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阳,李 奇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七大队,江西九江 332000)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有所增加,地质灾害也逐渐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损失。我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5%左右,且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为了能够不断保护人民群众相对应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判,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进一步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已刻不容缓。
1.1.1 泥石流与滑坡
泥石流与滑坡是发生最为频繁的地质灾害类型,由于降水较多,雨水对土地进行冲刷,使土地上的泥沙、碎石以及由于地震、人为工程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地质不稳部分,在重力的影响下发生分散性或整体性的向下移动,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1.2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近年来发生的较为频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在造成相应的地面塌陷的关键的原因是相应的工程活动不断增加,部分企业在施工中没有考虑对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尤其是煤矿的开采,造成了地质结构失稳、地下水位下降,极易导致地面发生塌陷,地面塌陷的发生一般比较突然,因此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较大,对各种地上建筑的破坏性强、威胁性大。
1.1.3 山体崩塌
山体崩塌地质灾害近年来由于人为工程活动,尤其是采矿活动的影响多发易发,山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稳固性降低,受重力作用发生滚落和崩塌,对相应的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随着山体崩塌,之后的遗留物也会增加救援和重建工作的难度。
我国的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隐蔽性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首先多数地质灾害发生的都比较突然,发生的速度较快,持续时间短,留给人们的反应时间少,使其具有突发性强的特征;其次由于部分地质灾害在发生前的先兆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发现,且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谷深,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全部的地质灾害隐患,导致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高的特点;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口密度较大,且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会带来一定的威胁,使其遭受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我国的地质灾害具有破坏性大的特点。
我国的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广,地质灾害易发区较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难度大、效率低,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 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就有几万起,仅2015 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就有25521 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为我国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危险。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工程建设活动开展范围和数量多,部分工程建设单位在建设功过程中,因为技术水平较低,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工程建设活动新增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从而会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地质灾害的各项防范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同时存在一些群众对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相应的能力不足,这目前是地质灾害防治当中遇到的关键问题。由于相应的群众的防灾意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大量人为工程活动加剧破坏了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诱发了大量本可避免的地质灾害,受群众防减灾的意识和以及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很多本可以成功避让的地质灾害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建立以及落实相对不到位。此时,相应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履行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统筹抓好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相应的主管单位应当按照其中的“管行业、管地灾”的总体要求,抓实抓细各行业领域内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保证防范到位;对于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同时各责任主体应当加强相应的“谁诱发、谁治理”的管理原则,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加大搬迁和工程治理力度,采取多种手段尽早消除隐患。
现在因气候等相关问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加快,点多面广,治理费用严重不足,只能在地质灾害点的数量上少治甚至不治,以及在治理规模上降低要求治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隐患。例如我省的某县,2020 年7 月的集中暴雨期间,共发生大小滑坡、滑坡(塌)等共150 多处,对人民群众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其中很大一部分急需治理;但因资金问题,最后仅批复治两处,还是降低治理规模的。
做好相应的质灾害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树立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首先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注度,以及人们的重视程度;其次可以通过事故通报、灾害情况分析和造成影响的严重性促进人们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营造全民防灾的良好局面;另外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人员和群众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防灾意识、防减灾的意识以及相应的能力,让群众广泛掌握防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单靠行业主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群众进行知识的科普,建立良好的群测群防体系,才能有效防灾。首先要加强对群众的科普和教育,如组织观看地质灾害的影片、讲座,对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的群众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和规避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其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进行一定的地质灾害避险演练。最后,每个隐患点要落实“一体五位”人员,即每个隐患点落实至少1 名监测员、1 名村组干部、1 名乡镇分管领导、1 名国土所人员和1 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落实防灾措施到人,责任到人。
加强责任制建立,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督促责任落实到位,防灾措施落实到位。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统筹抓好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管行业、管地灾”的总体要求,抓实抓细各行业领域内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加强对隐患的监管,加强对责任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督促企业落实防灾责任,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各技术保障单位要加强技术保障,派专人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工作中,保证技术保障到位;对于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各责任主体要按照相应的原则,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加大搬迁和工程治理力度,采取多种手段尽早消除隐患。
①加强气象预警。建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平台,根据降雨情况,适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信息,为基层一线防灾人员提供及时准确预警信息;②加快自动化监测点建设。利用雨量计、裂缝计、预警喇叭、GNSS 等现代化的自动化监测设备,着力解决重大隐患点的自动化监测,进一步解决部分隐患点监测精度和密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③配齐技防设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保障技防设备配备到位,充分利用RTK、无人机、激光测距仪、笔记本电脑、滑坡伸缩仪、望远镜等一系列应急、监测、处理设备,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精准高效,科技防灾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谋划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工程治理;各级财政部门要提前做好预算,对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和应急治理项目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帮助尽快启动工程项目治理,尽早消除隐患,保障受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不适宜工程治理的隐患,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政策,给予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关心,筹措资金尽早将受胁群众搬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完成搬迁工作,避免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有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新形势下,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