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2002 年10 月和2005 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两次特地前往嘉兴瞻仰红船。同年6 月21 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2017 年10 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仅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特地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和嘉兴红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要求“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大力发扬红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既是“红船精神”的阐释者也是践行者。
毛泽东曾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谈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可以支撑一个人前行,同样,国家、民族、政党也需要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是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历史,也是塑造各种高尚精神的历史。中国革命精神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各种斗争中凝练、升华出的精神,是近代以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体现。它不仅体现了精神的一般本质,同时也反映了民族精神的精华,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1921 年7 月30 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法租界巡捕的破坏被迫中断。8 月初,中国共产党“一大”胜利闭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为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圆满结束,因此,这条游船被称为“红船”。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红船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伟大实践中。总的来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灵魂,“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支柱,“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船精神”的阐释,高度概括、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红船精神”提出以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起点被认为是“井冈山精神”,这就使得从中共创立到井冈山时期出现了空缺,从而造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精神史在时间上不统一。而“红船精神”的提出,完善了中国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史与奋斗史的高度一致。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革命精神的思想源泉和基础,为党在不同的时期孕育其他革命精神提供了丰富营养和强大支撑。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纲领》规定,“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决议》着重指出,在斗争中“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在建党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一大”建党时的初心与“十九大”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形成了历史的呼应。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党为什么出发、不忘党走过的过去、不忘党的本质属性。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体现的伟大精神,对不忘初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回答了党为什么出发。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表明了党引领时代的发展、永葆先进性的初心。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均未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浪潮。李大钊更是第一个在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提出学习十月革命。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标志着李大钊完成从民族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他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陈望道翻译的《共产主义宣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两个中心: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1920 年3 月,由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它是中国最早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同年5 月,由陈独秀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上海成立。从此,这两个中心和各地的先进分子建立了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 年10 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年底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先进分子,无论在播散中国革命的思想火种还是开创中国工人阶级先锋组织的实践中都表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执着追求的初心。那个年代,信仰的选择也是生命的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艰苦的探索中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奔走宣传。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依然保持着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井冈山时期,党内曾出现过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未正确估量而导致的悲观思想。但是,毛泽东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坚信“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创造了世界性的奇迹。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认为中国会亡,而中国共产党始终拥有革命必胜的信念,认为“抗日战争时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了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总之,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党从只有50 多位党员到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 多万基层组织,成为世界最大执政党,根本在于党始终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1952 年,毛泽东感叹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甚至连火柴都需要进口。2017 年,“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97 年间,我们党带领人民攻克了种种难关,创造了系列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忠于人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
邓小平曾指出,“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时代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巨大的。面向未来、面向挑战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首先就要牢记体现建党之心的“红船精神”,把党建设成经得住各种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坚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其他各项建设之中。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要通过政治建设、制度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的互相协调换来政治生态的清明。
新时代坚持“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要注重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其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规定,是党章所确立的;第一位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是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新时代要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其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落实:领导力量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政治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动力上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导向上坚持新发展理念;依靠力量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法制保障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十四条基本方略。
新时代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习近平在浙江期间发表的《之江新语》,写道“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将会被历史所淘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为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从南湖起航时的红船初心,更是贯彻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人民理念贯穿在党、国家、社会的建设中。党的建设层面表现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遵循依据。国家治理层面表现为,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民治理层面表现为,以人类整体命运为最终旨。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97 年来,“红船精神”激励、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红船精神”没有终点,我们要沿着其开辟的航道继续前进,坚守“红船精神”,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昂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