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曲 洋,王小庆,田文杰
(洛阳理工学院 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2017年2月18日,“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提出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的“新工科”[1]。“新工科”驱动新型高校转型发展,洛阳理工学院是河南省高校转型发展的第二批试点院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地方院校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2]。而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环境工程专业显出重要的地位,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作为自1987年起招生的老牌传统工科环境工程专业被选为我校首批试点专业。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的 “新工科”建设驱动的转型发展要求,同时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及建立在这两大能力点之上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现阶段毕业要求的核心。为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案例式、项目式、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在授课中的比重,落实实践环节对学生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及专业兴趣。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以“新工科”为契机,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专业,服务行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思路,本专业对行业需求、社会期待、毕业生回访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制定了2019版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三个专业能力点:环境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能力、污染物控制技术应用能力、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能力。与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能力点对应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环境监测实务与新技术》,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3-4]。为了激发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对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本文提出了在环境监测实务与新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产教融合、引入校企合作进行案例教学的初步探索。
我院利用地方优势于2017年度第一学期积极促成了与洛阳市环境监测站的校企合作。聘请8位洛阳市环境监测站的实战专家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一门实践创新课程—《环境监测实务与新技术》与现有的《环境监测》课程配套。
《环境监测实务与新技术》课程的讲授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按水质和水污染监测模块、空气污染和废气监测模块、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模块、室内环境监测模块、生物监测模块、监测质量控制模块、综合实训模块进行划分,模拟环境监测站的水分析监测室、大气物理监测室和生物生态室、仪器分析室的真实工作内容进行讲授。强化并补充了《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内容,尤其是增加了实际监测工作的案例,将当今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及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带入课堂。如《环境监测实务与新技术》授课专家以2017年河南省新乡市突发环境事件为案例,生动地讲解了监测方案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收集基础资料、确定监测项目、优化采样点、确定采样时间、选择采样方法和监测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表达,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环境监测实务与新技术》课程的讲授加深了学生对我国环保产业形势政策的了解。在该课程中,专家们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指出,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等的正式发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重新修订,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随
着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发布,明确提出了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环境监测行业在环保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监测数据的决策参考价值不断加大,公众的环境知情需求不断提升,监测数据对于环境外交的话语权和支撑作用日渐重要。由此切实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该课程的讲授内容均来源于环境监测站专家工作中处理的真实复杂环境事件,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该内容的选择拉近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社会环境监测任务的距离,显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真正达成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专家结合实际案例着重对实践应用性强的知识点如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样品的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进行阐述,培养了学生测试分析能力和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调查实际环境事件,进行环境质量的评价、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开放性分析,即通过专家引导使学生参与设计、对实际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专家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多角度地思考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其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
综上,《环境监测》是环境专业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我院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以“新工科”为契机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了教学创新初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充分集聚和利用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开设实践创新课程《环境监测实务与新技术》,着力突破了工程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该课程中通过实际案例教学的引入,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展,教学深度增加,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案例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识巩固了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