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语言学: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种族的看法》述评

2020-02-14 07:39陈兵
语言战略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趋势理论问题

陈兵

提 要 作为种族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种族语言学: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种族的看法》收录了18篇世界各地研究种族语言学问题的专业论文,汇聚该领域著名学者的学术观点,涵盖语言种族,种族语言,社区变迁中的语言、种族和教育3个部分。该书不仅探讨种族化、白人种族主义等种族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还特别关注批判性种族理论,观点新颖,结构明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了国际种族语言学研究最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 种族语言学;问题;理论;趋势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20)01-0090-07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00107

一、引 言

2016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H. Samy Alim,John R. Rickford和Arnetha F. Balls 3位教授共同编著的《种族语言学: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种族的看法》(Raciolinguistics: How Language Shapes Our Ideas About Race)一书。编著者理论功底深厚,所选论文涵盖种族认同的语言学建构、种族和民族关系中语言的角色、社会领域种族化人群的语言边缘化等问题。该论文集汇聚了学术前沿和富于开创性的研究学者在探究种族、族群和语言的相互关系方面丰富的研究成果,从语言种族,种族语言,社区变迁中的语言、种族和教育3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全球种族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尤其关注语言在种族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部研究种族语言学的最新力作。

二、简 介

全书共分4部分:开篇是种族语言学概述;第一部分研究语言种族;第二部分分析种族语言;第三部分研究社区变迁中的语言、种族和教育。

开篇概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H. Samy Alim撰写。此文在提纲挈领地勾勒种族语言学研究历史流变的基础上,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语言种族,种族语言,社区变迁中的语言、种族和教育这3个部分,并高屋建瓴地阐述其发展趋势。Alim认为,种族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旨在运用语言学分析的多种方法,提出并回答有关语言、种族和权力之间关系的批判性问题。全书整合种族的社会建构理论,为深化语言和种族的对话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空间,强化了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之间的互动。该书不仅制定了种族语言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研究日程,而且还有助于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解决有关种族、族群和语言有争议的教育和政治问题。

第一部分(第1~7章)研究语言种族。这部分的7篇论文从语言视角对种族问题进行理论化阐释,使读者进一步理解种族化过程中语言在构建、保持和转换种族与民族身份认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研究语境包括: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南非开普敦的有色人種小镇,芝加哥城中墨西哥裔和波多黎各裔年轻人聚居的街坊,加利福尼亚州白人和亚裔美国人人口比例快速改变的郊区,新出现的跨国和泛拉丁的网络空间等。文章研究和探讨上述这些有关语言和种族身份认同的语境,并将它们视为社会政治斗争、人口迁移和转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8~12章)研究种族语言。这部分的5篇论文关注语言在种族识别和斗争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从种族角度对语言问题进行理论化阐释,如应用种族理论阐释社会语言学变体的社会和政治过程。文章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人类语言学研究方法(话语分析、深度人种志介入等)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量化分析语言学变量、分析微妙的元音变化等)。其研究语境从大都市伦敦、洛杉矶、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延展到美国东南部农村,还包括世界上最富于争议的地区之一——以色列。

第三部分(第13~18章)研究社区变迁中的语言、种族和教育。这部分的6篇论文强化“语言种族化”的概念和理论,不仅对社区变迁中的语言和种族问题进行理论化阐释,而且还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启发,为针对身处种族语言学所述问题当中的年轻人的语言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研究对象包括旧金山湾区的非裔美国人、拉丁裔和来自太平洋岛屿的年轻人,洛杉矶土著移民的后代,距离墨西哥2000英里的墨西哥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的后代,在纽约市补习学校的韩国裔美国人的后代,以及西班牙西南小镇中来自摩洛哥和罗马的学生。

三、简 评

该书通过批判性的话语分析,探讨语言中的种族主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表现,运用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中有关语言变体、语域、语言意识形态、社会等级、语类及引得性(Induction)等相关研究,以及“种族化”这一概念,分析种族的社会和历史建构。

种族语言学是在语言和种族研究的基础上,由英美学者提出并整合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语言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近年来日渐形成的一门跨学科显学。国外有关种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日益丰硕,特别是来自美国、欧洲和南非的相关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该领域的文献。而我国外语界则缺少对这一理论及其发展的研究和关注,特别是没有系统介绍最新研究问题与方法的中英文专著,该论文集可谓填补了这一空白。

(一)三大贡献

该书选题前瞻、内容新颖,是种族语言学研究领域包含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的最新集大成之作,其贡献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揭示种族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第一,系统介绍种族语言学(Raciolinguistics)。该学科研究语言和种族,当前阶段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有:(1)种族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如何挑战种族划分的系统;(2)将种族化理论化为一个翻译和违反的动态过程;(3)对于“有色人种”这一抽象理论的敏感度和他们被如此定位及种族化的鲜活经历,以及由此出现的越来越多“多种族的”和“种族模糊不清的”人,等等。Alim & Smitherman(2012)首次提到“种族语言学实践”或“种族语言学表现”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奥巴马政治演说中产生的有关语言和种族的同期产品。Nelson & Rosa(2015)在其合著文章中提出“种族语言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术语,用以描述“制造种族化的、被建构成语言偏离的谈话主体,即便在语言实践中被白人特权主体定位为正常的或富有创意的”这种意识形态。2016年,该论文集将“种族语言学”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用来指称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内涵可以解释为:运用话语分析、人类语言学中的种族志研究、社会语言学量化变体研究、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分析等多领域的方法,探讨各种族群/种族语境和社团中语言、种族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第二,引入“跨种族化”(Transracialization)这一概念。跨种族化在该书中由编著者Alim(2016)首次提出,用来分析奥巴马的语言风格转变和种族语言学实践,以证实种族身份认同不是固定不变和预先决定的,它可以在不同语境甚至在特定的互动中发生转换(Bailey 2000;Bucholtz 1995)。Alim认为,一方面,年轻人作为跨种族主体,在抵制种族、族群和语言的主流叙述过程中发展反霸权策略,跨种族化就是其抵抗策略之一。这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教授、后殖民理論主要代表性人物Homi K. Bhabha(1996)提出的“模拟戏仿”(Mimicry),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语言学系教授Jurgen Jaspers(2005)提出的运用语言变体进行“荒谬行为”(Doing Ridiculous),和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Istvan Kecskes(2016)提出的“故意创造”(Deliberate Creativity),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一种偏离常态的方式抵抗主流话语权——无论主流话语是种族的还是殖民的——以挑战墨守陈规的社会身份类别。另一方面,跨种族化作为翻译和违反的动态过程,不仅可以抵抗种族分类,而且还可以被大胆地运用于为种族正义做斗争。基于Alastair Pennycook(2007)提出的“有创造性的翻译再生产”,跨种族化不仅显示了种族如何在不同的种族信息里被编码和解码,而且还是抵抗编码的一种方式。目前,将种族化视为翻译和违反的动态过程并将其理论化,是种族语言学最富争议的一个议题。

2.厘清种族语言学的发展流变

该书为读者梳理了种族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脉络。语言、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人类学(Boas 1940)和社会语言学(Smitherman 1977,2000)关注的热点课题。由福特基金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的美国人类学学会研究项目“种族:我们如此不同吗?”(Race: Are We so Different?)认为,有必要对种族的公共话语进行学术干预,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种族差异,揭示种族的现实和非现实问题。2008年,语言人类学年会讨论如何理论化语言和种族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语言、互动和文化中心主持召开议题为“语言,互动和文化中的种族和种族划分”(Race and Ethnicity i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Culture)的研讨会,首次提出“种族语言”和“语言种族”的研究框架。2009年,H. Samy Alim和Marjorie H. Goodwin共同主持学术研讨会再次探讨上述问题。2012年,已升任斯坦福大学种族、族群和语言中心主任的Alim教授召集语言学学者继续刷新上述概念和框架,使其进一步形成种族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基于Miyako Inoue(2006)强调的听话主体,2015年Rosa & Lo进一步指出,种族语言学的关注焦点不仅在于语言如何改变种族,而且还在于当种族化标识开始转换为语言学标识的时候。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和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种族语言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介绍种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种族语言学,交叉运用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深度人种志介入等)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变量的量化分析,元音变化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使其理论化,而且将之运用在具体的种族语言学实践当中。该书所选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自我人种志研究方法和民族语言库研究法。

第一,自我人种志研究方法(Autoethnographic Approach)。该研究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指作者以反思个人经历的方式进行写作,并将这种带有自传性质的故事与更广泛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意义与理解相联系(Ellis 2004;Marechal 2010)。这种研究方法关注作者的主体经验,而不是他人的信仰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很多学者给这一方法下定义:“自我人种志是一种研究方式或方法,是包含在人种志田野调查和写作中的自我观察和反思研究”(Maréchal 2010:43);“自我人种志是一种研究方法:它用研究者个人经历去描述或批判文化信仰、实践和经历。它承认和肯定研究者与他者的关系”(Adams 2015);它与人种志研究方法(Ethnography Approach)有所区别,后者的特点为:以文化群体为研究焦点、理论框架为研究指引、微观与宏观整体分析、被研究者与研究者双层释义(张培2012:100)。

近年来,种族语言学重点关注种族之间权利和政治的不平等。由于语言上的种族主义、阶级主义和排外主义背景下的斗争日益加重,自我人种志研究方法因揭示个人在种族和政治语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种族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建构”(Pennycook 2007),而格外受到重视。目前,种族语言学研究中质化研究的分量不断增加,作为西方质性研究主流方法的自我人种志研究,深入挖掘文本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多角度揭示话语现行命题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等隐含因素,越来越聚焦于该领域研究实践中更广泛和更语境化的方面。该书的第1、8、13、15章汇集了H. Samy Alim、Renee Blake、Django Paris、Mary Bucholtz等著名学者把自我人种志方法用于种族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论文。他们在叙述各自种族案例的基础上,深度剖析种族和语言问题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原因。

第二,民族语言库研究法(Ethnolinguistic Repertoire Approach)。“民族语言库”这一概念受到建构主义中有关“社会文化语言学”的影响(Bucholtz & Hall 2005)。Gumperz(1964)和Eckert(2000)都认为语言在建构社会范畴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该研究法聚焦在一个“民族语言库”,即一个与族群相关的具有明显语言学特征的集合,包括系统层面的形态句法、音韵和韵律特征以及分散的词汇和语篇特征(Benor 2010),是一组流动的语言资源,族群成员在确认其民族身份时可自由地、变化地使用(Benor 2008)。它使我们能够分析多语社区中带有明显族群语言特征的独特表达,不论说话者是否有意识地以此表达他对族裔身份的认同。例如美国的“非裔美国英语库”和“犹太裔英语库”就是具有明显族群特征的语言资源工具,它们在族群个体理解和体现复杂的身份认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任何以标记方式说话的群体,对于分析具有明显语言方式的少数族群个体特别有用。该书有两章(第9、13章)采用这种研究方法:Sarah Bunin Benor采用此法研究黑犹太人如何选择性地运用具有明显语言学特征的语言库,有意识地表达他们混合黑人和犹太人的身份认同;Django Paris采用此法分析加州人种不断变迁的城市学校和社区中非裔美国人语言使用情况。

(二)不足之处

该书在论文收录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如果补充嘻哈文化(Hip Hop)的另外3种表现形式——街舞、DJ和涂鸦,及其在保持民族语言与文化免受外来同化、表达种族特色并挑战占主流的白人权利系统等方面的贡献,会使读者更深入地洞察嘻哈文化的社会和多声多义本质。该书第2、6、7章都有涉及“说唱”的研究,其中表达了被边缘化的黑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冲突。他们通过说唱的方式表达出在多语、多文化的社会“做自己”的强烈诉求。但是美国黑人嘻哈音乐不管多流行都没能成为主流,这显示出白人主导的社会里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深深的鸿沟。较之于过去,黑人似乎取得了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但事实上是歧视少了而同化多了,甚至出现了同质性倾向。该书这3章列举了大量说唱实例,但是缺乏探究表象背后实质的理论支撑。实际上,对于说唱歌词创作的分析,Bakhatin(1981)提出的“语内文本性”(Intertexuality)和“复调”(Polyphony)就可以提供理论支持,他认为说话者的每一个字都因其社会历史背景而包含多种意义。此外,Bauman & Briggs(1990)提出的“再文本化”(Re-entextualization)也可以用来分析这类现象。该概念描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再定位,即说话者采集语篇碎片并重新引述,“使其看起来在两个明显的语境中带有独立意义”(Silverstein & Urban 1996:2),是音乐表演艺术中能表达许多层面含义的语内文本。

第二,多语制中有关语言经纪人、多语能力、语言资产和多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该书第6、14章得到关注,然而多声多义性却没有被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特别在种族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身份认同建构显然是种族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以多声多语制为表现形式的多声多义性被认为是创造性、嬉戏、策略和身份认同(Higgins 2009)的表现。Blommaert(1999)认为,语言在多语社团的使用就是在建构身份认同和权力等级。语言即身份认同,在多语制本土化国际通用语的过程中,语言的多声多义性表达了不同的身份认同。例如,嘻哈这种原本小众的亚文化,作为一种最大程度体现混杂多声多义性的娱乐方式日渐在全球大众化,连同黑人英语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异质性的包容和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揭示了语言混杂能同时指向本土化和全球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多语制以语言混杂和跨文化的方式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来构建某种身份认同,来抵抗和消解主流美国英语(Lippi-Green 1997)的霸主地位。

第三,该书虽然题为“种族语言学”,也有关于白人种族主义、白人特征和批判性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CRT)的论述,但是没有提及批判性白人特征研究和白人反种族主义研究。在“白人至上主义”日渐抬头的今天,特别是近期在弗吉尼亚州还发生了白人种族主义运动,关注上述理论动态并完善研究体系显得更为迫切。例如美国的唯英语运动和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运动(Weber 2015),作为种族主义的一种转换形式,表面上看是语言问题,实则与更为复杂的种族忧虑有关。有学者认为,白人特征代表着一种反向的认识论,或者一种认识论的无知,因为它任性地厌恶由白人至上导致的人类遭遇。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白人现在认为针对自身的种族歧视比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还要盛行(即所谓的逆向歧视)(Norton & Sommers 2011)。面对“大学配额”“福利补助”等按照“政治正确”的标准而损害白人利益、增益少数族群的政治措施,特别是面对人口学家声称“到2050年白人将成为美国少数族裔”,美国人口结构倾塌,“白将不白”的现实,白人遭遇不公的反抗意识被激发,从而掀起当前蔓延全美的白人反种族主义运动。

三、结 语

种族语言学整合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语言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近年来日渐形成一门跨学科显学。国外有关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日益丰硕,特别是来自美国、欧洲和南非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引进这一语言学流派,介绍相关理论、方法论和实践案例的专著和论文匮乏。该书以独特视角收录和探讨种族语言学研究的问题、方法和趋势,对于从事种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颇有裨益,适合推荐给该领域学者及研究生阅读。该书不仅有助于我国研究这一门已在欧美国家成为显学的语言学分支,而且有助于我們理解欧美国家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种族主义事件,理解当前逆向歧视背景下从弗吉尼亚州蔓延至全美的白人种族主义运动,和多元文化标榜下遍布欧洲的难民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暴力恐怖袭击。

参考文献

张 培 2012 《语言教学研究中的人种志:研究手段与研究原则》,《中国外语》第2期。

Adams, T. E. 2015. Autoethnography Understand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im, H. S. & G. Smitherman. 2012. Articulate while Black: Barack Obama, Language, and Race in the 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im, H. S., J. R. Rickford & A. F. Ball. (eds.) 2016. Raciolinguistics: How Language Shapes Our Ideas About Ra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iley, B. 2000. Language and the negotiation of ethnic/racial identity among Dominican Americans. Language in Society 29(4), 555–582.

Bakhtin, M. 1981.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Bauman, R. & C. L. Briggs. 1990. Poetics and performance a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 59–88.

Benor, S. B. 2008. Reconceptualizing ‘ethnolect as ‘ethnolinguistic repertoire. Paper presented at 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37, 11 August 2008, Houston, Texas.

Benor, S. B. 2010. Ethnolinguistic repertoire: Shifting the analytic focus in language and ethnicity.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14(2), 159–183.

Bhabha, H.K. 1996. Postmodernism/Postcolonialism. In Robert S. Nelson & Richard Shiff (eds.),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lommaert, J. 1999. State Ideology and Language in Tanzania. Koln: Koppe.

Boas, F. 1940. 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choltz, M. 1995. From Mulatta to Mestiza: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ethnic identity. In K. Hall & M. Bucholtz (eds.), Gender Articulated: Language and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Self. New York: Routledge.

Bucholtz, M. & K. Hall. 2005.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 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 Discourse Studies 7(4–5), 585–614

Eckert, P. 2000. Linguistic Variation as Social Practice. Oxford, UK: Blackwell.

Ellis, C. 2004. The Ethnographic I: A methodological Novel About Autoethnography.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Flores, N. & J. Rosa. 2015. Undoing appropriateness: Raciolinguistic ideologies and language diversity in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85(2), 149–171.

Gumperz, J. J. 1964. Linguistic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Two Communiti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6, 137–154.

Higgins, C. 2009. From da bomb to bomba: Global hip hop nation language in Tanzania. In A. Ibrahim, S. Alim & A. Pennycook (eds.), Global Linguistic Flows: Hip Hop Cultures, Youth Ident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95–112. Mahwah, NJ: Erlbaum.

Inoue, M. 2006. Vicarious Language: Gender and Linguistic Modernity in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aspers, J. 2015. Linguistic sabotage in a context of monolingualism and standardization.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5(2005), 279–297.

Kecskes, I. 2016. Deliberate creativity and formulaic language use. In K. Allan, A. Capone & I. Kecskes (eds.), Pragmemes and Theories of Language Use, Perspectives in Pragmatics, Philosophy & Psychology 9. Cham: Springer.

Lippi-Green, R. 1997. English with an Accent: Language, Ideology,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Routledge.

Maréchal, G. 2010. Autoethnography. In A. Mills, G. Durepos & E. Wiebe (eds.), Encyclopedia of case study research, Vol. 2, 43–45.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lson, F. & J. Rosa. 2015. Undoing appropriateness: Raciolinguistic ideologies and language diversity in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85(2), 149–171.

Norton, M. I. & S. R. Sommers. 2011. Whites see racism as a zero-sum game that they are now losing.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215–218.

Pennycook, A. 2007. Global Englishes and Transcultural Flows. London: Routledge.

Rosa, J. & A. Lo. 2015. Towards a semiotics of racialization: Ontologies of the sig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Denvor, CO, November 19.

Silverstein, M. & G. Urban. (eds.) 1996. Natural Histories of Discours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mitherman, G. 1977. Talkin and Testifyin: The Language of Black Americ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Smitherman, G. 2000. Talin that Talk: Languag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African America. New York: Routledge.

Weber, J. 2015. Language Raci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責任编辑:韩 畅

猜你喜欢
趋势理论问题
趋势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智慧交易系统趋势攻略之一:趋势线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