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铭锌
时下小语教学中,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拦路虎”,习作成了学生望而却步的课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很好地落实“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往往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没能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发现写作秘密并加以仿写。小语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的典范,自然隐藏着许多写作秘密,其中“三次法”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下面根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在句中进行“三次法”的写作指导
一篇作文是否优秀,评价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看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是否有闪光点。要知道一句生动优美的话语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因此,带领学生理解并掌握句中“三次法”的写作指导十分重要。
二年级上册的《瀑布》这篇课文,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作者采用“如烟、如雾、如尘”三次比喻,写出了瀑布撞击岩石后水珠上升、扩散、下落的整个过程,犹如弥漫的气体,似悬浮的小水珠,像飘撒的灰尘,多美呀!
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中的“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个句子作者用了“蹬开、叼起、飞走”三个连续动作,将翠鸟的动作、神态和速度淋漓尽致表达出来。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中的“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是利用三次大伙的夸张句,形容首都临淄人很多,同时比喻都城一派繁荣景象,艺术地表达了“要体现光明而不写光明”的理想效果。
还有《珍珠泉》的“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在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这些使用“三次法”的句子,不胜枚举。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发现这些秘密,就找到了小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谈到小学生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时说“多读书、多表达,先模仿、再创造。”其中道出了小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过程——模仿。我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不断进行句子“三次法”的仿写,一定会写出生动优美的句子来。
二、在段中进行“三次法”的写作指导
小语教材关于“三次法”的构段秘密,稍微留意的教师均可发现,只是我国重人文轻写作的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为核心编写的,致使很多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对课文的过度分析,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指导,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三次法”的构段方式。
《燕子》这篇课文的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个段落就有“三次法”的写作秘密。羽毛是一,翅膀是二,尾巴是三,抓了这三点,就写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燕子。学生通读之后,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什么写作方法,学生众说纷纭。我相机给学生提炼描写燕子的“三次法”:羽毛+翅膀+尾巴=燕子。许多学生瞪大眼睛,其中一学生说:“啊,原来语文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学生们找到突破口后,我就让他们仿写其他动物的外形,甚至人的外貌。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写动物的外形或人的外貌,抓三个特点来写即可。
“三次法”构段秘密在小语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桂林山水》中写山水的段落,就分别写了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还有很多段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像……像……又像……”大多都属于“三次法”的构段方式。只要教师抓住“三次法”的构段秘密,指导学生反复读,深入悟,多仿写,这种构段方法就会不自觉地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中去,学生写段落时就容易多了。
三、在篇中进行“三次法”写作指导
教师在教阅读教学时,怎样指导学生发现篇的“三次法”写作秘密呢?笔者认为,先让学生浏览全文,宏观地分析文章的结构,看看是否有三次并列式的,如果有,就让学生按照提炼段落的“三次法”加以归纳。
《想别人没想做的》这篇课文,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的骆驼更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只画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营造出有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我让学生把课文大略读了一遍后问学生:“写了几个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徒弟、二徒弟和小徒弟的?”“谁能按提炼段落的‘三次法'归纳这篇课文的写作秘密?”学生们边回答边回忆段落“三次法”的提炼方法。过了一会儿,好多同学就写出了一个个公式: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能把一篇较长文章的结构用简单的方法写下来,从而容易掌握并列式的篇章结构。第二课时,我就以“故乡的山”、“家乡的小河”、“夏日的晚霞”为题进行仿写。如此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生就能有章可循,为写好一篇习作打下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叶老说得好,以后再碰到相同结构的文章,就不必细细地教了。如《顶碗少年》和《再见了亲人》等课文,让学生回忆前面的学法,教师提示一下就可以了。
其实,“三次法”可以是实指,亦可以是虛指。有时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连写了五次或七次,都可以用“三次法”去进行训练,只是次数不同罢了。
写作虽然在语文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当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依然谈作文色变,普遍存在怕写、不愿写现象,所以,希望各位同仁在阅读教学中把注重解读改为注重读写,真抓实干地带领学生发现写作秘密并加强仿写,破解学生“作文恐惧症”的密码,切实让学生能够写出精彩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