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邦家之政》谈出土战国文献学派问题

2020-02-14 15:42张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
关键词:儒学

张敏

摘 要:清华简(捌)《邦家之政》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还是墨家思想,学者略有争议。学派不明,甚至影响到对字句的训释。战国时期的竹简反映的思想常常蕴含两个或多个学派的思想,较为复杂,并不适宜以“六家”“十家”分类,反而应回到诸子“百家”,以人物区分,来细化文献反映的思想。

关键词:《邦家之政》;儒学;墨学

1 《邦家之政》“肥(菲)”字训释及其反映的学派思想

清华简(捌)《邦家之政》“假托孔子与某公对话的形式阐述作者的治国为政的理念”[1],其整理者认为“主要反映儒家的理念,在诸如节俭、薄葬、均分等方面又与墨家思想相合”[2]。王宁认同《邦家之政》为儒家文献,在其《清华简八〈邦家之政〉读札》中,分析简3“亓(其)豊(禮)肥(菲)”,认为“肥”“当读为‘配训‘当、训‘合,合适、恰当之意”,并非整理者所训为的“俭朴”。值得一提的是,除整理者、王宁先生两种训法外,陈民镇先生与程浩先生认为“肥(菲)”都应如字读,得出相反的结论。陈先生认为“肥”字“可如字读,训‘薄”[3]。程先生认为“‘肥或可如字读,理解为礼用丰厚使邦家兴盛”[4]。据此,便有三种不同的训法[陈先生认为“肥(菲)”其义为薄,与俭朴相近]:“俭朴”“适当”“丰厚”。出土文献中虽有“肥”表示“配”的用法,但王宁先生因其为述及孔子,便将《邦家之政》定为儒家文献,进而得出“肥”为“合适、适当”之意,或为不妥。前文已提到,《邦家之政》是假托孔子与某公对话,除本篇外,战国时期,假托孔子的著述还有很多,如《庄子·大宗师》篇讲的是孔子与颜回关于“坐忘”的谈论,故而并不能简单以假托某人学说,便得出是某派思想的结论。子居认为“称及孔子不等于即是儒家……本质上仍是承自子产的尚俭观”[5]。王宁先生确认为儒家文献,又因儒家重礼,以其佐证,或有不合。如训为“丰厚”,似难与节用主旨相符。学者们之所以对“肥(菲)”字做出“俭朴”“适当”“丰厚”三种不同的训释,原因有三:一是这些训释都可从传世文献中找到佐证;二是简文缺字漏字;三是简文呈现的思想的复杂性,不仅含有儒家思想,亦含有墨家的节俭、薄葬、均分等,甚至子居认为《邦家之政》为曾受墨家影响、秉承管子学派的子产后学[6]。某家某派的思想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当某篇文献反映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思想时,便很难辨别出此篇文献是哪家的产物。

《邦家之政》“大致可分为三段:前段从正面叙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做法,第二段从反面揭示导致国家衰败破亡的原因;末段倡导从古,慎始扶正,善治人事”[7]。文章第一段阐述“邦家将成”,抛却众多学者因“菲”的训释产生的不同看法,仅就剩下的任用贤能,宫室低矮,器用素朴,政治平和等思想,很是接近墨家“节俭”的思想,李均明先生的两篇文章[8][9]都曾提到,“《邦家之政》或为儒墨交融的产物”“《邦家之政》所代表的当为根植于民众,主张简朴生活、公平分配乃至社会和谐,与墨家有更多交融的儒者”。文章第二段谈及“邦家将毁”,君主不再任用贤能,而是听信谗言,宫室不再小卑,而是大高,器大礼繁乐淫政苛刑滥等一系列行为与前段对比,邦家衰败。除《邦家之政》外,新出的上博简《卉茅之外》亦有“多庙寡情,民故弗敬”的表述。文章第三段则是在前两段对比后得出结论。

2 儒学思想与墨学部分思想對比

《邦家之政》若不论学派,单看思想划分,既含有儒家思想的内容,又含有墨家思想的内容,甚至也有学者认为《邦家之政》反映的思想是受墨子影响的、秉承管子学派的子产后学的思想,是儒墨两学或者说儒墨两家因“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导致两学派的思想除相异之处外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儒”,“最初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10]。孔子整理六经,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儒”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派。《淮南子·要略》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学的产生则是墨子最初受到孔子思想影响,学习儒家思想,之后因不赞同孔子“复礼”等,发展出另一种学派。

儒学与墨学在一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如墨子提出“兼爱”,孔子认同“亲亲”。墨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平等地爱众人,就可以实现政治清明。孔子认为政治清明需要“礼”的维护。墨学主张“节葬”“节用”;儒学重“礼”重“孝”,主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在丧葬上、器用上更是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再如墨学诉诸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而儒学则相对诉诸的是政治高层的利益。

儒学与墨学亦有相似的一方面,如墨学主张“尚贤”,孔子主张“举贤才”,虽然方式或有不同,但其根本是推崇贤人的。不仅仅是儒学和墨学,甚至《老子》也多次提出“圣人”治天下。再如皆主张推行仁政,学说相合,是因其当时所处社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庄子·天下》篇中言“道术将为天下裂”,古之道术分散于百家,《韩非子·显学》篇中称“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儒墨两家的最终政治理想是相似的,儒墨两家学说相异更多是因为阶级立场的不同。

因为要解决问题,便不断提出一些学说、一些思想。思想的提出者虽受当时时代的限制,但思想提出后,自成一派,便有其后学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思想。如关于天人关系的回答,由天人相合到天人相分,因为学说的提出虽受时代的局限,但有意义的学说在提出后会不断发展,不断趋于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百家”学说互为补充,互相吸收,难免会在某些方面出现趋同,并渐渐形成后世的“九流”“十家”。

3 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邦家之政》呈现出不同学派的思想。而在战国时期,一些学派的思想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如古书成书,并不是单线的,而是许多版本经过不断整合形成一个传世本。解决问题的形式不同,就会导致思想的呈现方式不同,并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其思想或许有一部分截然相反,如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亲亲”;更有一部分是彼此借鉴,彼此吸收,如《邦家之政》所反映的思想。

“百家争鸣”形成于春秋战国这个特殊时期,各家的主张或者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但根本上的目的却是趋同的,这就使各家各派在寻找着最佳措施的同时产生一定程度的交融。《庄子·天下》篇中将墨翟、禽滑釐视为一派,将宋钘、尹文视为一派,将彭蒙、田骈、慎到视为一派,将关尹、老聃视为一派,庄子自成一派,最后评论惠施、桓团、公孙龙。《荀子·非十二子》中将它嚣、魏牟视为一派,将陈仲、史鳅视为一派,将墨翟、宋钘视为一派,将慎到、田骈视为一派,将惠施、邓析视为一派,将子思、孟轲视为一派。《韩非子·显学》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又说“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除《韩非子·显学》篇的另外三篇,皆是以人物来区分各自思想上的不同,除儒、墨外,阴阳家、名家等还未彻底形成。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诸子百家分为“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之后,刘向父子又将其分为“九流”“十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是汉以后才有的概念,那么,于战国时的文献,就难以将其按照儒家、墨家、法家等来论。溯源而上,以人物区分文献思想则或许比以学派区分文献思想更为合适。

李锐先生认为“有必要根据当时人的视域来讨论什么是学派以及学派划分的标准。当时人看学派更重视师承渊源和师说,‘百家比‘六家‘九流十家更适合用来称呼简帛古书”[11]。关于“百家”,李锐先生亦做出解释,“战国时代,论及‘百家时,‘子是‘家的代表,举一‘子可以赅括一‘家”[12]。由于时代距今太远,古书体例与今书不同,且又经秦火焚烧,难以辨别某一子所呈现的思想,难以见其全貌,亦难以再现“百家”学说。明确师承并不一定能一锤定音其学派。便如墨子,初学于儒学,之后因反对儒学繁杂而创立墨学。在判别文献所属学派时,应当全面地看待这篇文献所反映的思想,不能仅因为看到文献部分内容符合某学派,便断定为某学派的文章。著者所受到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文献的成型亦可能也较为复杂。

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提道:“如果从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出发,不仅看到思想史上学派间的差异,更加重要的是分析‘差异是如何转化为‘融合‘会通的……找出‘融合的关节点以及‘融合与‘创新的关系,也许这是克服思想史研究中某些概念化、公式化的有效途径。”[13]很多版本的《中国思想史》虽著述了诸子思想的联系、发展等,但人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会有不同的态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难免割裂诸子思想。

4 结语

如《邦家之政》这类的文献,包含多种学派的思想,又因其学派本身便有思想相合的现象,“关节点”不好确定,便很难界定属于哪个学派的文献。为了方便研究,或许可以退上一步,无法根本上确定文献学派时,便不具體到某一个学派。先秦有诸子百家,就难免有诸如融合了儒墨学说或者融合了孔子、老子学说等再成一家的,只是因传世文献的缺失,我们不能看到。汉朝时定家派,因其文献所限,如只存在偏向儒学的文献,缺失了偏向墨学的文献,那便将其定为儒家,所以,不当简单地以汉时文献的家派划分来界定战国时文献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7]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M].上海:中西书局,2018:121.

[3]陈民镇.清华简(捌)读札[Z].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rp/6831/2018/20181117172306966584873/20181117172306966584873_.html,2018-11-17.

[4]程浩.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拾遗[Z].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rp/6831/2018/20181117171808287933997/20181117171808287933997_.html,2018-11-17.

[5]子居.清华简八《邦家之政》解析[Z].http://www.xianqin.tk/2019/02/15/707/,2019-02-15.

[6]子居.清华简八《邦家之政》解析[Z].http://www.xianqin.tk/2019/02/15/707/,2019-02-15.

[8]李均明.清华简《邦家之政》的为政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68-172.

[9]李均明.清华简《邦家之政》所反映的儒墨交融[J].中国哲学史,2019(3):25-29.

[10]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42.

[11]李锐.对出土简帛古书学派判定的思索[J].人文杂志,2012(6):101-107

[12]李锐.“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J].中国哲学史,2005(3):6-13

[13]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54.

猜你喜欢
儒学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2020年儒学研究关键词:阐释、应用与地域化
浅谈儒学发展
浅谈近代日本儒学的发展及影响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儒学、诗社与景东文风摭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山东省曲阜市为每村配一名儒学讲师
复兴国学要“返本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