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敏,张 慧,翟延君,李 峰,邸 学,宋慧鹏,康廷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几乎均包括对思想品德的要求,中药学专业也不例外[1]。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指出了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这就需要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4]。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中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5],本文对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梳理,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观点。
专业课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在大部分中药学专业课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也是中药的发展史,从《神农本草经》到唐代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再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体现了中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阴阳五行等中医药理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6]。中药鉴定学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此方面知识的讲解和剖析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医药事业的热爱,立志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
真伪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中药鉴定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药的伪品中有一类是人工伪劣品,属于有意造假,其鉴别难度与造假者的专业知识有关,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伪造得“惟妙惟肖”。讲到此时,引导学生要德才兼备,德在才先,不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造假,为人要将诚信放在首位。
市场上有一部分中药伪品无效且有毒[7],临床如果使用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在讲授此类伪品鉴别知识时,同时强调其毒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中药真伪鉴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做出贡献。
中药讲究道地性,药材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药材产地是中药鉴定学课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很多进口药材经香港地区进口,沉香则是其中一味典型的药材。台湾地区亦出产槟榔、肉桂等药材。在讲授这些具体药材的产地时,自然插入一些历史或时事知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注重实验教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1∶1。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中有一个内容是显微量尺的校正和显微测量,要求学生校正10×和40×物镜下目微尺1个刻度所代表的长度,并用目微尺测定同一根纤维在10×和40×物镜下的长度[8]。理论上,前两个数值应是4倍的关系,后两个数值应相等,但在校正读数时一定会存在误差,有的学生在填写结果数据时没有体现误差。教师应及时指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并强调中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在中药研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药鉴定学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还有很多,中药学专业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有不同之处也有很多共同点,本文仅以中药鉴定学为例简述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为中药学专业其它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提供思路和参考。若将中药学专业所有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从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考虑,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应能够互相协调、相辅相成。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能够发现学生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全面或个别思政教育,将会使思政教育更具体、更深刻。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或者在课堂上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而是看手机、玩游戏。专业课教师应该重视这些现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教学手段通过随堂测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9];另一方面,应在合适的时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告诉学生人生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规划、人生的梦想需要通过努力去实现,时间不等人,将来有一天我们要为今天浪费的时间付出代价;还可以列举几个典型案例说明规划、努力对于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每节课开始设置提问环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必要,课前提问可使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能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抬头,照着教材或笔记读,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不够响亮,甚至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戴着帽子、口罩。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应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并由点及面——告诉所有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展示出积极、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中药鉴定学课程在大四开设,面对的是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学生,很多学生参加了或计划参加各类面试,将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与面试表现关联在一起,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该抓住每次类似“课堂提问”的机会展示更好的自己。
如前所述,实验课是中药鉴定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在实验课上,有的学生不愿意动手,不看显微镜。我们每节课均对每个学生进行督促和指导,针对不愿意动手的学生单独进行谈话、谈心,了解其不动手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通过谈话教育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各种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堂、作业、测验和提问等各环节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政教育。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板书为辅,但课堂上发现学生不会从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的讲授中提取并记录知识信息,只有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学生才会抄写在笔记本上。这种记录笔记的行为反应了学生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学习,而非主动构建自己的课程知识体系。每门课程均有重点、难点,学生应掌握重点、学会难点,但仍有其它知识点是学生今后工作中会应用到的。因此,在课堂上遇到学生记录笔记的问题,我们强调学习的目的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非应付考试;学生应有独立的甚至创新的思维,而非生搬硬套;在听课和记录笔记时,应记下重点、难点以及自己仍未掌握的知识内容。
每次作业、测验和考试的结果均应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不断修正。有的学生执着于考试结果,有的学生则不在乎考试结果,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均需进行思政教育。首先,考试只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考试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进行修正,考试不是学习的终点、考试仅仅是人生路上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教育学生应正确看待考试结果;其次,要求学生能够重视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通过考试及时发现并修正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再次,从更深远的角度讲,每个人的人生路上仍有诸多不是考试的“考验”,我们也应正确对待,就如考试一样,在人生的诸多“考验”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实现梦想。
欲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亦是如此。课程思政教育应是自然的、深刻的,而非刻意的、空泛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品德素养,以自身经验、阅历、正能量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过来,教师在专业课思政教育中能够收获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丰富了教学经验,有助于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即是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0],因此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每届学生、每班学生、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展开思政教育,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立德树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原因,课程思政也是如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用自己的丰富阅历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够做到慢慢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最终达到专业思想品德培养目标,即是课程思政成功的体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专业课教师应始终记得:作为教师自己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应是教育家,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塑造学生品德的作用。我校中药鉴定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着很好基础,在课程思政方面也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但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是因人而变、因课而变、因时而变的。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基础上,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中从教学内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表现等方面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育,才能够真正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