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中的“寒”字

2020-02-14 05:53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韩非子读书人秦国

在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一个“寒”字。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为什么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典故:范雎,字叔,他很有才华,但也很贫穷,就投奔到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受毒打几乎致死,被弃入厕所。他苏醒后逃到秦国,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上破旧的衣服來见他。须贾不知道范雎已经做了秦国的宰相,以为范雎仍然贫穷,对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接着,便将一件绨(厚绸子)袍送给了范雎。后来,就用“一寒如此”来比喻人贫困潦倒到了极点。

“寒”字有时也用作谦称。例如“寒门”“寒舍”常作为对自己家的谦称,“寒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寒”也渗透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古代将御寒的衣物叫“寒衣”“寒具”,家里捣衣服用的石具叫“砧”,“寒砧”则意为“寒风中的捣衣声”,粗劣的饭食叫“寒斋薄饭”等。

由于冬寒,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也就是“嘘寒问暖”的意思。

实际上,“寒”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比如,害怕叫“心惊胆寒”,灰心叫“心如寒灰”,贫困而简陋的形态叫“寒酸”,贫苦小气叫“寒乞”,贫穷的读书人叫“寒畯”,丢脸或不体面叫“寒碜”,贫困且社会地位低下叫“寒微”,人刚死不久叫“尸骨未寒”,艰苦的读书生活叫“寒窗”,清贫的人或门第叫“寒素”,死者可称“寒骨”……“寒”字对中国古人来说,可谓“刻骨铭心”。

范雎其名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史记》本传作范睢,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范且(音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引顾广圻曰:“范且,范雎也,且、雎同字。”又按《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三省注云:“睢,音虽。”钱大昕《通鉴注辨正》云:“考武梁祠画像作范且,且与雎同字,宜从且不从目,注读为虽,失之甚矣。”

猜你喜欢
韩非子读书人秦国
鲁人徙越
五张羊皮
韩非子说“言”
瞒天过海
滥竽充数
我是快乐读书人
鸡口牛后的故事
读书人
错别字先生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