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枫,朱杰,赵露,李晓洁,缪文玲,潘化平,冯慧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改变,中国康复医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康复治疗师不仅是康复方案的具体执行者[1],还在康复治疗中扮演着鼓励者、教育者、指导者[2]的角色,其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康复治疗的成效和质量。因此除了要重视康复治疗师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之外,还需特别强调医德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各种探索,形成了众多成果,然而,目前的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或入学和就业的相结合,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涉及较少。尤其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培育的弊端依然存在。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从2016年起从成果导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开展“院中校”驻点教学为试点,探索了将医德素养嵌入教学全程、培养规格嵌入课程标准、岗位要求嵌入教学内容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介绍如下。
“嵌入式”的概念最早运用于计算机领域,指的是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硬件实现一体化[3]。把“嵌入式”这一概念引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一方面是指对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集成和相互嵌入,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和嵌入。
本团队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以“院中校”为育人环境,将医德素养与教学过程相嵌、培养规格与课程标准相嵌、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相嵌,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打造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照国家教育部和卫健委有关“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医德素养的培养,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构想,切实提高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牢固树立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的精神,本团队从提高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出发,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合作开展“院中校”驻点教学改革。首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下,校企双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构建教学与临床教学体系,共同开展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在真实职场氛围下实施教学与临床相融合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
2.1 医德素养嵌入教学全程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综合[4]。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病、伤、残患者身心功能康复的专业,根据其职业特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康复治疗师,除了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爱伤”“助残”的职业道德[5]。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德技并修”培养人才,将医德素养嵌入教学全过程,提高职业素养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6]。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努力使康复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体举措:①在思政教学中渗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②在专业课教学中渗入医学伦理学,引导学生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③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护理院、福利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培养学生“爱伤助残”的职业道德;④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展演、技能大赛,以赛促教,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⑤在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继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将医德素养评价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将医德素养教育嵌入教学全程,让学生牢记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2 培养规格嵌入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7],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丁才成[8]基于《悉尼协议》范式,将成果导向与工作过程导向于课程开发与融合的应用研究,取得一定成效。我们也以《悉尼协议》为范式,在OBE的教育理念下,和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机构)合作,结合国内康复治疗技术岗位的职业特征,开展针对应届毕业生、中期校友、教师群体、行家专家、核心雇主等五方利益群体的调研,在专业领域、人才类型、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职业成就这五方面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同时也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参考。
根据调研结果,专兼职教师借助课程目标梳理工具表,在可测量、可达成的总体要求下,制定出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考核形式和方法以评价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最后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基于评价的不断诊改,实现培养规格与课程标准的有效嵌入,保证培养规格的达成。
2.3 岗位要求嵌入教学内容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以前瞻性视野对岗位要求进行进一步梳理,根据培养规格与课程标准,对康复专业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重构,建设“一平台、三方向”的课程体系。“一平台”包括素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模块。“三方向”是按照“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原则,针对康复治疗师的主要分化岗位,由校企共同开发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三个岗位的方向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应的岗位方向课程,进一步强化具体岗位的适应能力。通过“一平台、三方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职业发展生涯中,能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伴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我院通过梳理目前康复专业教材体系及内容编排上存在的不足,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国际专业教育背景、长期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以及临床一线的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肌肉骨骼解剖与能诊》[9]《物理治疗新技术》[10]《骨骼肌肉疾病物理治疗》[11]《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12]《中国传统康复技术》[13]等5部“工学结合、项目引领”创新教材,该系列教材以案例项目为主线,以问诊、康复评定、制定治疗方案、康复治疗措施为工作任务构建知识结构,弥补了目前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统编教材的空白,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更加系统化。通过将岗位要求嵌入教学内容,可进一步提升学生与岗位相对应的能力。
工学结合“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完全真实的医院教学与实训环境,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救死扶伤与爱伤助残的职业素养。我院康复专业学生近3年参加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先后获团体二等奖2次,创新创业11个省级以上奖项,就业率达到96%以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与合作,直接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为依托的医教协同背景下的卫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同时,“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有力推动了我院中医康复技术、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嵌入式”人才培养是一个校企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过程。本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紧密参与度还显不足,后期校企双方还需进一步考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保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