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刺激抑郁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0-02-16 11:25:49黄艳妮何小华郑晓霞程艳玲
医学综述 2020年1期
关键词:消耗量抗抑郁造模

黄艳妮,何小华,郑晓霞,程艳玲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山东省化学药物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101)

抑郁障碍简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患者初期表现为睡眠障碍、悲观、心情沮丧、精神压抑、闷闷不乐,当压抑状态持续一段时间,患者会产生绝望、幻觉、功能减退、严重沮丧,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病死率高的疾病[1-2]。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研究表明,全世界约有3.4亿人受抑郁症的困扰,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最主要疾病[3-4]。抑郁症的发生受年龄、遗传、药物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应激是抑郁症产生的危险因素,约80%的抑郁症患者在遭受应激性刺激后发病[5]。因此,应激性动物模型常用于抑郁症的研究。常用的应激性抑郁模型有行为绝望模型、获得性无助模型和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等,其中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是Willner等[6]于1987年创立的慢性抑郁模型,理论依据为动物处于不适宜生存的环境时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等症状,而长期、慢性、不可预计的刺激可以加快抑郁症的发展。CUMS模型通过倾斜笼具、潮湿垫料、合笼、热水游泳等温和刺激因子造模,以反映快感缺乏的蔗糖溶液消耗量作为模型成功的核心标志[7-8]。CUMS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抑郁症状可以持续数月,是研究抑郁症常用的动物模型。现就CUMS抑郁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CUMS模型的发病机制

CUMS发病机制复杂,与脑内多个系统的损伤有关,具体机制如下:动物受到刺激后,首先影响调节机体应激反应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HPA轴功能出现轻微异常;当刺激持续进行时,HPA轴自发性分泌节律紊乱,处于功能亢进状态,表现为血液中皮质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各激素水平显著升高[9]。有文献报道,CUMS模型中动物仅出现行为学的改变,激素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分析原因可能是激素水平处于波动状态,峰值可能出现在个别刺激因子后,因此实验期间的检测时间非常重要;然而重复出现相同的刺激因子时,HPA轴会逐渐适应,激素水平不会出现明显波动,且只有长期的刺激会影响HPA轴的功能,短暂的刺激不会影响HPA功能,因此在CUMS造模过程中,刺激因子的多变性、不可预见性是模型成功的关键,单独使用一种刺激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每种刺激因子应间隔3~7 d[10]。

进一步研究表明,当HPA轴被激活后,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尤其对敏感的海马颗粒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这种毒性和刺激因子会导致海马体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减少,从而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11]。同时,过多的糖皮质激素会导致海马体对HPA的负反馈作用消失,进一步加重海马细胞的损伤,当神经元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时,会导致海马神经元树突萎缩和颗粒细胞减少[12]。过量的糖皮质激素还会损害大脑前额叶皮质,导致前额叶皮质内侧椎体细胞的树突萎缩,细胞代谢大幅减慢,突触蛋白PSD95、突触蛋白Ⅰ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量减少,进而出现前额叶皮质体积减小[13]。此外,CUMS还可激活杏仁核,导致腹侧被盖区中脑边缘多巴胺细胞活性降低,从而降低多巴胺边缘系统引起的快感反应,减少与奖励区域相关的伏隔核中多巴胺的释放,同时减少伏隔核中多巴胺2受体的表达;除了减少与奖励相关区域的表达外,CUMS还增加了消极状态相关区域(如缰核)的反应,动物出现精神萎靡、活动性减少等症状[14]。总之,CUMS通过作用于HPA轴引发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海马、前额叶皮质、多巴胺边缘等大脑组织受到损害,脑内的活性物质(如多巴胺等)发生变化,动物行为学发生改变,尤其是对奖赏的反应性下降,即抑郁模型产生。

2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般情况下,通过5~9周的不可预计温和刺激,动物会出现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探索行为等一系列功能的下降,且这种行为可持续几个月,经过2~4周的三环类和非典型抗抑郁药治疗,动物的抑郁症状消失[15]。进一步研究表明,经过2~4周的治疗,作用于多巴胺系统的药物均会增加CUMS模型动物脑内多巴胺2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对于CUMS模型中恢复的动物,低剂量的多巴胺2受体阻滞剂可逆转药物的抗抑郁作用,但对于正常动物和未经过抗抑郁治疗的动物无阻滞作用[16]。对于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再摄取类抗抑郁药,它们通过增加突触间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作用于5-羟色胺1A/5-羟色胺2B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影响细胞内第二信使和蛋白激酶的表达,导致CREB的表达增加,从而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其他神经营养素的表达增加,进而刺激海马、前额叶皮质中神经的增长,修复损坏的神经,重新平衡前脑的信息处理,达到治疗抑郁的目的[17]。在CUMS早期阶段,药物通过作用于脑神经元突触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如单胺摄取抑制剂和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在CUMS中可使萎缩的海马神经元突触恢复(包括突触功能的恢复和海马体积的恢复)[18]。

对神经元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其他神经营养因子受核转录因子CREB的控制,对于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海马中CREB的表达在单次给药后不会出现变化,而在长期给药后出现显著变化,如敲除小鼠的水通道蛋白后,氟西汀对CREB磷酸化的恢复能力被阻断,CREB下游的磷酸化作用也被抑制,从而出现神经再生、快感缺乏的恢复以及其他行为的改变[19]。这证明,突触受体到CREB的上游途径(即CREB的活性)受几种第二信使的调控(包括磷酸激酶A和C、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Ⅳ)。

3 CUMS模型的评价指标

3.1蔗糖溶液偏好测试 蔗糖溶液偏好反映动物对糖水的快感缺乏,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也是CUMS模型的核心指标。在CUMS模型中,经过长期、多变、不可预计的温和刺激后,与正常动物相比,接受刺激动物的蔗糖溶液消耗量出现显著下降即表明造模成功,可进行下一步的药物治疗[20]。在蔗糖溶液偏好实验中,通常采用1%~2%的蔗糖溶液(含热量)进行测试,也可采用不含热量的糖精水,具体评价方法如下(以1%的蔗糖溶液为例):第1天动物适应性饮用蔗糖溶液,在鼠笼左右各放置2瓶相同体积的1%蔗糖溶液;第2天在鼠笼上放置1瓶1%蔗糖溶液,1瓶自来水,12 h交换水瓶一次;第3天动物禁食禁水24 h;第4天进行蔗糖消耗实验测试,在鼠笼上放置1瓶1%蔗糖溶液,1瓶自来水,1 h后交换位置,从放置水瓶开始计时,计算2 h内蔗糖溶液的消耗量及消耗百分比,蔗糖溶液消耗%=蔗糖溶液消耗量/(蔗糖溶液消耗量+自来水消耗量)[21]。研究表明,在CUMS实验中,蔗糖溶液的消耗量不受饮食的影响,即在禁食和非禁食的动物中变化不大,对于啮齿类动物,蔗糖消耗量呈倒“U”型的浓度曲线,在曲线上升部分,动物的饮用量与其对奖励活动的反应性直接相关,在中间浓度消耗量最大,而在曲线下降的部分,蔗糖溶液的消耗量和动物的偏好有所偏离,因为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动物本身的摄入量也会减少,但在实际操作中,操作者经常选择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测试[22-23]。

3.2体重测试 CUMS模型中,动物在经过一系列刺激后,2周左右会出现食欲下降,继而出现体重下降的症状,若模型动物出现体重下降,可认为动物产生抑郁症状,这一指标可作为模型建立成功的指标之一[24-25]。在造模过程中,每周测量1次体重,称重时尽量选择同一时间,动物处于非应激状态,且测量前避免长时间的禁食、禁水或其他形式的食物剥夺。关于体重的变化,国内外学者尚存在争议,模型动物的体重在不同的实验背景下可能会出现下降、增长或不变,这种现象与临床抑郁症的表现完全一致,在临床中有些抑郁症患者体重下降,有些患者体重增加[26]。因此,在实验中增加摄食量的测试,考察体重和摄食量之间的关系,可更好地反映动物的体重变化。

3.3其他指标 在CUMS实验中,除了对奖赏的反应降低外,还会引起其他重型抑郁症状(如探索行为、性行为、攻击性和自发活动出现减少),脑电图主动清醒活动也会出现减少;相反,CUMS不会引起动物在高架十字迷宫和社交行为实验中的变化[27];CUMS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且在夜间的初始阶段症状最为严重,如蔗糖溶液偏好实验一般安排在晚上关灯后2 h进行[28]。CUMS会引起睡眠中各种指标的改变,如快速眼动减少、睡眠潜伏减少、快速动眼以及零碎的睡眠模式增加[29]。此外,CUMS还会引起HPA轴活动增加,包括肾上腺肥大和皮质酮分泌过多;在免疫系统中也会发现异常,如血清补体增加、胸腺重量减少、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反应力下降、急性期蛋白增加等[30]。在实验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发活动、脑电图检测、睡眠相关指标、激素及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全面评估。

4 CUMS模型存在的问题

4.1种属差异 CUMS模型中,种属的选择往往决定模型的成功与否,对于小鼠,BALB/c和DBA/2小鼠属于敏感小鼠,C57BL/6属于不敏感小鼠;对于大鼠,Wistar大鼠较SD大鼠更敏感[31]。这种对CUMS的敏感性反映了不同种属在焦虑和抑郁行为的差异,同时不同供应商提供的Wistar大鼠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饲养环境或综合因素造成。此外,通过基因手段可以提高或降低小鼠对CUMS模型的敏感性,Valverde和Torrens[32]发现,敲除大麻素受体1可以增加小鼠对CUMS的敏感性,这一发现与大麻素受体1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致;而敲除囊泡谷氨酸转运体1受体会导致皮质和海马中谷氨酸水平升高,γ-氨基丁酸水平降低,增加CUMS的敏感性。García-Gutiérrez等[33]发现,过表达大麻素受体2会降低小鼠在模型中的敏感性;相反,过表达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可以导致腹侧被盖区域中多巴胺细胞的放电减少,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过表达,从而导致大鼠的敏感性降低。

4.2体重与蔗糖溶液消耗的关系 在CUMS模型中,蔗糖消耗量的减少和体重减少是两个重要指标,但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定论。有研究表明,造模过程中大鼠的体重和蔗糖消耗量下降,但蔗糖溶液消耗量/体重比值并未降低[34-35]。也有学者报道,当蔗糖溶液消耗量远远大于体重下降的幅度时,蔗糖溶液消耗量/体重这一指标也会出现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如果在实验中动物的体重下降因为CUMS造模引起,体重下降幅度越大,蔗糖消耗量/体重这一指标产生显著性的概率越小,因此蔗糖消耗量/体重这一指标的变化还不能反映CUMS造模的结果[36]。

4.3造模时间 对于CUMS模型,因刺激因子、实验环境、动物种属、操作人员的差异,造模时间报道不一。CUMS模型的创始人Willner等[6]报道:大鼠经过5~9周的刺激即可产生抑郁症状,蔗糖溶液消耗量显著减少,并可以持续较长时间;杨婵娟等[37]研究表明,刺激时间越长,模型成功率越高,7周时成模率最高。通过分析文献发现,国内外大多学者采用先给予2~3周的刺激(不给药),随后开始给予药物治疗(2~5周),同时伴随应激刺激和其他行为学的检测,这样可以缩短整个实验周期,在保证模型成功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38-41]。

5 小 结

长期不良事件与抑郁症的发生有明确关系,且不良事件越多,抑郁症的发生率越高[42]。CUMS模型可以模拟生活中的不良事件,导致动物产生一系列抑郁症状,且持续时间长。与急性模型相比,CUMS模型更接近人类抑郁症发生的机制,CUMS中动物的行为学指标、生化指标、神经病理学改变与临床中的变化基本一致。自CUMS模型创建以来,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改进,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抗抑郁模型之一。CUMS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可用于先导化合物的评价及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但CUMS模型造模时间相对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动物行为学评价对环境要求较高,因此要结合实验的具体情况,选择敏感的种属进行实验以提高成模率,降低模型的不稳定性。

猜你喜欢
消耗量抗抑郁造模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进展
江西中医药(2021年8期)2021-08-10 03:04:30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中成药(2018年4期)2018-04-26 07:12:39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16
有机化学反应中试剂最大消耗量问题探析
《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