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婷婷 DONG Ting-ting* 王彦禛 WANG Yan-zhen 郑荣雄 ZHENG Rong-xiong 冯济业 FENG Ji-ye
我国医务社工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左右[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学科设置上效仿苏联,社会工作及其相关专业均被撤销,也包括医务社工这个专业,国内医院的社会服务或社会工作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医疗行业越来越注意到医务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因此,各地医院纷纷开始探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按照狭义地理解,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 Social Work/Hospital Social Work)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协助患者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配合医生进行疾病防治和伤残康复等服务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2]。第一个特征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即该人员所选用的方法不是医疗救治,而是通过个案服务、社会团体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的方式来解决服务对象的现实问题。第二个特征是服务对象必须是患者,这是医务社工与其他专业社工的本质差别,只有把服务对象定位为患者时,才能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医务社会工作。第三个特征是服务内容主要局限在服务对象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方面,基本属于患者治疗工作外围的各个领域,虽然不属于医疗救治,但是却对医疗救治有较大的辅助作用,从另一层面助推了医生对患者治疗过程的良性发展。
单从文字上笼统地理解,这样的定义没有问题,各国的判断标准也基本一致。但是如果我们把医务社工与我国的医疗行情结合起来,这样的理解对于我国更好地开展医疗社会服务工作是不利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医疗国情与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这里以美国为例进行说明。美国的医务社工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首次聘请了社会工作者为患者提供社会服务,其后1918年美国医务社工协会的成立、1976年第一批临床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标志着美国医务社工不断走向成熟。今天,美国各大医院都会根据床位数和患者人数配备一定比例的医务社工,承担为患者提供社会服务的工作职能。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心理辅导、健康教育、信息咨询、制定入(出)院计划、导医分诊、社区保健宣讲、医疗救助等等。从工作内容上看,美国医务社工的工作是比较局限和精细的。以华山医院和麻省总医院前年的数据为例,华山医院的床位数为1800张,年门诊量384万人次,员工人数3000人。麻省总医院床位数为900张,年门诊量160万人次,员工人数24877人。美国的医护人员长期以来处在低投入、高回报的工作状态,而美国的医院也是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医护资源分配在单个患者上的总量可以维持在一种较高的状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心态自然也普遍可以维持在一种积极健康的层次上。对比我国的医疗生态,医生护士除了本职的医疗任务之外,有时还要承担行政事务、内勤、患者咨询、家属安抚、病房及诊室的秩序管理等等杂事。中国的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下,医务社工的定位就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仅仅局限在几个方面,必须扩大医务社工的职能范围,为改善当前我国医疗生态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中国的医务社工不能一味参照国际上医务社工的通用定义,仅仅负责心理辅导、健康教育、信息咨询、制定入(出)院计划、导医分诊、社区保健宣讲、医疗救助等工作,还要做维持秩序、信访调解等等,换句话说,除去医护工作和后勤工作之外的一切服务,都应该囊括在医务社工的工作职责内,这是我国当前的医疗形势所决定的。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由单纯的专业化、技术型医疗向大医疗、大卫生、大健康的健康中国过渡和发展,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尽快充实广域医疗服务力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务社工近几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逐年上升,2012年,由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与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等共同主办的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提出要推动医疗机构设立专职医务社会工作岗位,2016年上海召开第三届全国儿童专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研讨会等等[3],我国的医务社工虽然还处在低频出现的阶段,但始终在探索中前行,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务社工自身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欠缺。当前参与社会服务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以志愿者和普通社工为主,志愿者本身不存在专业化的培养与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因此不作考虑。普通社工按照现行政策,职业水平主要分为助理社会工作师和中级社会工作师,一般只要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证书,考试内容分三门,分别是《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均为笔试。从考试内容上看,很难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根据东部某地区的数据,每年的通过率在30%左右,而且对报考并无其他限定,也就是说,只要多做习题,拿到资格水平证书只是时间问题。医务社工作为社工的一个分支,目前也只有这一项资格水平证明,而且目前也没有针对医务社工的专业化水平测试,这就导致整个医务社工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社工虽然获得了社工师资格证,但对于医疗领域却是一无所知,完全没有能力把医疗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还有些社工未获得资格证书,仅仅能充当志愿者的角色,整体上来看,医务社工队伍的专业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次,医务社会工作者总体数量不足。目前在各地登记注册的医务社工类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名称中含有“生命关怀”字样的社会组织2家,含有“医务社工”的1家,含有“医疗志愿者”或“医务志愿者”的23家[4]。这个数据不排除有部分社会组织没有进行登记注册的可能,也不排除很多医疗结构直接从社会一般志愿者队伍中招募医务社工的可能,但是从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来看(826604家),与医务社工专业相关的社会组织实在是沧海一粟。总体数量不足带来的是服务能力和整体发展的限制。再次是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平衡,根据杜娟等在《福祉中国时代开展医院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所引用的数据,某高校三年间社工专业招收55人,但最后只有6名同学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而最终能走上社会的医务社工又有几人可想而知。当然,医务社工当前还面临着资金不足、队伍不稳定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属于很多领域的共性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医务社工在我国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事业,但是很多医院在医务社工方面已经开始了探索。当前,医院作为主体方,在引入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普遍采取三种途径。
第一,在医院内部直接成立社会工作职能部门。在政府的要求下,很多医院(以公立医院居多)为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会选择在行政部门中增设一个专门负责社会工作的职能科室。主要职责是指导全院社会工作开展,招聘和管理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内部直接设立社会工作部门的优点是便于管理,由于部门直接设在医院,所有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等等直接依附于医院的行政体系,因此,医院的指令能够直接下达到位,同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招聘和调动环节,医院拥有绝对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医院对本院开展社会工作拥有绝对的领导权。缺点也显而易见,医院毕竟属于医疗技术集中型单位,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第一生产力,所以医院在其他方面自然不会倾注太多力量,这就导致了内生的社会工作部门注定不会得到太多的资源,也不会得到医院领导的过多关注,成为一种锦上添花的工作,久而久之,人浮于事、形式主义等等弊病逐渐出现,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医务社工发展的。
第二,由政府出面,培育医疗社会组织,再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向医院提供服务。虽然医务社工在我国发展并不迅猛,但是一般社会组织基数已经十分庞大,地区社会组织数量一直是民政部门对下级机关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打造自己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园,用以大量培育本土社会组织。这表明,在形式上,政府培育医疗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已经健全,政府也有能力和意愿来培育医疗社会组织。一方面,培育社会组织是政府提升考核指标的需要;另一方面,医疗类型的社会组织有助于政府更好的体现改革、体现亮点。所以很多公立医院基本也默许这类社会组织前往本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这既是对政府改革工作的支持,也是对本院社会工作的补充。这种关系的优点在于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社会组织本身在开展社会工作方面就具备先天优势,同时又有社工人才的聚集效应,因此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时一定会更加专业。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缺点,毕竟大部分县市区的社会组织,甚至地级市的社会组织都没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脱离政府政策扶持后,很难在财力和人力上保持持久动力,开展工作就更难了。同时,正是由于这一类小型社会组织没有生存能力,因此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向政府政策靠拢,更多地获取政策扶持,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社会工作方面,所以最终和医院内部设立社会工作部门一样,也会出现形式主义的弊端,而忽略了结果导向。
第三,医院出面和企业签订服务合同,由具备服务能力的企业承担医务社工的职能。从上述界定的医务社工的内涵来看,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已经在采用这种模式,医院的后勤服务公司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是这类模式。这种模式优点在于,能够有能力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往往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资金,因此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投入较大资本来提升服务质量和培训服务人员,这就是一般服务型企业的经营手段。另外,企业是经济社会竞争的产物,在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会有自生动力来改进自身提供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对于医务社会工作整体的发展具有刺激作用。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管理不便,医院对于企业员工没有管理职权,在服务方式、服务水准产生分歧的时候,往往要通过企业主体来间接进行改进,实际要求在一环接一环的传达中,时效性和准确性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医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路径基本上不外乎上述所列举的三种模式,基本上各有优劣,但是从医务社工的可持续性上来看,采取企业合作模式应当是近期医疗机构的最佳选择。第一,政府需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引导和规范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类型的企业,通过制定奖补政策、服务规范等等,让一批医务社工服务企业先发展起来,培养良好的竞争市场,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业生态,让医院有更多的选择。第二,加大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5],在医务社工服务企业良好业态形成过程中,鼓励高校开设医务社工专业,让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对医务社工服务的实践功能不断修正,使其符合医患双方的需求,服务专业化、形式多元化、效果最大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