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立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北辰区中医医院妇科,天津市 300400
临床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病变范围较广,且形态多样,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临床又将其称为良性癌[1]。且目前,临床又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妇科学中公认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起痛经、不孕、月经异常等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据临床统计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直线上升,其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2]。在临床治疗中,西药治疗较为常见,如西药、手术治疗等,其中西药治疗多用激素治疗为主,手术多以腹腔镜、开腹手术为主,但西医治疗不仅会增加耐药性,还会对患者机体产生损伤,影响治疗效果[3]。随着中医学的进步,将中医内治法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效果显著。中医内治法有辨证论治、周期分治、单味药物治疗等,通过中医内治法,远期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有促使生育、副反应少、复发率低、经济实用等优点[4]。特别是辨证论治治疗主案,其具有较强的个体针对性等优点。本次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内治法临床效果展开综述,现阐述如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病,发病原因较多,如剖宫产术、分娩时会阴侧切、人工流产、血液及淋巴良性转移、遗传、免疫防御功能缺陷、化生内膜等的影响均会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5]。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描述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不孕、痛经、癥瘕等范围,其出现与患者的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有瘀血体质的女性发病率最高[6]。故此病症与外邪侵袭、情志不畅、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有关。其中外邪侵袭包括热邪、湿邪、寒邪等,特别是寒邪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为常见[7]。而女性以血为本,当外邪侵袭后,易与血相搏结,引发阴邪,导致寒性侵体,主凝所滞,伤阳气,使得气血阻滞不通,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8]。且如患者常出现惊恐、忧思不解、抑郁等,会使气郁气逆,导致气机紊乱,使得任督两脉受损,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不孕、盆腔包块、痛经、性交痛等症状[9]。过饱、饮食偏嗜、过饥等均会使脏腑功能失常,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劳神过度、伤气、气耗等均会引起气滞,从而损伤心、肾、脾等功能,而血瘀、气滞等均会影响血液运行,从而引发瘀血、痛经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病机在下焦,是由于机体瘀血,阻滞冲任、胞宫等,多以虚实并发。以瘀血为基本,发现主要病机理论为火热伤络、冲气上逆、血瘀蕴毒、瘀血阻滞等发病。
2.1 火热伤络 中医描述火热伤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由于女性月期的影响,从而出现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等,再加上工作、生活等压力的增加,从而引起肝郁化炎生热,使复血瘀、火热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此病症难以治疗[10]。
2.2 血瘀蕴毒 根据现代药理学对毒的认识,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医中的毒具有相似的特点,故可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看作是一种毒,故血瘀蕴毒是此病症的基本病机。当机体出现血瘀蕴毒后,伤络,瘀、毒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治疗难度[11]。
2.3 冲气上逆 临床中药师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主要是由于冲气上逆,瘀血阻络,再加上瘀痰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用肝郁不疏、肾虚不摄、阳虚寒侵等症状[12]。
2.4 瘀血阻滞 临床将瘀血阻滞分为寒凝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热郁血瘀这五种类型。其中气滞血瘀者多因情志不畅,邪毒侵体,使得肝气不疏,导致瘀血阻滞任冲及胞宫;寒凝血瘀者因久居潮湿之地,再加上行经、新产后受风的影响,使得阴寒内生,阻滞了冲任及胞脉而发病;肾虚血瘀者因房事不节,导致肾气亏损、肾阳不足,导致血行滞涩,阻滞于胞宫与冲任。气虚血瘀者因脾失健运,再加之素体脾虚、饮食不节等,导致血阻滞冲任;热郁血瘀者因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等食物,再加之生殖器感染,使得热灼血脉,影响血海,导致血液质稠而引起瘀血,阻滞冲任及胞宫[13-14]。以上因素的结合,均形成复合性的致病因素,从而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
3.1 辨证论治法 以患者的生理状态为基础,在虚实寒热的不同病因下引起的症状不同,结合中药师经验,临床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痰湿血瘀、热郁血瘀、湿热血瘀等类型。但不同证型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部分患者会出现几种证型,故在治疗中,可联合或是分别实施温里散寒、清热凉血、行气导滞等治疗,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15]。其中,肾虚血瘀者多为气虚者,多为先天元气不足,导致任冲与胞脉失养。故在治疗中,可采用活血通络胶囊治疗,以益气补气、化瘀为主,从而增强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气滞血瘀型者多由情志不畅所致,故可采用莪棱胶囊治疗,以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理气的作用。气虚血瘀者多因脾胃虚弱,气虚无力行血所致,故在治疗中,采用理冲汤来加减治疗,以此实现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的目的,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痛经。寒凝血瘀型者多因血室正开,胞脉空虚,使得寒邪乘虚而入,故在治疗中,可采用当归汤加减治疗,以温经散寒,和营化瘀。痰湿血瘀型患者多因外湿所致,脾失健运后,肾失蒸化导致痰湿内生,从而相互作用,停于胞宫所致,故在治疗中,采用蠲痛饮治疗,通过利湿化瘀,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16]。热郁血瘀型患者多因素体阳盛、外感火热、饮食不洁所致,故而在治疗中,应用红藤合剂治疗,起到化瘀止痛、清热活血的效果。湿热血瘀型患者因长期居住于湿地、经期及产后护理不洁,引起湿郁化热,且瘀阻于冲任,故采用四妙散加减治疗,以实现活血消瘕、清热、利湿,改善痛经与性交痛的目的,从而减少盆腔包块,提高治疗效果。
3.2 分期治疗 中医认为,随着月经周期的出现,冲任、胞宫阴阳消长,气血盛衰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情的进展与临床体征与症状,故在治疗上,应顺利此周期,因时用药,以便于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情[17]。其中补肾调周法认为,行经期时宜活血调经,经后应以滋阴养血,排卵期应补肾益气,经前期应补肾助阳,经后期应以助阳理气。同时要重视经间排卵阶段、经前期阴阳转化阶段,此时是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的关键时段;同时非经期,可采用止痛调血药物与活血化瘀药物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由此可知,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周期序贯疗法治疗。即经前3~5d,采用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以温经、化瘀、定痛;且经前3d与经期,采用化瘀止痛汤;平常用化瘀消癓汤治疗,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3.3 单味药及单体研究 葛根:性凉、味辛,可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等,从葛根中提出的葛根素可拮抗体内的雌激素与其受体相结合,抑制雌激素合成限速酶芳香化酶基因的表达,改善羟基类固醇脱氢酶,从而抑制异位灶的发生。姜黄:性温、味辛,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姜黄中的姜黄素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的作用;同时姜黄毒性低,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外模型,从而抑制体外分泌雌激素,改变微血管密度,阻止异位内膜细胞体外生长。
3.4 内外合治法 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即给予患者自拟的化异定痛饮,品服治疗,药方有香附、川芎、当归、元胡、皂角刺、水蛭、石见穿、花蕊石、赤芍、刘寄奴等,痛经患者经期可加用针剂治疗,即于患者双侧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每个穴位各4mg,每次经期注射1~3次,治疗12周后,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同时穴位注射治疗可以经脉络传导与皮肤渗透吸收,从而发挥药效,通过反射区直达病灶,药物不间断地向病变组织与血液释放,使病变部位保持均衡的药物浓度,以此来发挥较高的治疗效果[18]。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即采用化瘀调经方口服,药方包括桃仁、何首乌、两面针、柴胡、枳壳、三七末、延胡索、菟丝子、茯苓,基于此,配合盆炎液灌肠治疗,即白花蛇舌草、枳壳、丹参、毛冬青、大黄、两面针、三棱、莪术等,配合治疗后,健脾益肾的同时改善临床症状;同时中药灌肠治疗可以使药物通过肠壁吸收,经渗透作用下达到盆腔,使得病灶局部保持较高的药液浓度,促使盆腔内气血运行,改善盆腔内微循环,有效减少炎症、消除病灶。综合疗治,即采用外敷、灌肠、内服加理疗的方案治疗,内服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即甘草、桂枝、夏枯草、赤芍、红花、枳壳、土鳖虫、延胡索、香附、五灵脂、薏苡仁;外敷双柏散,即侧柏叶与大黄各1 000g,泽兰、黄柏、薄荷各250g,将其磨成细粉,用开水密调,于下腹痛处外敷,1~2次/d,月经停用后,配合复方毛冬青灌肠治疗,即忍冬藤、毛冬青各6 000g,枳壳、大黄各3 000g,将其煎制成浓度20%(100ml)的药液装瓶备用,每晚保留灌肠1次,月经期停用[14]。同时用红外线或是TDP类、微波仪进行局部照射理疗,对盆腔局部痛处直接照射治疗,30min/次,1~2次/d,经期可继续采用此药物治疗,以上治疗措施综合应用,可以提调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19]。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局部病灶为外的一种病理表现,有复杂、多端的全身性致病因素存在,在临床治疗中,需从根本上治疗,以此提高治疗效果。而中医内治是集中医特色中的精髓与现代医理机制而来,其较西药具有个体化的诊治模式,且经济性较
高。但在应用上,因缺少辨证施治的评价标准,多数配伍只针对某一证型,未辨证分型,干扰因素较多;同时缺少与现代学科的结合,故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应加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内治法的研究,通过对方剂配伍、中药单体等研究,采用方法多用、多环节、多科学的去说明中医内治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疗效及机理,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发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效药物,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谋取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