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秀 潘庆庆 卯 岭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斗古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威宁553127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或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1],一旦本病毒在家猪中存在,感染猪和带毒猪将成为最重要的传染源,疣猪和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通常呈隐性感染,成为本病毒的保毒宿主。软蜱作为本病的保毒宿主和传播媒介,特别是非洲钝缘蜱和游走性钝缘蜱。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可表现为从急性到隐性不等,并且与猪的几种出血性疾病相似,特别是猪瘟和猪丹毒。
尽管将非洲猪瘟病毒化分为虹彩病毒,但是它具有痘病毒的某些特征。这种DNA 病毒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在急性感染猪的所有体液和组织中几乎都可见到该病毒。感染后3年内从带毒猪只的组织中可分离出病毒,该病毒抵抗力极强,在室温18 个月以上、56 ℃1 个月、商品代火腿中6个月仍保持感染力;血涂片用1%氢氧化钠溶液处理24 h 仍保持传染性。对胰酶和酸有相当抵抗力,但是对乙醚敏感。
目前只有猪科动物自然条件下对非洲猪瘟病毒易感,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本病通常通过口鼻感染,病毒最初在扁桃体和局部淋巴结的巨噬细胞中复制,接着发生病毒血症,感染后2~4 d 可以检出病毒血症,持续2~4 周。钝缘蜱在感染病毒后作为媒介物可达8年以上,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有些蜱的卵传代,在整个蜱生活周期中存活,从而成为非常有效的媒介物。一旦非洲猪瘟病毒在家猪群中存在,带毒猪就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与猪瘟和猪丹毒等其它猪病的临床症状相似,病猪临床以高热、内皮系统出血、高致死率为典型症状[2]。最初症状为发热,自然感染后5~10 d 体温升高至40.5~42.0 ℃,早期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感染强毒株发热4 d 后或死前24~48 h,病猪常停止进食、无精打采、共济失调和皮肤发绀,脉博和呼吸频率加快,有时呕吐、腹泻和眼分泌物,发热后4~7 d 常死亡、怀孕母猪流产,强毒株感染,家猪的死亡率常接近100%,尽管病毒不总是存在于分泌物中,但存活猪只终生带毒。
病猪急性和亚急性病理表现为广泛的出血和淋巴组织的损伤,相反,亚临床和慢性的病变很少或没有病变。非洲猪瘟的主要大体病变出现于脾、淋巴结、肾和心脏,脾脏呈红黑色、肿大、梗死和变脆,有时病变为大的梗死灶并伴有被膜下出血;淋巴结出血、水肿和变脆,有时看起来像黑红色的血肿。因为充血和被膜下出血,淋巴结的切面有时呈现大理石样的外观;有时肾皮质及其切面有点状出血,肾盂切面也呈点状出血;有些病猪可见带有出血性浆液的心包积水,心内膜或心外膜有出血点或出血,在胸腔中有时可见胸腔积水和胸膜上的出血点;肺脏通常呈现水肿,也能观察到脑膜、脉络丛和脑组织充血。
发生任何类似非洲猪瘟的疾病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猪瘟和非洲猪瘟的大体病理变化很相似,以至于不易鉴别诊断。但是也存在微小差别,这对诊断有帮助,猪瘟的脾梗死和“扣状溃疡”在非洲猪瘟上很少发生。肺脏和胆囊壁严重水肿和心包、胸腔和腹腔大量积液,在非洲猪瘟上常见,但是在猪瘟上少见。
为做实验室诊断,应采血样、脾和胃肝淋巴结。在猪骨髓或白细胞中繁殖可疑病毒,猪红细胞可吸附在感染非洲猪瘟强毒的白细胞上,引起红细胞吸附反应,然后病毒引起白细胞溶解。慢性感染的病猪,其血清中非洲猪瘟病毒抗体可用免疫电泳、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或ELISA 试验来检测。
目前还无法治疗非洲猪瘟,也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本病,灭活疫苗不能产生任何保护作用。弱毒活疫苗能使某些猪免受同非洲猪瘟毒株的感染,但是这些猪部分会成为病毒携带者或出现慢性病变,当大规模使用弱毒活疫苗时,这种可能性会增加。
由于非洲猪瘟会引起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无非洲猪瘟地区预防非洲猪瘟的传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控制猪只流通,并进行广泛的血清学检测以确定带毒猪是防止疾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预防非洲猪瘟还需要控制天然宿主,如软蟀(非洲钝缘蜱)和疣猪,并且要防止这些传染源与家猪接触[3]。
非洲猪瘟属于包膜病毒,其对于消毒剂非常敏感。对非洲猪瘟病毒比较高效的消毒剂有醛类、强碱类(氢氧化钠、石灰乳等)、碘酸复合溶液、氯制剂等。猪场可以选择碘酸混合溶液(含碘3%)对运输车辆、人员和物品进行消毒,碘酸混合溶液由磷酸、硫酸和碘复配组成,能有效杀灭对酸碱敏感的细菌和病毒,且药效持久。猪场可以按1∶200 兑水稀释后对进出猪场的车辆、人员和物品进行喷雾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