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视域下数字阅读特征与シ⒄共呗匝芯

2020-02-14 05:53刘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交互体验价值

[摘 要] 场景理论的引入为数

字阅读开启全新的空间。与传统数字阅读相比,场景数字阅读以其适配性、体验性、交互性以及本真性使读者身临其境,心随情动。为实现场景阅读的转型和发展,就必须重释场景内涵、推进情境感知以贴合阅读需求;书写场景故事、點化情感细节以提升阅读体验;重构虚实关系、开放场景叙事以深化阅读交互;分享话题场景、引领精神皈依以彰显阅读价值等方面进行着力和提升。

[关键词] 场景化阅读;适配;体验;交互;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0)01—0148—07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Reading

and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LIU Gu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scene theory opens a new space for digital read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igital reading, the scene digital reading makes the readers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situation with its adaptability, experience, interac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ene read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cene, promote the perception of the situ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ding; write the story of the scene, point out the emotional details to improve the reading experience;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open the narration of the scene to deepen the reading interaction; share the scene of the topic, lead the spiritual conversion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reading.

Key words: situational reading; adaptation;experience;interactive; value

Web3.0语境下,用户对特定情境(时间、地点、需求)下的适配性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场景”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

一般认为,“场景(Context)”概念是2014年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Age of Context)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该书将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概括为“场景五力”。国内场景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是“场景一词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彭兰,2015)。:场景由此成为个性化服务的新方向。人们喜欢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围绕产品所构建的场景,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逻辑。[1]

随着读者群体的进一步分化,能否有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要,已成为数字阅读产品设计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场景理论对用户个性化需要的强调,既与数字阅读的本质属性高度契合,又为其开辟新的研究视野。共同的思考起点和发展目标,使得我们有可能将二者结合起来,探索场景化数字阅读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数字阅读产品的提升策略。

一 场景带来数字阅读新特征

场景与数字阅读的联姻,翻开了数字阅读新的篇章。其具体表现包括:应用场景分类,为用户提供高度匹配需求的个性化数字阅读方案,能够有效强化数字阅读的适配性;应用场景创设,为用户构建虚实融合、极具沉浸感的阅读场景,能够高度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应用场景赋权,能够深度优化用户与内容的阅读交互;应用场景分享,能够激发用户情感共鸣,建立以价值观趋同为纽带的新型阅读模式,使场景成为将人与阅读产品联系起来的重要中介。

(一)场景分类强化阅读适配性

场景设计的本质要求是高度适配,“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2]。在场景理论出现之前,我们所强调的数字读物应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多指读者已经存在的需求,因此究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静态匹配。场景的不断变化带来读者所处物理和心理时空的流动不居,要求适配由静转动。

满足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是场景分类的应用,其技术前提是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出用户所处的场景类别(人们大致将用户所处场景分为自然场景、城市场景、室内场景与事件场景四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场景适配。

场景分类运用于数字阅读,以数字有声书的发展最为典型。有声书起步于车载读物,但车载读物将受众目标锁定为汽车用户,其场景运用多局限在逼仄的车内空间,故此难以突破文本来源单一、用户黏性不足、内容设计受限等不足。有声读物APP得以打破困局,是由于它通过应用场景分类技術扩大了场景使用的范围并使之与用户所处的真实场景相匹配。 “懒人听书”“酷听听书”及中文在线的有声读物版块近年来的强劲发展均得益于此。再以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推出的“阿基米德FM”为例,它预先设定“起床”“上班路上”“跑步”“准备睡”等场景,动态识别用户所处场景,并将之与预设场景匹配后推送内容。通过场景多元切换、动态匹配以实现内容个性定制,是其成功的关键。

媒介环境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曾经剖析广播得以生存而无声电影在人类媒介发展史上却只能昙花一现的原因,认为广播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的生产方式与人类固有的只听不看的感官体验高度切合(而无声电影则并不是人类自然的感官体验)。他进一步深刻地指出,继续不断地复制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是媒介演化的必然规律,他将之称为“人性化趋势”。有声书在移动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再次验证了保罗·莱文森的观点。[3]更进一步地,辅之以场景分类技术,这种“只听不看”的感官体验被嵌入到用户更为广泛和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如浴室、健身房等),动态满足了用户在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下的阅读需求,因而能更有效地吸引和聚合用户。

实际上,除了有声读物,腾讯文学(QQ阅读2015年即在地铁场景实现包车体验阅读)、掌阅、书旗等阅读APP也不同程度地尝试将场景分类与内容推送深度关联。[4]

场景分类重新定义了阅读的方式。传统的纸质阅读中阅读内容与读者所处的时空无直接关联,其阅读场景也相对固定(多局限于书房、教室、图书馆等空间);移动数字阅读解放了阅读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束缚,但海量的信息推送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催生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和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它远离了阅读的本质,也使阅读热情转瞬即逝,难以内化为稳定的阅读习惯。场景分类则将阅读内容深度嵌入到用户的生活场景,使阅读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和家庭生活图景的一部分,它抛弃了阅读的功利性目的,却与生活的各种原生形态自然贴合,如雨生百谷润物无声,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重拾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从而推进全民阅读时代风尚的形成。此外,量体裁衣、个性匹配的阅读方案,因为适合阅读环境、切合阅读情境、贴合阅读者心境,有效提高了阅读兴趣,激发了阅读潜力,为狙击浅阅读流弊、重塑更优质的深度数字阅读方式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原因,通过场景分类强化数字阅读的适配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它以精度匹配阅读时空、深度整合内容资源、高度激活阅读潜力等优势从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为优化数字阅读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场景创设提升阅读体验性

如果说场景分类是基于用户所处的既有场景推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阅读内容,场景创设则是指在用户所处的真实时空基础上,根据阅读内容叠加虚拟场景。它将真实的生命个体置身于虚拟场景之中,以期在虚实交融中为用户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数字阅读的场景创设或是对历史时空的回溯和再现,或是对现实世界的变形和改写,抑或是对未来时空的想象与模仿,但其设计均以帮助读者获得沉浸感为旨归。在阅读《咒语之书》(这本AR读物由《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和索尼公司共同推出)时,读者可以拿着魔杖施行书上的咒语。 AR魔法甚至会让这本书 “着火”,要求读者使用手势来灭火,火焰熄灭后还会留下烟尘:它在现实场景中展开,其创设的情境又高度区别于现实,是具有代偿性的类像(鲍德里亚)。

吊诡的是,场景数字阅读创设的情境虽然是虚拟的,但用户获得的体验却非常真实。这与迪斯尼乐园设计思路异曲同工:在迪士尼真实的场馆空间叠加浩瀚深渺的星空,用户遨游其上,化身彼得·潘获得御风而行的悬浮感和移动感;在真实的场景中叠加暗礁丛生的河流与深不可测的洞穴,用户游历其中,与加勒比海盗对话、穿越丛林、挥走蛛丝,体验真实的惊悚感和恐惧感——这时,他们不再是观众,而是穿越在虚实交融的场景中,成为故事的主角。 随着光线感知技术、传感技术的发展,三维立体全景影像将在数字阅读产品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化数字阅读产品带给读者的“仿真”体验将进一步加强。

场景创设改变了设计者对阅读产品的关注重心。在纸质阅读时代,读者的阅读多基于抽象的文字展开,其逻辑演绎、知识获得与阅读感受都建立在读者对符号的解码的基础之上,而解码的顺利实现,依赖于读者是否具有语言图式(既有语言知识)、形式图式(对篇章、句子、词汇的理解)等知识储备。阅读产品设计者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产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读者准确、全面、高效地理解作者原意(编码),阅读产品的背景知识是否完备、篇章结构是否完整、遣词造句是否得体等客观性标准是衡量产品优劣的标准。但场景阅读与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语言水平关涉不大。结合场景的即视性话语生成是其主要编码方式,因此读者通过获得视听触等综合性感官体验完成解码。与传统阅读相比,这种阅读体验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发散的而非线性的,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与一般意义的数字阅读相比,这种阅读体验又是真实的而非虚拟的,是沉浸的而非隔阂的,是多感官协同的而非单感官触发的。它缩短了话语消费的时长,也使得传统阅读中话语的指涉性功能逐渐去魅。在基于场景的数字阅读中,对产品功能的强调已让位于对用户体验——用户与虚实融合的场景交互过程中建立起的心理感受——的关注。用户是否获得沉浸式体验,是否惊喜、是否愉悦,是否留下美好的记忆与回味等主观性特征成为衡量产品成败的新标准。读者由体验创生的感知印象、心理状态、情感浓度、产品忠诚度等成为新的考量维度。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阅读所形成的以共同兴趣爱好聚合的趣缘群体,在话题场景分享的培育下,进一步内化、积淀为因相似的价值观而聚合的灵魂部落和精神家园。趋同的价值观作为牢固的精神纽带,使这样的“部落”和“家园”更稳定、更持久,人们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向部落化(麦克卢汉)的回归。因此,场景分享一方面指向对生命个体本真性的找寻,因而得以完成向阅读本质精神的回归,另一方面,也通过构建关系型、信任式共读模式,实现了场景社交信任溢价、关系增值的目标。它以丰富的生命体验和真挚的情感和鸣狙击真假难辨、感官快感泛滥的网络生态,是数字阅读借助场景之力重绘人类诗意栖居精神蓝图的神来之笔。

综之,场景元素的引入,为数字阅读带来了诸多新的特征。与传统数字阅读最大的不同,是用户在情景交融中踏上阅读之旅。四种融合由此而生:一是阅读行为与用户所处时空融合,是阅读融入生活;二是创设场景与读者所处真实场景融合,是虚拟融入真实;三是读者精神自我与阅读内容深度交互,是用户融入产品;四是共享式阅读方式的确立,是个人融入群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把场景化数字阅读视为一种技术变革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它生发的新的阅读路径(感官体验——情感激发——本真性回归)和阅读方式(个人阅读——群体分享)变革是值得关注的。换言之,与其说这是一次技术的更迭,不如说它是一场由技术引发的改变人们阅读方式、思维方式以致价值取向的革命。其关键在于,它触发了一种新的连接,即阅读与人的连接。

二 场景视域下数字阅读提升策略

进而言之,基于对以上特征的思考,以场景为观察视角考量数字阅读的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重释场景内涵、推进情景感知以贴合阅读需求

如前所述,场景理论是针对web3.0背景下社交互动加强的总体趋势提出,数字阅读和出版虽与其内涵本质一致,但又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性。以场景适配而论,其原意主要是指基于网络的服务应与用户所处的地理时空相匹配。但对于数字阅读而言,从根本上影响用户阅读选择的,是他所处的阅读场景。这种阅读场景既基于用户个性化的阅读偏好,又融入了群体性社交阅读的特征,还与读者的心理感受、信任程度等因素高度相关。要适配这一情境,需要密切关注用户当下心理和情绪状态、既有阅读兴趣与价值认同等因素。质言之,与单纯的地理场景相比,阅读场景淡化了“场”的成分,却补充了更多的“情”的因素,因此更接近“情景”“情境”的内涵。对于这一场景的阐释,不再满足于用户所处地理位置的定位,而必须用心于对用户生活、生命世界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场景化数字阅读对“场景”的内涵作出了更为丰富和深厚的理解。

在此背景下,情境感知(context-aware)技术应运而生。这一技术不仅长于对功能性情景(如用户所处时空、当时活动)的抓取,对非功能性情景(如用户偏好、经验、情绪、文化等)的数据抓取也有优秀表现。为进一步推進阅读场景中非功能性情景信息的获得,在情境感知技术的情景获取和情景建模(用机器的处理形式定义存储数据)两个环节中,应加大基于协同的过滤算法的应用力度。这一算法通过辨析同一社会网络下其他成员的情景相似度,根据成员共同的情景感知信息检索排序,并在算法推荐中加大这一信息的权重。基于协同的过滤,有助于提高场景化数字阅读服务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贴合读者的场景需求。

此外,数字读物,尤其是知识类数字读物的内容研发应该根据场景预设多种不同层级的阅读路径,允许读者自主选择阅读方向,自主设计与自身认知水平和需求相匹配的阅读路径。这一做法,旨在发挥读者本身的能动作用实现场景适配,使内容的提供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书写场景故事、点化情感细节以提升阅读体验

在社交媒体背景下,讲故事作为最简单但最有力的凝聚用户的工具被定义为“新型新闻流”。它不仅是激发兴趣、吸引关注的有效手段,在拉近距离、引起共鸣、培育忠诚等方面也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一种基于空间的新的言说方式,场景故事的书写与传统阅读文本的叙事方式迥异,也与一般意义上的智媒叙事不尽相同。

场景故事的书写应以体验性作为终极目标。具体来说,以下体验在场景化数字阅读中值得重视:一是美感体验,即通过美轮美奂的场景铺陈,带给用户愉悦的审美体验,它包括绚烂的色彩、恢弘的音效、奇妙的触觉等。二是共情体验,即通过逼近真实的场景故事书写,带给用户似曾相识的心灵体验,能够唤起其情感的共鸣、理解的契合以致灵魂的共振;三是陌生化体验。即通过塑造用户在现实生活中不曾经历的场景,带给用户耳目一新、出乎意表的新奇体验。

要实现以上体验目标,情感化细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细节是读者进入阅读场景的入场券,也是场景故事的点睛之笔。只有赋予细节以充沛的情感,才能使之独具生命的活力,从而吸引读者的加入。此外,细节设计还应注意层次感,使读者对场景的体验更为丰富和多维。情感化细节应与阅读场景整体氛围的营造相互增益。良好的场景氛围利用色彩、光影、景深等元素渲染铺陈,能够帮助读者迅速进入场景。细节设计虽然着眼微观,但应以微知著,其设计应服从氛围铺陈的需要。另一方面,氛围营造虽着眼宏观,但也应注意从大处运思,细处着眼,依托细节以彰显表现力。在腾讯视频推出的场景式读书节目之《万历十五年》中,通过分设老年万历和幼年万历时期两个场景,将一本考据严密思维缜密的学术书演绎成以老年万历和幼年万历为主要人物的叙事场景,细节的点染折射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氛围的铺陈激发物是人非的唏嘘之叹。诗性灵魂的文化空间缓缓开启,使观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美感体验与陌生化体验交织共生,另一方面,读者虽置身于沧桑变幻的历史时空,但历史故事激荡的情感潜流,却与读者当下的人生况味融为一体,引发强烈共鸣,形成了“甜点、痒点、尖叫点、兴奋点,这才是引爆点”[8]。

(三)重构虚实关系、开放场景叙事以深化阅读交互

作为情境理论的出发点,梅罗维茨认为电视及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所处情境从真实的物理场景(传统情境)变成信息流动的空间(电子情境),但这一理论仍主要就电视媒体提出,多强调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场景化数字阅读使二者重新走向融合,是对情境关系的重构。深化场景阅读的交互性,应关注阅读场景中虚实二重情境在融合过程中的冲突与变化。

应鼓励读者“中区”行为以彰显“虚”之魅力。阅读虚实情境关系的重构,打破了读者和内容的区隔,使读者的部分“后台”信息走向“前台”,前台符合社会化规范的表演与后台毫无掩饰、肆意放纵的心灵独白相遇相交,激荡出“中区”行为:读者以“半敞开”的状态完成自我展现、自我形塑、自我建构。阅读场景设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鼓励读者徜徉于这一“半透明”的场域,在有边界的自由中呈现自我,获得快感,从而确保其对场景的可进入性和情境忠实度。

应着力“框架”设计(戈夫曼,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结构)以凸显“实”之力量。“当我们认同一位主人公及其欲望时,我们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罗伯特·麦基)经验趋同是激发读者文本参与的重要因素。但在场景化阅读背景下,观照视角应从对普遍化共同经验的关注转向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个体经验。尤其是场景角色的设计,更应寻找与个体独有生命经历和体验的契合,方能更好地满足分众化传播语境下读者的角色期待。

应巧设转换通道,以融合虚实之境。读者穿梭沉浸在多重时空变幻交织的内容场景之中,最终要回归到其所处的真实物理场景。 因此在场景故事的书写中,“入口”和“出口”的预留变得十分重要,使读者既能入乎其内,快速进入角色认知和角色沉浸;又能“出乎其外”,形成基于现实世界的思考与回味。“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方面是场景故事的实境与虚境相互交融,另一方面是用户的身体在场和意识在场的随意转换,以虚代实,化实为虚,实现虚实之间的自如转换,方能营造全新的感知世界。

就叙事技巧而论,应着力营造开放式的叙事结构。与传统叙事的封闭与自足式叙事不同,场景叙事鼓励用户参与其中,完成對已有内容的重构与复建。具体来说,首先尽量避免全知叙事视角。多重式人物限知视角、内视角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用户穷究故事走向,化身当事人感受故事氛围。其次,可采用平行式叙事结构以勾连多重叙事时空, 使场景的切换更为自如。平行式叙事结构还能够有助于读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叙事场景,以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最后,应尽量设计开放式结局,“未完成”状态的文本能够让读者卷入度更高,场景的开放性更强。

(四)分享话题场景、引领精神皈依以彰显阅读价值

就所有阅读而言,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文明的探索,还包括帮助生命个体以间接经验的方式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基本的人生态度。如前所述,场景化数字阅读以话题场景的方式助力这一阅读价值的凸显。

为达成这一目标,话题场景的设计应聚焦于话题参与者在多重、变化的话题场景中的相互作用。通过话题场景的叠加,多声部合奏,多层次共鸣,多角色互动,以形成“话题群组效应”。在这样百啭千声、千汇万状的格局之下,阅读者得以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完成对场景、对他人,最终对自我的解释。话题场景也在升华阅读的价值同时,成为了一个千姿百态、生机盎然的所在。每一个话题场景的出现,都预示着一次生活与情感的重塑与新生。

话题场景的设计还应注意阅读主题的提升。如前所述,价值观的趋同是话题场景凝聚参与者的重要因素,共同的精神皈依才有可能使参与者将每一个场景视为他们追求生命澄明之境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乐土,长久依恋、稳定跟随。因此,为引发共情效应,话题场景的设计虽多从共同经验出发,但设计者在话题深化过程中应保持价值观引导、情感升华等思考维度。以豆瓣网“从校服到婚纱”为例,这一话题源于《我不喜欢世界,我只喜欢你》一书的阅读分享,属于生活经历共享类话题(校园恋爱能否终成正果)。但这个带有重要情感意义的个体性事件设计,以共同的生活经验为题展开编码,却被用户以不同的情感体验解码,最终将琐碎平凡的故事叙说升华为永铭于心的情感珍藏。话题场景的设计不能止步于对生活的复述,而应以帮助读者澡雪精神安顿灵魂、发现人生价值意义、找寻生命的归宿和真正的幸福自由为目标。这一努力,使阅读话题场景的分享逐步脱离了一般社交平台(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的内容空洞、格调低俗、语言苍白的言说特征,走向更高层次也更具有价值的互动。

最后,话题场景设计的另一关键性因素,是话题场景所依托的平台能够使活跃于其上的个体始终对其他人维持相互尊敬的可能性和精神的公开性。惟其如此,才能使读者从场景分享中汲取更多有益的元素,丰富对他人与自身的认知。

综之,注重个性化、强调体验性、追求交互性(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读者与读者的交互)以及保有阅读对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影响,既是数字阅读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发展方向。场景的引入,为我们深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找到了新的答案。

[参 考 文 献]

[1]  刘果,王梦洁.基于社交平台的图书话题设计[J].编辑之友,2019(2):65-70.

[2]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2.

[3] 于之云.一部由媒介构成的人类进化史——保罗·莱文森《软利器》[J].传播力研究,2018(6):115-116.

[4] @Simple.从阅读、交流场景的功能设计对四种阅读APP进行竞品分析[EB/OL].http://www.woshipm.com/evaluating/654327.html.

[5] 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 安福双.正在发生的AR(增强现实)革命——完全案例+深度分析+趋势预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7] 埃里克·M·艾森伯格,小H·L·古多尔.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M].白春生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8] 吴声.场景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 2019-10-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用户个性化需要视角下数字出版研究(15K07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场景视域下数字出版研究(18YBA303)

[作者简介] 刘 果(1973—),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交互体验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