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政务“流”审计模式

2020-02-15 22:21:28贺睿于榕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营销界 2020年42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审计工作政府

贺睿 于榕(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引言

电子政务“流”审计工作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机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工作能力。尤其随着AI、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应用普及,新时期对电子政务审计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紧抓科技发展为审计工作带来的新机遇,积极迎接新挑战,加强对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的应用,使政务审计工作迈向智能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路径[1],提升地方政府、机关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密切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数据共享。从而,立足于大数据背景下,使电子政务“流”审计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浅议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政务“流”审计工作原理

电子政务的开展,审计工作也需与时俱进、富有新意、更具效率。在大数据环境中,电子政务“流”审计模式,便是面向众多用户,收集数据信息,展开过程相对繁杂的审计工作,其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不同报告的特征、辨别数据信息的合规性。简而言之,便需对接系统的多用户,通过访问数据端,将相关的信息数据上传到电子政务云平台中,通过对大数据的抓取、比对及分析等,在“流”审计平台中,进行对信息挖掘、数据判别、构建模型、与实际标准对比等。通过数据化、智能化分析,进行风险预警,出具全景式、综合维度的审计结果[2]。其有别于传统的政府审计工作,不再单一的对异常问题、不合理地方等进行逐一标注,“流”审计内容更加丰富,且形成的报告结果生动直观。同时,大数据电子政务“流”审计将结合现行国家政策、法规等出具“实时+定期”的分析报告,其精准化、可视化及参照性均较强。

■关于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政务“流”审计模式内涵

(一)关于“流”数据集成

在电子政务中,大数据“流”数据便是多种形式、多渠道来源与实时形成的数据,将其进行专业化的初步处理与分析,再经专家团队对数据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发掘,继而产生的数据集合。在电子政务开展中,其可能会涉及多个单位、众多部门及各层人员,需将工作中产生的数据,通过提取、记录、转换与收录形成数据流。而对电子数据进行细分,其又包含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及资金应用等。

在此,以业务信息为例,解析“流”数据集成:当某项工程投入建设,需要历经审批,从初期申请到可研报告得到相应批复,接着再得到相关部门预审意见等,需经国土、规划、自然资源及消防等四十多道流程[3]。直至最后,获得施工许可才算走完整个的政府审批,着手开始准备施工建设。而依据大数据的支持,有助于审计工作人员快速了解项目概况、规范审批流程,精准识别项目风险,以便锁定审计要点,提升工作效率。这里的大数据支持,主要是将涉及业务审批的各单位/部门,将其标准形成数据流,优化前置审批流程,大大提升了工作流转速率,并可确保每一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管控与审计。

(二)关于“流”数据分析

在电子政务“流”审计中,数据是动态变化的。而在大数据环境下,有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及时开展,使其更加精确的识别风险项。简而言,便是在信息化审计中,利用大数据库与云计算,使审计工作具有可持续性。即使其能够进行自动执行控制,并实时地对风险项加以评估,这也是其与传统审计工作的显著差异。从电子政务“流”审计方式来看,其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定好业务逻辑、预设分析模型,对整个的信息加工环节进行全方位、连续性的监督,若存在与预设要求不同的,便会即刻触发警报,并向审计工作人员发送报告。其更有利于保障公有资产的安全,多应用在专项审计中;二来便是对数据的再发掘。以寻找信息规律的方式,洞察风险,使政府、国家及各行业政策的制定进行具有全面性、前瞻性[4],其有助于彰显大数据预见能力。

(三)“流”审计报告的生成

在完成对电子政务“流”审计后,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数据审计报告。其主要借助对FusionCharts、Tableau、ModestMaps、WolframAlpha等可视化软件,使审计结果变得更直观。并且,“流”审计报告的生成不仅提示风险项,更具有全景可视性优点。

■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政务“流”审计模式相关优势

(一)能够弥补传统审计工作不足

以往政务审计工作历经人工记账到应用电脑辅助,再到全过程信息化办公的过程。大数据环境下的“流”审计不仅有助于规范审计工作开展流程,保留工作痕迹,更将提升工作开展效率,满足多元化工作需求。在前期以电脑为辅助的审计中,无法跟进监督、收集实时信息,追溯调整耗费了审计工作人员的过多精力,导致工作推进迟缓。而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政务“流”审计则有效弥补了电脑辅助审计工作的时间周期长、流转不畅等问题。

(二)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工作开展

新型“流”审计模式更加扁平化,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且在信息化工作中,审计对象、工作范围、数据体量、项目风险及工作人员等各要素均被充分考量到。一如前述,已经解析“流”审计模式的主要工作原理,其能够为被审计对象提供怎样的服务。而从工作模式来看,流审计更具时效性、科学性与规范性,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稳健推进。

以审计工作流程为例:其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依照已设定的业务逻辑,进行对数据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其可借助相应的智能化工作软件,提取数据信息,将其转化为数据图形或趋势走向,以分析其未来发展态势或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有些数据便可直接经由平台处理,进行转化;有些对比、评判、筛选工作,仍需有赖于审计工作人员的日常经验积累。这便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发掘数据价值,集合电子政务“流”数据,将其与政策、管理目标、市场环境等综合对比,再参照最佳实践方案,为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随着项目审计的推进,还应对智库信息进行更新,以便使其不断地走向完善。

(三)将促进部门工作的相互协同

在电子政务“流”审计中,可量化的、具有执行标准的、能够反映经济实质的数据信息是审计的重要资源。要知道,政府中政务信息收录了绝大多数的社会信息,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数据价值。但也离不开对数据的收集、梳理与价值发掘,而当下这些信息隐含在各单位、各级政府工作信息中,因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变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

同时,因信息中涉及着各方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流”审计工作的推进。为此,应思考如何打破孤岛问题,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可从廉政的角度出发,使各部门、单位认识到促进电子政务“流”审计有助于自身工作的开展,形成协同一致的工作目标,并促进对数据信息的沉淀、加强部门间的共享。为进一步破解僵局,应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使政务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化。积极推进“流”平台建设,接入各机关单位,筑牢廉政自律防线,使责权变得更分明。同时,应做好审计复核与监督工作,以电子政务“流”审计模式为载体,促使政府办事流程更加优化,助力其重塑自身职能。

■结语

综上,互联网+时代中,结合客观需求,通过对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重视电子政务“流”审计工作,有助于化解传统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显著提升政务审计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及精准性,提高工作覆盖率[5]。同时,政府在着手电子政务“流”审计平台的建设中,应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为审计对象提供必要的帮扶,使电子政务开展更加便捷高效、合理合规。这样一来,将提高对资金的利用率,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管理协调能力及政务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审计工作政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8:22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38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南风窗(2015年17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