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之村庄分类管控初探

2020-02-15 06:24黄婉琼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6期
关键词:南安市市域用地

黄婉琼

(南安市自然资源局 福建南安 362300)

近年来,国家提出“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概念,重点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市域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规划体系的视角由城市转向乡村。新型城镇化重点转向重塑城乡关系,乡村振兴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倡导规划先行,建立基于各地差异化分析)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可以为乡村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1 南安市域乡村情况概述

南安市下辖溪美、柳城、美林3个街道和水头、仑苍镇等23个乡镇,水头、山前等379个村庄,总面积约2035.2km2。现状建设规模较大的城镇集中分布于中部与南部,北部由于地形地貌以山地居多,现状用地呈零散分布。乡镇建设用地主要围绕现状国省道两侧呈带状延伸发展,偏远村庄呈点状零星不规则分布。现状农村建设用地约为227.82km2,人均村庄建设用地301.7m2。

市域村庄人口规模差异大,呈不规则分布。根据南安市人口统计数据,南安市域乡村常住人口60.77万人,占全市常驻人口比例约43%。现状村庄人口规模相差较大,从几十人到近万人不等。其中,中小型村所占比重最高,接近全部村庄的一半。受自然地形、区位交通、产业发展等因素影响,村庄人口空间分布差别较大。市域中部南镇人口规模大、密度较高。城郊村、景区村常住人口多,山区村人口常住人口少。

2 南安市域乡村差异性分析

根据对南安市村庄规划工作的总结,将从村庄布局、村落风貌、经济发展、公服配套等四个层面对村庄发展差异化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分类工作提供扎实的工作基础。

2.1 乡村分布空间差异

南安市农村居民点受地形、河流、交通、耕地等的影响,呈现四种分布特征:即集中成片分布的居民点,一般位于空间较开敞的河谷盆地,地形限制较少,交通相对便利,具有一定规模,形成村、田、山、水的圈层结构;带状分布的居民点,沿河流布局或沿交通线路两侧分布的村庄,呈线型分布;支状分散分布的居民点,一般规模适中,受地形地貌限制,以支状形态与道路有机散落在山涧溪边;组团分散分布的居民点,一般规模较小,受地形地貌限制,以点状形态与农田有机散落在山涧溪边。

2.2 乡村风貌差异

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点建设和村落风貌存在着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位于中心区街道的村庄已基本(完成)城镇化发展,村庄基本被城镇建设覆盖;康美、洪濑等乡镇,因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较快,村庄聚落分布新旧混杂,传统民居大多破落,新建住宅布局随意,老村内穿插新建房,新老建筑在颜色、装饰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有新房、没新村”的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缓慢,大部分村庄依然保持乡村形态,但部分村庄可改为空心化较为严重,空心村整治的难度较大。

2.3 乡村经济差异

北部山区农民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中部及南部主要以工商业收入为主。北部片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以一产及外出务工为主: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为农林业、务农与外出务工;可改为,部分村民认为本地农业存在技术落后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和“农旅融合”等方式,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南部片区村民多以工商业为主,收入较高。

2.4 乡村公共设施分布差异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办公、中小学校、文体设施、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从南安市区来看,公共服务设施在日益完善。但是公共服务设施存在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中南部片区公共设施分布较为完善,北部山区分布较为缺乏。

北部片区一些村庄因生源不足,教学点面临撤并,部分村庄需要共享教学点和小学。北部片区偏远乡村医疗条件仍待改善,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城乡之间特别是市区与山区农村卫生发展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北部片区主要行政村基本上都配置了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但农家书屋大多使用率极低,文化室由于和其他设施混用,规模较小,不能满足需要。

3 南安“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村庄分类管控

南安村庄分类思路体现了三步走的原则:通过基础资料收集分析,依据《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和《泉州市村庄分类指引(试行)》,并结合乡镇现状建设情况和总体规划发展趋势,初步确定村庄分类;后对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村庄分类与乡镇及相关部门核对调整后的村庄分类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乡镇总体规划、发展趋势、村庄现状资源条件等综合条件分析,确定基于南安实情的村庄分类标准。

根据上述村庄分类思路,南安市全域行政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和待定等五大类型。根据村庄分类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因村施策,提出差异化的规划建设指导意见。

3.1 集聚提升类

集聚提升类村庄应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村庄居民点集中建设,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合理布置用地,引导周边村庄居民向该类型村庄空间集聚。如码头镇大庭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好,村民人均收入较高,山水林田自然要素齐具,另有天赐岩、承志堂等人文要素,为闽南著名侨乡。规划严守“三线”不动摇,保护诗溪、环村一重山的生态本底职能,挖掘新型生态体验功能:①对诗溪进行河道整治,选取福洋桥及附近河道汀步、古厝、祖庙、引姑文化园为四大节点,塑造宜人的滨水景观带。维护环村一重山的生态功能,使生态林成为天然氧吧,成为居民亲近自然之所。于其他林地种植经济林木,增加村民收入。②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美化村内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增加村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结合承志堂、松村精舍、天赐岩等文化节点,改造利用闲置古厝为民宿、博物馆、艺术工坊等,结合村内优质农田,发展特色文旅体验产业。③以留宫园开发区为发展基础,优化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区域竞争力。

3.2 城郊融合类

城郊融合型村庄具有向城镇转型的条件,其规划建设应纳入城镇建设区统筹安排,村庄规划要着重解决好村庄发展近远期衔接的问题,以环境整治、村庄危房维护修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庄违法建设拆除控制、集体产业用地集中整治为重点。如霞美镇金山村,与霞美镇镇区接壤,积极承接城镇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与晋江溪、金鸡山相邻,村庄西部和东部用地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庄南部有花卉基地和大片农田。定位为霞美镇城郊,为霞美镇镇区配套功能完善的生态村庄。近期以城乡融合为重点,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水平,远期转化成城镇社区。

3.3 特色保护类

应重点结合村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要素,制定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目标策略,提出村庄人口与用地规模控制要求、生态化建设标准策略、特色产业发展引导、景观风貌管控指引等措施。重点结合村庄的特色要素,集约节约发展,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有序引导村庄特色化发展。如丰州镇环山村,其立足山村环境,积极探索以生态和谐为主线的发展模式。

3.4 搬迁撤并类

村庄在实施局部或整村搬迁之前要着重解决好村庄近远期衔接的问题,应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以环境保护、生态保育为目标,以村庄危房维护整修、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护、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庄违法建设拆除控制、集体产业用地集中整治为重点。积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实施搬迁后的旧村应限期进行拆除复垦。如九都镇林坑村,将林坑、敲墘和吴苏三个自然村进行综合整治,对一些破损严重的建筑进行拆迁,采取退地还耕与就地安置的方式,梳理现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和绿地景观。另外,基于镇区的发展与人口集聚效应,规划将东坑与出林口两个自然村进行整体搬迁至镇区安置,达到村庄整体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3.5 待定类

对于暂时看不准的村庄,暂不做分类,列为待定类,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该类村庄规划重点统筹人居环境整治,在未明晰其具体分类前,暂不安排重点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

南安市域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初步分类阶段确定的待定村,经参考相关部门提供的村庄分类,并与经过乡镇及主管部门核对调整后的村庄分类进行综合考虑,均在最终的村庄分类中确定村庄类型,为村庄后续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科学研判,南安市共划定集聚提升村120个、城郊融合村142个、特色保护村116个、搬迁撤并村1个。其中以转型融合城郊类最多,占比37.48%。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市域村庄规划扮演着衔接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角色,其有利于统筹乡村空间资源、村落风貌和村庄建设,为构建“县(市)-镇-村”三级规划体系提供乡村规划平台,实现乡村规划的创新和改革。

市域村庄规划研究深度下至乡村,是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依据。其可有效解决用地增长需求与用地供给局限,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提升与资金投放效益的三大矛盾。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南安市市域用地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南安市首批石材产业星级人才初步人选公布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走进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心小学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掠影
——走进福建省南安市崎峰小学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