于人来讲,感染后潜伏期约3~7d,症状初期以高热稽留为主,口腔部位有溃疡,手、臂以及眼睑等处有疼痛的皮疹和水疱,局部发痒,淋巴结肿胀等,虽不会造成人死亡,但也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