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初,《成都商报》报道了一位叫王猛(化名)的男生,写了万字长信与父母决裂。王猛高考时是当地的理科状元,北京大学硕士,留学美国顶尖大学,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他与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开始不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不再与家人联系;2018年写了万字长信表示与父母决裂。
万字长信记录着他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顺利等等。行文间,言辞激烈。
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
1. 小时候母亲不接纳他,他被母亲当成女孩来打扮。
2. 哪怕学校举办活动要求穿短裤,母亲依然要逼迫他穿长裤。
3. 上奥数班被别人弄坏了文件夹,母亲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4. 小时候因为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多次当面取笑,可是父母从没有出面保护他,而且还不以为然。
……
这封信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说,父母不能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有人反思,为何父母倾尽所有,孩子却反目成仇?有人防患于未然:亲子如何在平日里对话?
·无论外人看来有多光鲜,只有王猛自己知道,被当成傀儡操纵,被当成商品炫耀,却又被忽视了所有敏感脆弱的感情需求,是怎样一种绝望。
·这就是父母们通常会犯的错,“为你好”,却从来不问孩子“要不要”。
·关心孩子的心理,而不仅仅关心他的成绩;关心他的情绪,而不仅仅把他当成社交炫耀的资本。
·是不是太过激烈了?换一种方式沟通是不是能更好?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
爱的背面不是恨,也不是怨,而是冷漠。如果受伤的孩子真的不再爱自己的父母,他就不会像王猛这样信誓旦旦大张旗鼓地宣讲,他只会沉入日常的琐碎里,他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任何父母的影子,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和父母之间,骨血相连,情感纠缠,怎么可能彻底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