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甘肃省秦安县云山镇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技术服务中心 741600)
非洲猪瘟病是一种经由野猪和蜱虫等途径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有传染性广、死亡率高的特点,1909 年于肯尼亚被首次披露,其在非洲已有120 余年的流行病史,早期多发生于拉美国家和西欧,2018 年首次传入中国大陆,由于目前暂时没有药物可以治疗非洲猪瘟病,所以,一旦发现此病症,养殖户养殖的所有生猪只能扑杀销毁。 然而,我国是畜牧养殖大国,农村生猪养殖户众多,生猪养殖的收益大多是农村养殖户的唯一经济来源,一旦非洲猪瘟病发生,将对基层农村群众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治十分重要。
农村养殖场通常没有完善的猪舍消杀措施,不会定期对猪舍进行清理和消毒,而且农村养殖场多为露天环境,夏季猪舍中留存的猪饲料和堆积的粪便,极易招惹苍蝇、蜱虫等各类害虫,不良的卫生环境为病毒生存提供了“温床”,蚊虫叮咬则会进一步扩大病毒传播范围。
我国经营农村养殖场的多为当地基层农民群众,缺少专业的养殖技术和基础防疫手段培训,通常是靠自身经验养殖,同时养殖户存在信息闭塞的情况,对非洲猪瘟疾病的了解不够深入,防疫意识不高,疾病发生时,不会主动上报当地防疫单位或相关防疫部门,进而导致疾病传播范围扩大[1]。
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针对非洲猪瘟传染和治疗有效的防治药物,一旦感染,养殖场只能进行整体生猪消杀,因此,农村养殖场应在日常加强防护,预防非洲猪瘟发生。
首先, 农村养殖场的经营人要做好养殖场入场管理工作,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饲料、物品和相关设备做消毒处理,严格禁止有携带非洲猪瘟病毒隐患的物品、 人员进入和接触猪群。 其次,要尽量采取自产自养的模式,减少引入外场种猪,并杜绝从疫区调运生猪和其他猪肉产品, 降低把非洲猪瘟病毒带入养殖场的几率。 同时,应优化养殖场环境,尽可能将养殖场建造成一个相对封闭与外界环境隔离的场所, 并建立完善合理的卫生安全制度,确保定期定时地对养殖场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及时清理动物粪便,定期杀虫,减少养殖猪通过与野猪接触或被蜱虫叮咬等途径患病的几率。 最后, 农村养殖户要注意生猪的饮食,要尽量避免将人的剩饭、剩菜当做饲料喂食生猪,避免养殖猪误食异物。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将四个月的猪幼崽与成年猪分开圈养,以防幼崽免疫力低患病,传染给成年猪。
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疾病发病症状的正确了解, 是防疫成功的重要步骤。 患非洲猪瘟的病猪, 早期通常会有明显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病情严重的伴有明显的口鼻出血或腹部瘀血,养殖场养殖人员,往往可以凭借对此的正确认识在早期及时识别,进而采取有效手段防控或上报。 所以,农村基层防疫部门要加强对非洲猪瘟疾病的宣传,提高农村养殖户的防疫意识,从基层防止非洲猪瘟疾病的扩散。
各地政府畜禽防疫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做好联防联控工作, 相关防疫人员要加强对引进本地的生猪和猪肉副产品的检控力度,加强对生猪转运、屠宰等过程的安全防护,帮助农村养殖场经营人提高养殖场管理,并引导其建立完善、合理的现代化养殖流程和制度。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我国作为猪肉的需求和出口大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结合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多为农户、生猪养殖是农民主要经济收入的现状,以及非洲猪瘟已经登陆且在我国频繁发生的趋势, 各地政府要加强宣传、防控力度,养殖户要以自身意识提高为基础,积极主动了解非洲猪瘟的疾病症状, 并密切注意我国已发生非洲猪瘟地区的疫情状况,结合我国在非洲猪瘟疾病方面的防疫政策,加强养殖场的日常管理,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上报,不拖延、不隐瞒,积极配合当地畜禽部门做好后续对病猪检测、监控和消灭工作,从根本上预防非洲猪瘟疾病在农村养殖场的发生和扩散,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同时,为我国在非洲猪瘟疾病的防控工作上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