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学莲,史向阳,赵海鹏,刘 伟,谭延方,王要令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人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生产一线急缺应用型人才,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人数众多,但企业紧缺的人才难求。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高校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行业技术进步服务。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决策,把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变,对接经济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就业能力[1],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的教育改革逐渐兴起。
河南城建学院以新时代高校发展观,顺应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战略[2],在实践中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办学路径。2017年初河南城建学院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尼龙城建设为契机,依托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学术平台,与平顶山市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三方共建尼龙产业技术学院。
然而,政校企协同育人与传统教育相比,属于育人模式的改革,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3],以下将对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1)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具体运行、管理制度机制有待健全。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国内兴起较晚,部分地方高校开设的专业与所在地区的行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向存在偏差,无法与当地企业结合,或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还处于探索、尝试、实验阶段,教育模式改革初期总存在各种阻碍和困难,顶层设计尚不完善,具体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有待健全。遇到的问题都比较具体、特殊[4],去其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高校学习经验,也不能完全借鉴。
(2)企业技术员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企业向学校推荐高职称、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技术员们技术高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干货”,对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很大。然而,技术员们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资培训和教育类培训,在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时,授课方式和技巧欠缺,导致学生对企业技术员输出的信息接收率较低,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3)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外聘教师合作和对接有待加强。同一门课各章节内容,偏理论的部分由校内教师负责,偏实践、实际应用、工艺操作等部分,由企业技术员承担,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外聘教师无缝对接,理论结合实践,合理安排授课顺序。目前,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
(4)学生对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存在顾虑。新的育人模式出现,学生在面临选择时,犹豫不决、顾虑重重,在没有很大优惠力度的条件下,学生不会贸然选择,做出风险性抉择。
以上简要介绍了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拙见如下。
(1)明确顶层设计蓝图。通过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初期遇到的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和本质,不断改进和调整。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人才培养过程中,顶层设计者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打通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作和沟通渠道,制定和完善的合作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职能、优势,使政校企协同育人真正为发展地方经济、助力学校转型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服务。
(2)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应加大对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支持力度,政校企深度融合,进行实质性合作[5]。新事物的出现、旧制度改革总会遇到很多阻碍,需要更大的推动力来助力,鼓励企业技术员、校内专任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加大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师资培训,制定合理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大力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深化高校转型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诸多优势。加大培养学生的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外出实习的机会。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学术性会议,如“国际橡塑展”,展示国际性、前沿性的成果、设备等,几乎免收会议费,学校可专款为学生报销差旅、住宿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政校企协同育人可培养面向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的优秀人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工程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尼龙产业所急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地方本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改革过程中困难、阻力在所难免,正确看待,持续调整、不断完善,妥善解决,使政校企合作办学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