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2020-02-14 06:12郑婷婷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工具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知识观,课魂,教学工具,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1-0019-06

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在北京、上海等省(市)正式投入使用。两个多月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因为“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根本上不完”,“一些老师们已经开始划书”。这种状况令关心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各方人士忧虑,需尽快解决。

实际上,在先行一步的试教区,老师们早已遭遇这一问题。以笔者试教的《纲要》(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下简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下表直观地表明,几乎相同的教学任务,原来给了6课时左右,如今只给1课时!

三个版本教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涉及知识点如下:

与此同时,笔者对《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①等多个由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研读后发现,几乎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范围,教学课时从1990年版方案的296个课时降到2002年版方案的224个课时,然后就直接降到了2017年版方案的约70个课时。高中历史学科课时数出现断崖式下降自有其复杂原因,且有其合理性,限于本文主题,对此暂且不作探讨。但客观地说,这样的断崖式下降,对历史教学的挑战确实极大,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出现严重不适应很自然,也是需要正视和尽快找到破解之策的。

如何破解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教学内容与课时数既已确定,回旋余地并不大,可行的探索方向应是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与整合。那么,对教材取舍与整合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教学工具来较好地实现取舍和整合?笔者所在的戴加平工作室已作过较为系统的试教工作,笔者亲身参加了几场试教活动,因此有机会与一群优秀同伴探讨这个问题的破解之策。现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②的磨课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知识观:认识与破解“内容多课时少”矛盾的基本前提

实事求是地说,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本来就存在,只是目前更为突出。如何认识与破解这一矛盾?基本前提就是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新的知识观。

应当清楚,知识观实际是推动每一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本世纪初英国学者麦克·杨提出“强有力的知识”①这一命题,推动着欧美各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基于“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麦克·杨提出要以“有将学生带出自身经验范围的能力”“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和“专业”这三个特征作为判断知识是否“强有力”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与世界基础教育发展日趋同步。启动于20世纪末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那些最有价值、最基础的知识编入教科书。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显然是受到了“强有力的知识”这一思潮的影响。对此,袁振国教授颇有预见地告诫老师们:“看来知识的问题关键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结构的问题;不是教多少的问题,而是怎么教的问题。”②请注意,袁教授明确地提出了“知识结构化”这一重要命题。

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明确,普通高中开设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历史学……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借助这门课程的实施,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基于新知识观,同时也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决断。换言之,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点要服从并服务于基本素养的培育,教师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这一教学目标选择对学生终身有用、对可持续发展有用的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所以,当历史教师面临“内容多课时少”这对矛盾时,必须转变观念,从着重考虑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转变为围绕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根本任务,选择相关知识点并结构化地组织和推进教学。

具体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这是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的第一課(本单元共两课)。这一单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④三个历史阶段的重大史事。本课则涉及前两个历史阶段中的“七个重要知识点”。教材之所以选取这七个知识点,既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的历史发展逻辑决定的,也是出于建构这段历史基本脉络的需要,是由教材的叙事逻辑决定的,因为它们之间蕴藏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以“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这几个知识点的关系为例,“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⑤同样,“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成功地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吸引住了千百万人的心;基于国共合作的广东根据地巩固、新型革命军队建立和工农运动勃兴,形成了新的革命力量,国民革命风暴因此呼啸而至……

如果只从系统掌握这段历史的知识角度看,这七个点都是极为重要的;但从新知识观角度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所以要呈现这段历史,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段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认同中华民族寻找中国出路的努力,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进而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历史教师要着[并围绕这三个“认同”设计和组织教学,不必受制于这七个知识点。关于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深度参与本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叶小兵教授有明确的态度:“历史教材不是历史的全部,而是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没有必要被束缚手脚”“为了更好地完成主题教学,需要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内容整合”,因此,历史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适当取舍”。①

综上可见,从教与学的角度看,教师如果囿于旧的知识观,囿于历史自身发展及教材叙事的逻辑,继续以知识为本组织教学,只能是叫苦连天地赶进度,不但会因无趣而让学生生厌,而且会导致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空。反之,如果能从新知识观出发,紧扣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育人”旨意,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为本课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围绕它大胆地取舍,使之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并服务于核心素养培育这一根本,或可化解“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还可以通过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细节),让这段历史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形象丰满起来,让他们的初心闪耀起来,达到直击学生心灵、“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这一主要的教学目标。

二、课时灵魂:决定教材取舍并实现知识结构化的关键依据

目前,历史课需要课时灵魂已成共识。笔者以为,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根本任务的背景下,课时灵魂的地位更为重要,它应当成为教材内容取舍与整合的关键依据。

一般而言,确定课时灵魂至少要考虑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和学术动态这四个要素。笔者以为,使用部编教材背景下的课时灵魂确定还必须考虑学科核心素养涵育和知识结构化这两大要素,也就是在凝练课时灵魂时,必须同时考虑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落实点,考虑基于知识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取舍与整合。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笔者最终确定的课魂是:“新”!在本课中的具体内涵是“新的领导核心、新的奋斗目标、新的救国作为”,并由这“三新”引领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时代”。为什么如此确定?

首先,课程标准要求是“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②笔者以为,本课涉及的七个知识点是这段历史中的重要节点,这三个认识本身则是一个因果鏈,其中的第二个认识即“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是“巨龙之睛”。上文已经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本课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知识点。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寻求国家的出路不断探索着,中共成立处于“开天辟地”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民主革命“新的领导核心”,为中华民族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并知行合一地有“新的救国作为”密切相关。

其次,从教材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看,教材安排了三个“学习聚焦”,其中第二个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聚集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实际上也是要求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新领导核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奋斗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教材“思考点”栏目设计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显然是想引导师生基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具体历史活动探究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所蕴涵的意义。事实上,“新的领导核心、新的奋斗目标、新的救国作为”就蕴含在中共一大、二大和三大这三次党的代表大会所作出的重要决定之中。因此,以“新”为纲,纲举目张:五四运动为中共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可视为背景与条件;第一次工运高潮与国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推动下兴起的,是“三新”内在逻辑的外化表现,可视为结果与影响。如此,七个主要知识点就构成了以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从学生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看,高一学生虽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这段历史,但囿于多种原因,不仅层次较浅,谈不上知识的结构化,而且有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既需要在揭示本段历史相关史事的内在逻辑上努力,更要引导学生体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建党时的“初心”及由此引发的中国革命诸多新变化,借此着意培育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以“新”为课魂并围绕这一课魂实施教与学,应当有助于达成这一预设的教学目标。巧合的是,王会悟是嘉兴人,因为与中共一大在嘉兴续会密切相关而成为可贵的“地方课程资源”,如果能恰当地补充与运用,则有助于家国情怀的唤起。

从学术动态看,学界向来重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指出,“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①显而易见,这段评价的关键词就是“新的领导核心”和“新的奋斗目标”。《纲要》对这段历史的建构已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新的研究成果,如不再把罢免曹汝霖等三人作为五四运动的直接成果之一写入教材。笔者在此次备课时阅读了《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著)、《为有牺牲多壮志——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轨迹与理想信念教育》(张子松著)等著作和《中共一大会议由上海移址嘉兴南湖偶然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中共嘉兴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王会悟对中共一大的历史贡献》(孙蔡威)等一批论文,由此厚实了一些学术底气,得以在教育中将中共一大代表这一年轻的共产党人群体鲜活起来,不仅有血有肉,更有信仰有追求。

总之,将本课课魂定为“新”字,并以“新的领导核心、新的奋斗目标、新的救国作为”为具体内涵,是笔者从新知识观出发,在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教材、学术动态和学情,郑重思考了学科核心素养在本课中的着力点后才凝练而成的,是在与工作室同伴们探讨过程中逐步清晰的。这一课魂成为我对本课教学内容取舍并实现知识结构化的关键依据。

三、教学工具:创造性地发挥其取舍并实现知识结构化方面的功能

教材内容的取与舍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选取或舍弃问题。“选取”的理应是重点难点,是极有价值的,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中心位置,充分地处理好;“舍弃”的也绝不意味着可以丢弃,而是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让学生也能有所了解甚至掌握。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我们曾经运用过的各类教学工具,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实现知识结构化视角创造性地发挥其功能,使教材的取舍与整合能顺利达成。在本课的试教过程中,我根据教学设计和施教需要有意识地选用了问题链、表格、时间轴、地图、板书、学案等6类工具,并极为注意既发挥其各自独具的功能,又互相配合,使其能产生综合效应。考虑到篇幅,本文只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知识取舍与知识结构化视角介绍表格、板书与学案等三个工具的运用情况。

1.表格:分层次地处理相关知识点与涵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工具。

表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哪些功能?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继续拓展。我在本课的试教过程中,着意于两个层面上发挥其作用。

第一个是识记层面,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整理和掌握基础知识,这是实现知识结构化所常用的手段之一。本课的课魂是“新”,“强有力的知识”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的过程因此从略,但对这个知识点不能搞彻底“切割”,所以笔者研制了一份表格来加以处理(表略):对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含阶段、中心、主力、主要斗争方式等要素)与“成果”,以师生共同完成填空的方式加以落实。

第二个是理解与运用知识层面,即借助表格培养学生研读材料、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涵育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课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涵育重点是家国情怀。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运用,所以借助学案补充了一份“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基本情况”的表格,并辅之有内在逻辑的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代表们的年龄角度能够看出什么特点?从他们的求学、从教经历看,这群人具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力量让这群人汇集在一起开会?

这份表格呈现了代表们的“当时年龄”与“求学、从教经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年龄看,最年长的是45岁的何叔衡,最年轻的是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刘仁静,年仅19岁,代表们平均年龄恰好接近毛泽东当时的年龄,28岁。他们中4人在北京大学学习过,4人有留日经历,另外4人是师范生;其中8人有从教经历。依托这份表格,并借助问题链的引导,学生不难发现:这是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基本素养好,视野开阔,了解社会发展情况;他们本可以过优渥而安谧的生活;是共同的信仰让他们聚到了一起,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初创时期年轻共产党人的群像就这样生动浮现,家国情怀就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悄然涵育。

2.板书: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结构化与涵育多种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工具。

好的板书设计一直是帮助学生明白教师讲解思路、厘清学习教材的思路和明确相关知识点间内在逻辑的路标,所以是不少优秀教师的基本功和拿手好戏。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必要继承这一光荣传统,并发扬光大,让其在知识结构化方面大显身手。

在本课,通过板书与教学电子课件的运用相结合,我设计了以1840—1949年時间轴为核心的教学板书,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将1919—1927年间发生的重大史事及其所蕴价值边讲边板书,加以简要而有逻辑地呈现(见图1)。

这份板书首先是一个时间轴,依次呈现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所发生的重大史事;这份板书还是知识结构图,揭示了中共诞生的特定时空即历史背景(实际教学中是与一份《军阀割据形势》地图相配合)、中共诞生后七年的奋斗节点及其价值,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本课课魂“新”的具体内涵;这份板书设计还将本课内容放在1840年至1949年这110年的近代史中,意在引导学生在中长时段中观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段历史,进而更好地理解“开天辟地”这一本课的关键词。

3.学案:功能有待继续开发、前景广阔的自主学习工具。

学案,作为一种供学生自主使用的辅助性学习工具,近年来颇得老师们重视,但据我观察,目前的学案大都属于“夯实基础知识”型的。在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背景下,学案的功能显然有待继续开发。

在本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份学案,主要服务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家国情怀的涵养这一教学目标。这份学案的主题是“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相关的‘人和‘人群”,具体而言是涉及两个人和一个人群。两个人分别是陈望道(浙江金华人,《共产党宣言》的首译者)和王会悟(浙江嘉兴人,中共一大筹备、会务和保卫者),除了配置“人物名片”和相关材料,笔者还分别设置了拓展思考题:“首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重任为什么‘非陈望道莫属?”“从天时、地利、人和等角度探讨,中共一大代表为什么会接受王会悟‘转移到嘉兴继续开会的建议?”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教学所在地(我的首课是在金华执教,后来又在嘉兴和金华多次执教)决定侧重于哪一位人物的细节挖掘和相关讨论——地方资源的引入,更易于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群”则是指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以表格形式介绍他们的年龄、求学与从教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配置3个小问题(上文已有介绍,在此从略)。

显而易见,这样的学案服务于本课课魂,服务于家国情怀的培育,意在凸显一群胸怀赤子之心的年轻知识分子,为了信仰、为了中国出路而聚集在一起所作出的努力及牺牲,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材料的阅读及所配置问题的思考,感悟建党时期年轻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这样的学案,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应当是有益的。

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历史教学,应当有人的鲜活身影。有血肉的人物,历史课才更易于打动学生的心,并由此对他们产生种种影响。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纲要》注定难有鲜活的历史人物。如本课中的陈独秀、李大钊和孙中山等重要人物经历,都只以极为概要的历史叙述带过,难有个性化细节的描绘,因此需要教师的适当补充。于学案中补充这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悟历史人物的风采,引导他们的深度思考都是会有帮助的。

需要强调的是,要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各类教学工具的组合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更多的教学工具的功能也有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加以开发与运用。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最后,要从根本上破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这一矛盾,各方相向而行是必然途径。如课程标准制定者及部编教材的编写者宜思想更解放一些,真正地不断追求高中历史课程的体系化与专业化,继续优化课程标准及高中历史教科书,努力使其更像“纲要”;国家级别的选拔性考试命制团队要真正地落实素养立意,远离偏、难、怪,发挥好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学校管理者要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条件,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并鼓励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高中学生要掌握“结构化学习”等方法,逐步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不过,作为“相向而行”中的重要一方,作为课程执行者和教科书施教者的教师,必须勇敢而理性地确认自己的特殊地位:教师,在所有课程资源中“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面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应当主动地迎接挑战,积极地探寻破解之策,从而在完成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涵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实现作出自身的贡献。

【作者简介】郑婷婷,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教师。

【实习编辑:金达】

① 《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② 本课的教学设计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制的《〈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设计》一书。

① 参见张建珍等:《论麦克·杨的“强有力的知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②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④ 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依据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⑤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来源:新华网。

① 叶小兵:《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使用建议》,据2019年7月26日国培班讲座稿整理。

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14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70页。

猜你喜欢
教学工具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让乐高机器人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信息技术课
构建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