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SWI 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020-02-16 06:16:04唐兰英杨家慧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5期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性胶质瘤

唐兰英,蒋 璐,周 道,赵 真,杨家慧,王 炼(通讯作者)

(株洲市中心医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颅内血管性疾病(Intracranial vascular disease)是以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为主的一类疾病的统称[1]。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为35%,破裂前的影像学早期诊断和微创介入栓塞术治疗,可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条件[2]。在磁共振SWI 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中,一度被证实为有效的诊断方法。SWI 比之与常规的磁共振检查,在分辨力、三维成像及其降噪上独具个性特征,对诊断中枢神经病变如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脑梗死、脑出血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较好的效果[3]。近年来,以磁共振SWI 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作用研究进展更为明显,本文就相关成果综述如下。

1 颅内血管性疾病临床特点

该疾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瘤、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等在内的颅内脑血管畸形发生率较高,平时静止平稳态时不引起特殊症状,隐匿存在;受患者临床非特异性表现而极容易误诊或漏诊;常规诊断与新技术诊断在分型诊断上的一致性对比为99例(86%),和16例(14%);且对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指示性效果明显[4]。

2 磁共振SWI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功能性疾病的脑机制研究和诊断中,为临床难以诊断的功能性疾病提供新的影像生物标志物;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可敏感检测脊髓出血的MRI 新方法,为脊髓损伤的早诊早治提供了重要检查手段[5]。高分辨率敏感加权成像(HR-SWI)、勇于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预测胶质瘤复发以及评价胶质瘤治疗反应、检测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异常、量化评估阿尔茨海默病脑部微结构、帕金森病特定脑区损害、糖尿病脑损伤认知功能和精神疾病功能成像[6]。

3 研究综述

在SWI 上出血灶为明显低信号,分别可显示84、19、12 个病灶,T1WI、T2WI、FLAIR、SWI 序列的出血灶检出率分别为65.8%、53.8%、70%、100%.结论 SWI 提高了HIE 颅内出血诊断敏感性,为早期诊断HIE 提供了新手段[7]。SWI 对高信号病变、弥漫性轴索损,T1WI、T2WI、T2Flair 的信号辨别不一[8]。T2WI 序列检出6 例,敏感性27.3%(6/22),T1WI 序列检出5 例,敏感性22.7%(5/22),差异显著(χ2=9.61,P<0.01)。海绵状血管瘤43 例,SWI 检出43 例,敏感性100%,T2WI 序列检出18 例,敏感性41.9%(18/43),差异显著(χ2=33.8,P<0.01)[9]。在SWI 序列提示脑内出血多为低信号,MinIP-SWI 图可详细观察到脑实质内静脉血管影;海绵状血管瘤、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挫裂伤等病灶在SWI 序列显示的出血面积、微出血灶等对比显著[10]。

综上所述,磁共振SWI 技术是作为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关键性诊断工具,主要通过SWI 序列图像观察到脑实质内的静脉血管影、病灶、出血面积、微出血灶登台内容。本文从颅内血管性疾病临床特点出发,进一步就磁共振SWI 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作用中所涉及的内容和诊断成效等进行了综述,为科学诊断患者提供了临床事实依据。

猜你喜欢
海绵状血管性胶质瘤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2015年8期)2015-12-23 08:53:14
P21和surv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9mTc-HL91乏氧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疗前后的变化观察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通络止痛方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9
养脑复聪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3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8
尼莫地平联合多奈派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